献身革命 大公无私 ——女中豪杰李美群“马前托孤”震撼人心

作者:dsdj编辑时间:2019-10-09 15:12浏览次数:

 
 
扫一扫 看相关视频
 
 
马前托孤处
李美群的女儿钟全列
  在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有一座雕像:一位骑在战马上、即将奔赴前线的年轻红军女战士,一手拽着缰绳,眼中饱含着泪水;在马的一侧,一位怀抱婴儿的老大娘,依依不舍。这座雕像记载的是兴国籍革命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的感人故事。

  一手托付的是亲生女儿,肝肠寸断;一心向往的是革命成功,震撼人心。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李美群割舍亲生骨肉,依然奔赴疆场?金秋时节,记者走进赣州市兴国县、吉安市泰和县,聆听兴国县委党史办原主任黄健民、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副馆长黄红、李美群烈士遗孤钟全列等人讲述那段烽火岁月、苦难征程。

  本报记者 朱雪军  骆  辉  文 /图 

  记者手记

  采访李美群烈士的英雄事迹,“马前托孤”的画面萦绕脑海,令人动容。是什么力量,让一位母亲割舍亲生骨肉,更何况是襁褓中的婴儿?

  答案不言自明:那是“舍小家、顾大家”的至高情怀,那是“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的坚定信仰,那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凛然大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虽然远离了硝烟战火,但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任务依然艰巨,还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今天的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少了,但报效祖国的初心不能忘、使命不能丢,必须在关键时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始终都是我们内心应有的坚守。当看到钟全列如今过着安稳的生活,我们更应感念幸福来之不易,更加关心关爱先烈后代。

  送夫参军

  1911年,李美群出生在兴国县城南门(潋江镇)的一户贫苦农家,母亲一连生了九个女儿、一个儿子,她排行老四。出生还未满月,李美群便被送到邻乡一个家境略好的农户,养父母把她当儿子看待,送她读了三年私塾。由于养父母不幸去世,李美群不得不辍学务农。

  1928年,红军独立二团和红军独立十五纵队发动了兴国武装暴动,红旗在兴国县城第一次飘扬。17岁的李美群冲破世俗,同坝南乡的裁缝钟延章自由恋爱,不久结了婚。婚后,夫妻双双投入革命活动。李美群发动各界妇女筹集革命经费,并冒着炮火,上前线给红军送茶送水,抢救伤员。她还组成运输队,为红军运送弹药、物资……

  1933年,中央苏区号召扩大红军队伍。在一次省委直属单位干部扩红会议上,时任江西省委妇女部长的李美群第一个站起来,代表新婚的丈夫倪志善报名当红军(前任丈夫钟延章在第三次反“围剿”的“高兴战斗”中牺牲)。不久,她又回到家里,动员前夫的哥哥和自己的弟弟李启焕加入红军。

  李启焕是家中独子,一开始父母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李美群的建议。李美群耐心地给父母做思想工作,讲述共产党带领贫苦大众闹革命的光明前景,描绘革命成功后的幸福生活。最终,父母不仅同意让李启焕参加红军,还高高兴兴地张罗着送子出征。李启焕入伍后编入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六团特务连,由于表现好,多次受到表扬,后在战斗中牺牲。

  “送郎当红军,切莫想家庭,家中呐事务呀,妹妹会小心!”这首流传久远的红歌《送郎当红军》,生动诠释了李美群送郎上战场、劝弟上前线的“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倪志善、李启焕的入伍,在扩红运动中影响深远,一时传为佳话。当时,李美群走到哪里,哪里的扩红工作就搞得轰轰烈烈,兴国县很快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前方的动人热潮,全县80%的青壮年都当了红军,先后有8万人参军参战,兴国被评为扩大红军模范县。

  瓦解敌军

  1930年底,国民党军窜犯兴国。当时敌强我弱,为保存革命实力,兴国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转移至乡村坚持斗争。李美群组织坝南、洪门一带城郊的妇女成立“敌军士兵运动委员会”,配合红军游击队向敌军士兵发动宣传攻势,瓦解敌军。她们常常三五成群假装拔猪草、拾柴火、走亲戚,前往敌军驻地贴标语、散传单,想方设法与白军士兵接近,挑起他们的思乡之情,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你讨了老婆没有?”“你出去当兵有钱寄回家里用吗?”“你们的饷银是不是被官长克扣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问得白军士兵无言以对,深受触动。

  李美群读过几年书,加之聪明伶俐,她利用兴国山歌曲调优美、具有巨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将革命道理编成兴国山歌,带领姐妹到兵营附近去引吭高唱:“哎呀哩——敌军士兵哇你听,莫给豪绅来卖命。你们原也做工夫,天下工农一家人!哎呀哩——欢迎敌军当红军,红军纪律最严明。长官士兵一个样,没有人来压迫人!”这些耐心细致的工作果然见到了成效,有的白军士兵偷偷开小差回家了,有的毅然带枪参加红军。

  李美群还经常带领“兵运”小组的妇女们,扮成做小买卖的,一手提着盛满烧米粉鱼子、油炸米果的竹篮子,一手拎把酒壶,穿街过巷,高声叫卖。白军士兵的军饷被当官的层层克扣,伙食很差,士兵们闻着酒味果香,垂涎三尺。李美群等便故意喊:“酒酿好甜,米果新鲜,先生想吃,会让价钱!”白军士兵除了枪和子弹外,身上没有值钱的东西,便说:“可惜没有钱,子弹你们要不要?”李美群故意说:“要得,豪富人家看家守院会买的。”于是“弹果交换”的生意做成了,游击队得到了弹药,用于打击敌人。1931年5月底,白军被赶出了兴国,县委特别嘉奖了李美群和她的“兵运”小组。

  马前托孤

  1934年1月15日,李美群回到坝南村生下一个女孩。生下女儿的第三天,李美群即赶赴瑞金沙洲坝参加第二次全苏大会。会后,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前夕,中央苏区形势万分危急。李美群回到宁都,立即投入紧张的反“围剿”斗争中。一天,李美群利用支前参战的间隙回家看望孩子,刚到家就收到立即返回省委驻地宁都接受新的战斗任务的命令。

  这时,李美群得到丈夫倪志善牺牲的消息,孩子成了遗孤。一边是亲生骨肉,一边是军情紧急,李美群来不及多想,含着眼泪把女儿包好,将孩子托付给婆婆。婆婆颤颤巍巍地接过孩子,为难地说:“女呀,我自己的老命都不晓得早晚,怎么养得大你的女儿?”李美群哽咽着说:“妈,您老人家带不了就替我送人吧。不过,要把她送给革命同志的家庭。”说完,跨上战马就要出发。婆婆又想起一件事,说:“女呀,你要给孩子起个名字。”李美群略一思索,坚定地说:“就叫钟全列吧,列宁创造的苏维埃旗帜,一定能够插遍全中国。”说完,李美群跨上战马返回部队,马蹄声在浓浓的夜色中渐渐远去。此别,竟成李美群和女儿的永别。

  国民党军占领坝南村后,四处搜索迫害革命者家属,疯狂叫嚣:“人要换种,石头要过刀。”敌人很快就探听到李美群留下了一个女儿,窜到村里搜查。婆婆抱着钟全列东躲西藏,不久就在一个破庙里生病了中,只能将钟全列送到一个革命同志家里,这个革命家属深知在家乡无法躲避敌人的迫害,便抱着孩子逃到了泰和县马市镇的深山里,给她改名“金冬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李美群随红军游击队辗转于宁都县以北的山林中,与敌人展开游击战,1935年1月,终因弹尽粮绝受伤被俘。李美群被俘后被押送到南昌,投入江西省第一监狱。在监狱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表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和铮铮铁骨。1936年春,受尽折磨的李美群在狱中病逝,年仅25岁。

  “全列”感恩

  硝烟烽火的战争年代已远去,李美群用生命热血和一腔赤诚,铸就了震撼一代代人的感人故事。李美群托付的遗孤,有没有生存下来,如今在哪里?据黄健民介绍,1979年,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为收集李美群事迹,在泰和县找到了“金冬秀”,即钟全列,钟全列这才知道母亲的名字和事迹。

  在泰和县马市镇柳塘村小山下村,记者见到了今年85岁的钟全列。

  钟全列告诉记者,离开母亲和奶奶后,她先后被红军家属谢远淇和谢帮仁领养。为了保护钟全列,谢家带着她躲进了深山老林,后几经辗转,流落到了吉安市泰和县彭家岭马市一带,隐姓埋名,以种田为生。出于对烈士遗孤的保护,谢家数十年来对她的身世一直保密。

  得知记者此次采访的来意后,钟全列一直捧着母亲的遗像,眼中闪着泪花。“我的母亲很伟大,她是为国家牺牲的;红军家属很仁慈,千辛万苦养育了我;党和政府很好,让我过上了好日子……”尽管言语简单,却透露出朴素真挚的情感。那张遗像,也就是在那次调查中,从李美群入狱的档案中找到的,是她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

  1982年,钟全列夫妇首次来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当看到“马前托孤”的雕像时,钟全列感慨万千,长跪于母亲的遗像前。2003年7月的一天,兴国县将军广场,数万名群众噙着热泪观看完文化部心连心艺术团表演的舞蹈“马前托孤”时,主持人搀扶着一位白发老太太走上舞台,向观众介绍说:“这就是刚才节目里李美群烈士的遗孤钟全列!”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2011年,作为烈士后人的代表,钟全列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

  小山下村背靠山坡,绿树环绕,一派山水田园风光。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钟全列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日子过得幸福而安宁。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