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建设要注重“四个统一”

作者:gbjy编辑时间:2023-02-04 12:50浏览次数:

河南省国有西华林场李树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经过世代相传,形成并沿袭下来的独特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价值准则、处事原则、文化风格,具有榜样性、社会性、传承性,是维系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力量。好家风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从这个观念和视角看家风,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家风之旗帜、社会之表率、党风之形象、行动之楷模,纯正家风、弘扬家风、传承家风、引领家风,显得特别重要。
 一、注重文化家风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家园,是家庭、家族、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家庭、家族、民族发展繁荣的最深沉力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愫。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动力。现代语境下的家风,早已从亲缘层面升华到文化层面,家风成为我们共有价值的重要组成。从这个观点上看问题,家风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家风的神脉。古人把家风归结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和“忠孝仁家信义和平”八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为意;欲态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家国情怀往往与摄人心魄的文化书写紧密相连,与情真意切的诗意表达密不可分。显而易见,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向上向善的好家风,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风的“基石”。但是,家风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式微,这其实是对“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这样一些旧的理念、传统内容的沦落有关,不过,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共识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优良文化世家的家风,一直浸润到家人的骨血之中,甚至穿越时代风云变化的岁月风尘,始终凝聚不散,甚至久而弥坚。家风不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也是家庭、家族铸造道德精神的根本。古代涌现出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和《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袁氏世范》,都是家教展现出的优良家风文化,充分说明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家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在家教中的充分体现。中国人的家,是《静夜思》里的中天明月、《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是孔鲤过庭的声声教诲、是岳母刺字的泣泣血性箴言,它起到古谚语道:“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比如,唐代诗人罗隐有诗云:“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诸葛亮教诲儿子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鼓励儿子报效国家。林则徐更是直白地告诉后人:“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哲学家认为,内在的文化、意识,将我们与过去相连接,并因而有一种“产生新时间”的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家庭、个人,都需要回溯所从来处,开掘精神的河床、寻找心灵的原方,最终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奔涌而去。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涵养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就要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着力培育家国情怀。对好家风而言,应是融化于血液里的气质、深入于骨髓里的品格、烙印于灵魂里的风范。今日,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决定下形成的家风,具有它的时代性、适用性、指导性,已成了管家、治家、兴家的法宝。纵观历史与现实,说明了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家风,是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内在文化因子,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公民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精神给养。在社会的发展前进中,她是无声的、巨大的、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
二、注重党风家风的统一我们党一直重视家风和党风建设,要求领导干部既要管好自己,又要管好自身的配偶和子女。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是反映民风的一个“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党风与家风息息相关,以家风为切入点,落实到每家每户,形成普遍遵循的社会风尚、进而化为良好的党风。家风不正,往往会使党员干部陷入物质生活享乐化、精神生活颓废化、家庭生活逐利化的泥潭,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家庭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前沿阵地。对领导干部的家庭来说,良好的家风无疑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习近平同志指出:很多腐败之祸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从党内反腐败斗争和查处的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看,有些党员干部自身党性原则性不强,律已不严,导致家风不正,自己贪恋权力权益,家人也持“有权力不用,过期作废”,其子女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竭力中饱私囊;有的不顾自身形象、无视法纪、为所欲为、胡作非为,有不少家庭“一人当官,全家敛财”“前面当官,后门开店”,出现家族式、家庭式腐败。在家庭“贿道一开,辗转滋甚”,腐败堕入深渊,便难有清白之日。这不但败坏了党员干部的脸面,也败坏了党的政治生态环境。古人曰:“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孝悌勤俭、清廉的家风尚深深扎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当官用权,“为一家谋愚,而为天下谋则智”。毛主席的一些亲戚到北京找他,要求介绍在北京参加工作,他一概没有答应。为此,他立下三条规矩:“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事;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好家风是阳光,呵护幼树可参天;坏家风是恶土,好种也会出歪苗。家风如山,巍然屹立,砥砺儿女品格;家风如水,流水不息,滋润儿女心田;家风如灯,明亮温暖,指引儿女健康挺进。中华民族素有崇廉尚洁的文化传统,对清正廉洁的追求和传承不仅仅反映在庙堂文学和鸿篇巨制之中,更深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深深烙印着廉洁文化的基因。探究家庭腐败的原因,显然与领导干部家风不正有关。一些领导干部手中一旦有权,其亲属子女就会私欲丛生、借权生财、借势欺人、违法乱纪,最终成为家庭式腐败。人生一世,无论是为人夫为人妻,还是为人父为人母,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家庭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我们以良好的家风促进党风的好转,把家风成为反对腐败的“紧箍咒”、“防火墙”,和违反党纪国法的“预防针”。正因为如此,群众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不仅重视其本人的才能政绩,而且要看他立身操家的操守品德。“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守好家庭阵地,在党性上让思想纯正、作风纯净、政治清明、党风“山清水秀”。
三、注重亲情家风的统一讲亲情、重感情,乃人之常情。我国是人情社会,人情是中国的千古智慧,也是人际关系的内涵。从“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如父母”、“有情饮水饱”等俚俗谚语,到“人非草本,孰能无情”,无不彰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家庭是盛满亲情的陈年佳酿,是延续传统精神的薪火。在古代,无论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期盼,还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的无奈;无论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睹物思人,抑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郁乡思,都是见诸亲情的时机。亲情是最珍贵的人间真情,如果把它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突破了党纪国法的底线,就会变成“温柔的陷阱”。关爱家庭、关爱家人,培养淳朴、深厚、和睦的良好家风,利于社会之文明开展和实现小康社会。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个人情社会,领导干部要‘注意’,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要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在亲情中,护雏砥犊乃人之常情,这是生物学规律,人亦如此。不过亲情要“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清人钱冰所言:“情有公私之别、有正邪之分。情而公,情而正,则圣贤也。情而私,情而邪,则禽兽矣。可不警惧乎”。用权办事,为满足欲望,搞歪门邪道,此情属私、属邪;依法执政,体恤民情,替百姓解忧,此情至公、至正。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情明则私欲不能染。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霸气骨玉精神。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人情与原则不能划等号。重亲情,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绝不搞逾越法纪、无原则无底线的“帮忙”。交往再密、感情再深、也应把握底线,情不枉法、情不越矩、情不悖理。古往今来的为官者,只有毅然跳出邪情私欲的羁绊,才能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明公正;只有时刻以社情民情为“风向标”,勇于向不良作风与腐败问题宣战,才能与老百姓越走越近。“法不容情、权不偏私”。在家庭,领导干部既要讲亲情,更要讲家国情。翻阅唐诗,家国情怀表现更为突出、感人。在这里,有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愤激峻切,有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洒脱从容,有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慷慨悲切,有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坚毅,有张为“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的慷慨激昂,有令狐楚“未收天子河涅池,不拟回头望故乡”的深沉凄婉。政要面前,要掂得出轻与重,分得清大小;利益面前,以克己奉公为大,顾盼私利为小;担当面前,责任为大,退避三舍为小;抉择面前,大局为重,个人为小。这一切,要撕开亲情面子,在原则与亲情“撞车”时,要处理好国与家的关系、党性与亲情的关系,自觉做到为公从政。唯此,才能筑起家庭“防火墙”,打牢拒腐防变“堤坝”,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本色。
四、注重家教家风的统一良好的家教与家风,是构建中华民族优秀崇高精神高地的保证。家教和家风的关系是:家教是一个对家庭的教化,它往往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家风呢?它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它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享的精神。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讲道德、接授教化。好的家风,熏陶出正直的家庭成员;坏的家风,孵化出不齿于世的败类。虽说家风与家教是普普通通的语言、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规矩,能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如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曾国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等等。正是这些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家,让人们感受到强大坚韧的道德力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远源流长,就在于优良的家教与家风铸造了崇高伦理。孟母择邻,子不学,断机杼对知识的敬畏;岳母精忠报国,舍弃小我为国家的千古家训,以及“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严格要求,“仁者、爱人”的文脉传承,一日当省吾身,改过、居敬的家庭转化,这些家教形成的家风,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特别是那些仁人志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倦追求高远理想的悲天悯人,终身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天下立心,为公民立命,心怀天下,心忧苍天”的中华儿女,“男儿不展凌云志,空负天下八尺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家国品德,一一说明家教与家风是国运之风。古代讲的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显然,家教就有了一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的劲风威力。要深知,家教和家风一旦形成家国情怀,她的威力无比。这是因为,家国情怀,他是一种宏大而细腻的民族感情,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表现着一个人对自己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命。为此,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责任担当,抑或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未惜头颅新故园。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就义,家国情怀就是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良好的家风不是自发的,而是靠家教修成的、形成的、养成的。古人曰:“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又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乎。”从家国情怀上看,家教对确立良好家风关键在于:家庭的教化效果与作用往往大于学校,童年的熏陶往往重于长大之后,从生活中、家庭中得到的体悟,往往深切过从课本上所读到的东西。童年从家中得到的真切、质朴、诚恳、实在的教导,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认识与价值底线,形成一个人从生活习惯到选择趋向,从举止容色到是非标准的基本思路。我们把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为世道人心,成为风气共识,成为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文化素质。所以说,注重家教促家风,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