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建设的“四个统一”

作者:赵 莹编辑时间:2024-01-29 17:29浏览次数:

家风建设的“四个统一”
赵   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围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注重家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经过世代相传,形成并沿袭下来的独特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价值准则、处事原则、文化风格,具有榜样性、社会性、传承性,是维系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力量。好家风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从这个观念和视角看家风,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家风之旗帜、社会之表率、党风之形象、行动之楷模,纯正家风、弘扬家风、传承家风、引领家风,显得特别重要。
   一、注重文化和家风的统一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伦理理念、价值准则与行动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家园,是家庭、家族、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家庭、家族、民族发展繁荣的最深沉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愫。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在家风建设方面应起到引领作用,既要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更要赓续中国革命传统基因,进而引领每个家庭形成良好家风。现代语境下的家风,早已从亲缘层面升华到文化层面,家风已成为我们共有价值的重要组成。从这个观点上看问题,家风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家风的神脉。古人把家风归结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为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家国情怀往往与摄人心魄的文化书写紧密相连,与情真意切的诗意表达密不可分。显而易见,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向上向善的好家风,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风的“基石”。但是,家风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式微,这其实是对“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这样一些旧的理念、传统内容的沦落有关,不过,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共识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优良文化世家的家风,一直浸润到家人的骨血之中,甚至穿越时代风云变化的岁月风尘,始终凝聚不散,甚至久而弥坚。家风不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也是家庭、家族铸造道德精神的根本。古代涌现出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和《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袁氏世范》,都是家教展现出的优良家风文化,充分说明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家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在家教中的充分体现。中国人的家,是《静夜思》里的中天明月、《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是孔鲤过庭的声声教诲、岳母刺字的泣血箴言,它们“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比如,唐代诗人罗隐有诗云:“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诸葛亮教诲儿子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鼓励儿子报效国家。林则徐更是直白地告诉后人:“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哲学家认为,内在的文化、意识,将我们与过去相连接,并因而有一种“产生新时间”的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家庭、个人,都需要回溯来处,开掘精神的河床、寻找心灵的原方,最终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奔涌而去。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涵养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就要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着力培育家国情怀。对好家风而言,应是融化于血液里的气质、深入于骨髓里的品格、烙印于灵魂里的风范。今日,家风已成了管家、治家、兴家的法宝。纵观历史与现实,说明了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家风,是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内在文化因子,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公民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精神给养。在社会的发展前进中,她是无声的、巨大的、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
  二、注重党风和家风的统一
       我们党一直重视家风和党风建设,要求领导干部既要管好自己,又要管好自身的配偶和子女。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是反映民风的一个“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党风与家风息息相关,以家风为切入点,落实到每家每户,形成普遍遵循的社会风尚、进而化为良好的党风。家风不正,往往会使党员干部陷入物质生活享乐化、精神生活颓废化、家庭生活逐利化的泥潭,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家庭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前沿阵地。对领导干部的家庭来说,良好的家风无疑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腐败之祸的起因“不在颛顼,而在萧墙之内也。”从党内反腐败斗争和查处的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看,有些党员干部自身党性原则性不强,律己不严,导致家风不正,自己贪恋权力权益,家人也持“有权力不用,过期作废”,其子女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竭力中饱私囊;有的不顾自身形象、无视法纪、为所欲为、胡作非为,有不少家庭“一人当官,全家敛财”“前门当官,后门开店”,出现家族式、家庭式腐败。有的领导干部对“枕边人”“身边人”失管失教,纵容默许亲属利用其职务影响谋取私利。也有的领导干部带领全家吃老板、用老板、靠老板、享受“管家式”服务。“公司混淆,义利颠倒,情法错位,家风不正就会扭曲人们的亲情观、友情观”。在家庭“贿道一开,辗转滋甚”,腐败就会堕入深渊,便难有清白之日。这不但败坏了党员干部的脸面,也败坏了党的政治生态环境。古人曰:“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自古以来,孝悌、勤俭、清廉的家风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当官用权,“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毛泽东的一些亲戚到北京找他,要求介绍在北京参加工作,他一概没有答应。为此,他立下三条规矩:“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事;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古语说:“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好家风是阳光,呵护幼树可参天;坏家风是恶土,好种也会出歪苗。家风如山,巍然屹立,砥砺儿女品格;家风如水,流水不息,滋润儿女心田;家风如灯,明亮温暖,指引儿女健康成长。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素有崇廉尚洁的文化传统,对清正廉洁的追求和传承不仅仅反映在庙堂文学和鸿篇巨制之中,更深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深深烙印着廉洁文化的基因。探究家庭腐败的原因,显然与领导干部家风不正有关。一些领导干部手中一旦有权,其亲属子女就会私欲丛生、借权生财、借势欺人、违法乱纪,最终成为家庭式腐败。“滴水见阳光,一室映天下”。人生一世,无论是为人夫为人妻,还是为人父为人母,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家庭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我们以良好的家风促进党风的好转,把家风作为反对腐败的“紧箍咒”“防火墙”和违反党纪国法的“预防针”。也就是说,家风应成为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立齐家志、存忠孝心的保障。正因为如此,群众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不仅重视其本人的才能政绩,而且要看他立身持家的操守品德及家风建设。涓滴入洪流,星辰入银河。“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守好家庭阵地,在党性上让思想纯正、作风纯净、政治清明、党风“山清水秀”。
  

…………………………………………………………………………………………………………………………………
   
  (作者系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校 任玉浩)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