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时代乡风文明:人人都是塑造者

2019-04-19 20:03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王飞航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重塑新时代乡风文明,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地处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山西省运城市进行了有效探索。

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说:“我们在调研时发现,缺生活品质、缺精神家园、缺人才,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怎么办?我们提出‘新家庭、新礼堂、新乡贤’的理念,不断探索实践,打造出一个高质量磁场:让人人参与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 

山西运城:非遗文化进校园,百余名学生盛装表演踩高跷

群众“追星”,精气神提起来了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一个家庭一头连着个人,一头连着社会和国家。运城市将家庭作为基本单位,以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

今年70多岁的弟小民,没想到自己还能过一把“村红”瘾。弟小民退休后,为照顾双亲,2003年举家从太原回到了家乡垣曲县峪里村。整整12年,弟小民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和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他的孝举感动了十里八乡。峪里村去年启动五星文明农户评选,弟小民高票当选。

“评选星级文明户,要真正让群众唱主角。”刘志宏介绍,在星级文明户创评过程中,运城市建立了“评、管、奖、用”四位一体的创评机制。

在“评”星上,运城市明确“家庭自评申报,村集体评议,乡镇审核公示,文明委表彰授牌”的评审程序;在“管”星上,运城市对星级文明户立卡建档,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结果予以增星或减星;在“奖”星上,运城市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重;在用“星”上,运城市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此外,运城市开展晒家庭幸福生活、展家庭文明风采、秀家庭才艺等活动,丰富星级文明户的内容和载体,有力提振了广大村民的精气神,带动了更多农户“追星”。

目前运城市已评选出8万多星级文明户。人人讲文明、户户争五星,在这里已蔚然成风。

建文化礼堂,群众精神家园有了

“怎么解决群众精神家园缺失的问题?我们通过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努力打造集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刘志宏说。

在临猗县猗氏镇黄斗景村文化礼堂,108平方米的村史馆建成开馆。馆内展出了多个朝代420件农耕生产、生活、民俗老物件。管理员与物主给每个物件制作了乡愁故事卡,存储在电脑里,参观者随手点击,便可以了解家乡的发展史,感受时代变迁。

刘志宏认为:“20来岁的年轻人对犁耧耙耱、风车等老物件相当陌生,村史馆把它们都收集、保存并展示出来,让更多后代知道他们的父辈是如何进行农田耕种的,从而更珍惜生活。”

运城市以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还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等活动,引导人们崇德向善,感悟其中的道德理念,升华道德境界,在全社会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乡风民风。

一堂道德讲堂课,受益群众数百人。在绛县横水镇柳泉村,70多岁的老党员张生河说:“我们村的道德大讲堂开讲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现在我们每个月都会讲两三次课,内容有党的政策、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模范等。通过大讲堂的学习,村民的凝聚力更强了,整个村就好比一家子。”

在位于黄斗景村中心的道德讲堂教室里,墙壁上张贴有道德评议机构制度公示牌,村里的善行义举、好婆婆好媳妇楷模展板,还有9项民间传统及现代礼仪规范化版面等。这里不仅成为黄斗景村村民最乐意去的地方,还吸引了周边城乡居民前来参观,乡村旅游也随之兴盛。

到今年2月底,运城市已建成乡村文化礼堂48个,还有155个正在建设中。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峰表示,运城市以文化礼堂为载体,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使乡村文化礼堂成为全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平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引凤“还巢”,振兴乡村的人才力量有了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探索中,运城市紧紧抓住新乡贤这一群体,用制度鼓励激励,在全市形成人人争当新乡贤、争做新贡献的良好局面。

除了吸纳在本地耕读的贤人志士,运城市实施“寻乡贤、建机构、评乡贤、用乡贤”的“凤还巢”工程,将走出乡村、关心家乡的成功人士,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人员等吸引过来,让他们成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生力军。

今年73岁的刘海水,历时半年办成了一件大事:退休后回村居住的他发现,村中的巷道都没有名字,不管是寻亲访友还是物流快递,都极为不便。他查找资料,结合村庄的人文历史,给全村46条巷道都起了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他发挥自己会画漫画的特长,创作了系列漫画口袋书,在村中弘扬正能量。

“在全体村民大会上披红戴花,拍摄视频在村微信群里表扬,把事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版面上墙展示。”万荣县皇甫乡灵池村村委会主任杨自宁向半月谈记者介绍,只要是为村里做事的新乡贤,都会受到特别待遇。尊重、礼遇、善待,提高了大家争当新乡贤的积极性。村里召开新乡贤大会,在外人员一下子就回来了200多人。“乡村要振兴,凝聚人心是基础。新乡贤,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更好地凝聚民心。”

如今,运城市像刘海水这样的新乡贤在不断增加,从首批的4800人增加到目前的1万余人,新乡贤队伍已成为“农村两委的参谋,群众心中的贤者,乡村振兴的帮手”。

刘志宏对半月谈记者表示:“经过两年的实践,运城新乡贤工作理论、模式、制度的成果渐渐有了雏形。通过人人可做新乡贤、人人易做新乡贤、人人争做新乡贤的‘大众模式’,汇聚起运城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

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访谈录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在于农耕文明,根源在于乡村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山西省运城市坚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基因,全市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半月谈记者近日就此专题采访了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

半月谈记者:我们看到运城的乡村文化很有特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你们为什么重视乡村文化并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刘志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可以看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涵盖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关键。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乡风文明在整个乡村振兴中,既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硬实力。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块短板。过去一度时期,一些农村解决了“富口袋”问题,却没有解决农民“富脑袋”问题,人情味淡了、攀比心强了,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败坏了农村风气,甚至出现恶霸、村霸现象。这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意避免过去的只抓经济,不抓文化的问题。

乡风文明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好的乡风能够有效吸引各类要素资源向乡村聚集,为促进产业兴旺提供必要条件,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这也是乡村治理成效最直观的体现。因此,乡风文明建设既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战略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保障,必须摆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

半月谈记者:你们是如何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

刘志宏: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源泉。运城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东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为代表的河东文化,千百年来始终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其中,“忠义仁勇、诚实守信”的关公精神,舜帝的德孝天下,裴氏家风家规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抓了五个方面。

一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提升基层“两委”主干政治能力的“万人计划”,把9430名农村党支部书记送到市县党校进行全脱产、全封闭培训。通过以点带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扎根铸魂,以良好党风带动民风好转。

二是以家庭为抓手,培育优良的乡风民风。家庭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农村。我们广泛开展“农村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建立奖评机制,通过动态考核,着力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贫困地区开展了以“衣被叠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卫生搞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卫生家庭”创建活动,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三是以各类模范和新乡贤为骨干,带动引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运城“耕读传家、崇文尚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包容友善、勤奋进取”的好民风,通过评选道德模范,开展了在外人士“凤还巢”计划等形式,进一步调动优秀人士、道德模范、爱心人士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让群众感受到好民风就在身边。

四是以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搭建乡风文明建设的大平台。我们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标准,在全市建设203个乡村文化礼堂,把村史馆、道德讲堂、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善行义举榜、红白事场所等综合在一起,打造了集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现代科技知识普及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服务综合体系。

五是农民群众为主体,注重发挥农民群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提出规范性指导意见,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和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同时,我们把发动群众作为重要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了109个涉黑涉恶犯罪团伙,铲除了一批横行乡里的村霸、恶霸,群众拍手称快。

半月谈记者:乡风文明建设在运城带来了什么效果?

刘志宏:乡风文明建设有效激发了运城农村的“精气神”,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

一是广大农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老百姓从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看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力量和真理力量,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家风乡风嬗变、家庭更加和谐。通过“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的整体文明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公公”、“好党员”、“好村民”、“好少年”等评选,让农民群众在点滴中积累了满满的正能量。

三是农村社会更加安全稳定。邻里互敬互爱、民风更加淳朴。村民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发挥了积极作用,遏制了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风气,村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德孝传家,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新风尚。2018年农村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1.2%,刑事案件下降14.3%;今年一季度,治安案件下降86.3%,刑事案件下降59.7%。

四是干群关系更加紧密。通过实施“凤还巢”计划,全市共有7000多名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其中2809人进入村“两委”班子,625人担任主干。他们积极回报乡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带回来资金、项目,更带回来优秀的精神风貌,让乡风文明建设有了好榜样。现在的农民,不仅物质上富了起来,精神上也美了起来。

半月谈记者:下一步,你们如何引深乡风文明建设?

刘志宏:现在乡风文明建设只是刚刚开始,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广大干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下一步,我们要把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党的政治建设。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在农村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继续加大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力度,深入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的万人计划,让所有的农村干部、骨干党员,走进党校接受政治培训。探索实施“两评一考”管理办法;“两评”,就是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对每名党员开展评议,村委会召开群众大会对每名党员开展评议;“一考”,就是在评议的基础上,对党员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通过“两评一考”,全面加强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让党员干部有责任、有压力,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乡风文明建设,要突出抓好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农村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传统优秀农耕文化,能够提振精气神。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运城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充分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使优秀的传统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让好民风焕发出农村文明建设新气象。编辑:原碧霞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