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20编辑时间:2024-01-29 17:16浏览次数:

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三门峡大力传承创新黄河文化调研报告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主体班第15调研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切实担当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主动谋划,积极作为,高点定位,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黄河蜿蜒流经三门峡206公里,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占到全省四分之一以上。三门峡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闻名中外的仰韶文化奠定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耸立黄河的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著名的虢国博物馆、函谷关宣示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的“13561”工作布局中,提出要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城市,这为三门峡的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新的遵循和思路。
  按照这次培训要求,我们小组一行深入到渑池、湖滨和陕州等地进行了走访调研,一处处历史遗迹、一件件珍贵文物、一篇篇诗词歌赋、一个个成语典故……无不彰显着崤函大地的独特气韵,我们边走边看、边听边议,再次被我市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所震撼,也真切地感受到三门峡这篇热土的厚重与深沉。
  一、全市黄河文化资源的主要体现
  (一)闻名中外的考古发现
      三门峡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选的重要地区之一,各类考古文化遗址闪耀在母亲河畔,在三门峡的片片阡陌田野中绵延数万里、纵横数千年,开创了早期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一是以新石器文化为代表的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群等。其一,最具文化魅力的是渑池县仰韶村遗址。1921年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和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仰韶文化从发现到发掘,至今已经过去一百多年,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丰硕。目前,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正式对外开放。整个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多达5000处。其二,最典型的是庙底沟文化。由于该文化主要图案以花瓣纹为主,且不同于其他同期文化,而被学术界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发展的空白,从而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朝,在黄河流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其三,最大的遗址群是灵宝铸鼎原聚落遗址。目前基本调查清楚的有34处,其出土文物的断代认定正好与史书上记载的黄帝时期吻合,加之当地流传的许多有关黄帝的故事传说和至今仍延用的黄帝岭、荆山、夸父山、蚩尤山等地名,学术界初步认定这里是黄帝部落统一中原的定都之地。仰韶新文化遗址和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分别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二是以西周文化为代表的上村岭虢国墓地和虢都上阳城遗址。上村岭虢国墓地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已发掘和探明的遗址多达731处。特别是第二次发掘和钻探,弄清了国君埋葬区的规模和遗址数量,发现了两座大型国君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是目前全国已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排列有序、跨越西周至东周之际的大型公墓。虢都上阳城遗址总面积60万平方米,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发现了具有明显城市特征的城墙、护城壕、宫殿、供排水、作坊等遗迹,被专家确认为虢国都城遗址。这一发现,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
  (二)数量众多的文化遗存
      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伴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一处处保留至今的文化遗迹不仅是三门峡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今天我市一张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
 
      (课题组成员:石线伟、张旻、王红梅、王小波)
 
(责任编校   任玉浩)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