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刊第2期

作者:三门峡市委党校编辑时间:2019-04-03 15:15浏览次数:

目   录
·党的建设·
新时代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康健民   杨   森(5)
下好“五子棋”   融合促发展    王成新(10)
全面提升领导干部政治能力     李小凤(13)

·党性修养·
说“茶”道“廉”    李长山(15)
领导干部要耐得住寂寞    雷永胜(18)

·廉政建设·
“聚焦监督第一职责   提高监督效能”的实践与思考    何伟刚(24)
坚持三管齐下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中共渑池县纪委   渑池县监察委员会(28)
密织“两大网络”   实现监督教育“零距离”
      中共义马市纪委   义马市监察委员会(31)
扛稳责任   提高监督效能    冯相儒(34)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新时代“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张   怡(37)
扬五四之精神   燃青年之激情    李武艳(40)

·法治视野·
浅谈改革背景下基层检察院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郭   煜(44)
新时期检察政治工作创新问题研究    曹书明(48)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法治问题研究 
杨宏平   李国栋(51)

·生态文明·
汲取传统文化智慧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孙淑芳(55)
“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及践行路径   白   娟(57)

·教育教学·
促进家校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王景峡(61)
 
 
英文目录
 
Do a Good Job of “Gobang” Integration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Wang Chengxin (10)
Comprehensively Enhancethe the Political Ability of Leading Cadres Li Xiaofeng (13)
Say “Tea” and “Honesty” Li Changshan (15)
Leading Cadres should Bear Loneliness Lei Yongsheng (18)
Realizing “Zero Distance” of Supervision Education by closely Weaving “Two Big Network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Yima Discipline Commission 
      Yima City Supervision Committee (31)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y 4th Spirit in the New Age Zhang Yi(37)
Fire the Passion of Youth with the Spirit of May 4th Movement Li Wuyan(40)
Drawing on the Wisdo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n Shufang(55)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Practice Path of Two-mountain Theory Bai Juan(57)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and Forming Joint Educational Force
      Wang Jingxia(61)
 
新时代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检察机关党建与检察主业深度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康健民   杨   森
 
 
 
        人民检察院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法律监督机关,机关党的建设是检察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检察院全部工作的关键。检察机关党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检察队伍有没有树牢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和司法为民理念,能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上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体现在党领导制定的法律能不能在全社会得到统一正确实施,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要求能不能在法治层面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体现在党中央播下的生态文明种子能不能在公益保护的天空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奋斗目标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不能成为检察队伍的永恒实践和自觉行动。这所有的“有没有”“能不能”都需要党的建设与检察主业深度融合,容不得留一点“真空”、半点“棚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党的建设得到空前加强,党建工作标准日益提升,机关党建与检察工作的结合也越来越多地被提上议程。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关党的建设与检察主业的深度融合仍然是最薄弱环节,一些时候、一些地方的“融合”只是显示在报告里、滚动在屏幕上,思想深处和具体实践中的“两张皮”现象依然普遍,“表面化”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理想“放飞”,但有人“独鹤不知何事舞”。表现为,对党建目的缺少关注,对党务工作缺少关心,对党员心理缺乏沟通疏导,为党建而抓党建:或为了完成上级部置的党建任务“图形式走过场”,或为了在党建考核中得高分“充面子”,甚至为了应付巡视巡察过关“当幌子”。单纯而密集的组织活动,单一而机械的学习形式,单薄而肤浅的经验总结,看似远大理想“高高在上”,终因应有的科学知识普及不足,法律业务学习相对薄弱,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为人民服务本领上的“跛子”、法律监督能力上的“矮子”。
        二是精神“奋飞”,但有时“隔叶黄鹂空好音”。随着支部规范化建设的加速和党建积分管理的加强,党员干警的信仰信念日益坚定,干事创业的精神不断焕发,但有的沉湎于“认识提高”的浅层成果,孤芳自赏;有的止步于“服务主业”的表层对接,沾沾自喜。面对司法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需求,没有做到主动研究、自觉适应;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公正高效、生态文明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等关切,没有做好及时回应、积极作为。机关党的建设目标与部门业务发展指标、个人职业价值追求同向不同步,同歌不同曲,同行不交汇。
        三是理念“起飞”,但有人“半入江风半入云”。有的单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在用会议贯彻会议中重“痕”不重“绩”,在用文件传达文件中见“知”不见“行”,法律监督中“放水”,司法办案中“放弃”。甚至有的机关党的建设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浮浅为慷慨激昂般的套话空话,融合中的具体指导异化为蜻蜓点水式的检查督促,融合后的理性总结沦落为浮光掠影般的面上表彰。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时“真迹”一沓,一起部署时“真货”一串,一起考核时“真经”一摞,而实际在用先进司法理念引领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上,却是真品甚少、“欠帐”多多。与此相应的是,群众信访不见减少,“四大检察”共赢鲜见,执法满意度评价升幅不大,有的停滞不前,甚至退步滑坡。
        四是荣誉“纷飞”,但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片面认为只有主业先进才是政绩,没有把检察主业目标任务作为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评价标准,甚至没有把党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整体工作考核体系,更没有把业务工作难点作为党的建设重点,不同程度地削弱甚至丧失了党建工作与检察工作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实施“三基工程”(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方面,党建积分管理从手段变成目的,优秀党员评比从择优褒奖成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的平衡,沦为对未获得其他荣誉人员的“面子照顾”和“心理安慰”。 “优秀共产党员”奖章含金量降低,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动力不足,党员在办案、创新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渐被削弱。
        如何为“理想”寻一条连线,让“高飞”的党性牵动检察主业朝着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的方向前进;为“精神”找一个支点,用党建之力拨动法律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上走得更远;为“理念”培育一方沃土,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参天大树”在法治中国的广袤天空下茁壮成长、硕果累累;为党内“荣誉”设一道门槛,让检察工作的创新进步成为人民权益实现、人民福祉增进的阶梯,从而达到党的建设与检察主业真正融合、深度融合,推动检察工作发展高质量?我们从管理核心逐步向外延伸,由浅到深尝试性地做了四个层次的融合探索。
  第一层融合:在指导思想上重塑,从模糊的“有限服从”到纯粹的“绝对接受”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检察机关身处司法改革后新的历史方位,肩负“四大检察”新的使命任务,必须深刻把握司法本质属性和检察事业发展方向,努力做到“三个坚决”。
  一是思想上铸牢检察院姓党这个“根”和“魂”,坚决把党对检察工作绝对领导从组织思想上的“有限服从”,上升到各项检察工作、每个司法环节、每个监督岗位全过程、各方面的“绝对接受”。“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长期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党对司法绝对领导的应有之义。党组、机关党委、党支部和党组书记、机关党委书记、专职党务干部、党支部书记“三级四岗”都有责任带领干警深刻践悟“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真正做到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践行“绝对领导”标准,在司法理念更新、司法方式变革、司法效果追求的方方面面,做到中央号召的坚决响应、党委部署的坚决落实、党组决定的坚决执行。
  二是谋划时贯穿人民利益至上这个“纲”和“本”,坚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从时而“模糊”更新到始终“纯粹”。围绕人民安居乐业根本工作目标,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做到执行党的决策态度明确,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信念坚定,强化法律监督行动迅速。
  三是执行中增强公正司法的“骨”和“气”,坚决用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营造廉洁高效的司法环境。健康的政治生活是党建高质量的基本目标,也是检察工作发展高质量的重要支撑。坚持以政治文化作为检察机关的“净化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以良好的法治文化增强党员干警公正司法的风骨和气节,切实解决政治生活形式化平淡化、法律监督“程式”化“机械”化问题,守卫好社会公平正义的“防线”,守护好检察事业的“生命线”。
  第二层融合:在主责主业关系上重建,从“油”“水”分离到水乳交融
  习总书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检察机关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提出了检察机关办理的一切案件都必须坚持公正高效的标准,一切司法活动都必须追求公平正义的效果。检察机关党的建设这个主责必须与检察工作主业深度融合,主责为主业开辟道路、提供动力,主业为主责体现成果、检验效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一是检察工作围绕的中心就是机关党的建设重心,坚持把法律监督能力的提高作为党建根本标准来秉持。强化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职责使命所在,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加强检察机关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监督办案这个重心,把党的主张贯穿于各项检察业务,把党的要求融入到各项检察工作。坚持党建工作目标向监督办案定位,各种党建活动向法律监督能力聚焦,为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服务。坚持资源配置向监督办案倾斜,人力精力和时间集中向监督办案聚合,推动法律监督能力加速生成和提高。
  二是检察业务发展的难点就是机关党的建设抓的重点,坚持把基于“智慧检察”的法律监督现代化作为检察机关党建重点课题来研究。司法进入新时代,“智慧检察”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迫切要求下大力提高基于智慧检察的新时代法律监督能力,这也是党组班子和领导干部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必备素质。党建活动要坚持信息主导,加大新知识学习,不等不靠、积极作为,立足实际情况、立足现有条件,探索“智慧检察”的使用方式和实施方法。抓住司法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提高多部室联合谋划、联合办案、联合保障的能力。
  三是检察队伍建设的目的就是机关党的建设目标,坚持把培养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党建重要任务来摆位。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许多案件并不需要太多的法律知识,仅凭良知就能明辩是非,深刻揭示了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党组织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政治标准和监督能力选人用人的原则,切实做到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灌输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培养新时代司法人才。制定和落实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规划,对看得准的重点培养,放在监督办案一线、吃劲要紧岗位上摔打磨练。注重解决党员干警的实际困难问题,消除后顾之忧,引导干警将全部心思投入到监督办案主业上来。
  第三层融合:在基层组织建设上重构,从“一肩挑双担”到“一担挑两筐”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肩负一副担子,很容易找到平衡点,稳步向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担子越重走得越快;如果肩挑两副担子,哪怕都是轻飘飘,走起路来也会踉踉跄跄。过去,我们把支部建在部室,等于交给部室负责人党建和业务两副担子。由于对党建和业务没有做到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导致两副担子经常一副在肩上、一副在地上,需要哪个担哪个,哪个紧急抓哪个,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有的只顾抓党建,理想如鸿鹄高飞,业务如蜗牛爬行,“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成为检察工作缓慢发展的“庇护伞”、法律监督能力软弱的“挡箭牌”。“发展是第一要务”被置于脑后,听若未闻,闻而不动。有的只顾抓业务,检察工作失去方向,党员干警失去动力,检察业务“单兵突进”,领导不认可,群众不满意。
  机关党的建设在组织建设层面能不能深度融合?怎样融合?在哪里融合?问题带来思考,思考引领探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党的奋斗目标,司法为民是检察机关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归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司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检察事业从这里出发,又在这里落脚。党的宗旨和检察使命在“人民至上”处交汇,检察机关党的建设和法律监督职责在“人民至上”上融合。由此,人民的向往理所当然地成为党的建设和“四大检察”深度融合的唯一选择,成为“两担合一”的融合点。
  一是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在做优刑事检察工作中践行党关于法律监督的原则要求。在办理所有案件中努力做到对每一个当事人进行理性文明的沟通,每一起案件都追求公正高效的法律结果。在立案监督、追捕追诉抗诉等工作中坚持以更严标准,更准确的监督,确保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是顺应人民群众对公正效率的向往,在做强民事检察工作中贯彻党关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一贯主张。从落实中央社会和谐稳定决策部署的高度增强每一个党员干警的使命感,从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高度增强检察人员的责任感,始终站位既守护公平正义又维护司法权威,强化对生效民事裁判监督,善于运用检察建议等方式,积极主动又审慎谦抑地履行职责,促进审判质量提升,推进法治社会进步,争取双赢多赢共赢。
  三是顺应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的向往,在做实行政检察工作中实现党关于依法行政的顶层设计。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把强化行政诉讼监督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盯紧行政机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监督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影响一片。结合办案,把检察建议切实做成刚性、促进依法行政。
  四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向往,在做好公益诉讼工作中落实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包括“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布局写入党章,使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检察机关党员干警的担当;中央全会把战略布局纳入国家法治体系、上升为国家意志,使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检察机关的神圣使命。面对担当与使命,努力紧扣法定五大领域,用好诉前检察建议和提起诉讼两大执法办案手段,真正办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典型案件。
  第四层融合:在考核用人机制上重奏,从“同声部别调”到“多声部同曲”
  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虽然机关党的建设和检察主业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同时,对行管干部与党建干部同任免、同考评、同表彰,由于缺少深度融合,看似二者同在一个声部,实际上是各唱各调,形不成主旋律。如何围绕“提高法律监督能力”,让机关党的建设在高声部“领唱”,检察主业在低声部“吟诵”,谱写“双双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我们探索创新四个机制。
  ……
 
(责任编校   杨伟康)
 
 
 
下好“五子棋”   融合促发展
——三门峡市驻洛办以“融合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王成新
 
 
        驻洛办伴随着洛阳地区区划调整三门峡市为省辖市而成立,承担着过往领导接待服务、市直在洛居住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服务、所属国有资产监管、发挥“窗口”“桥梁”作用为我市经济服务等职责。一年来,三门峡市驻洛阳办事处扎实推进党建四大工程,积极探索党的建设与办事处各项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的“融合党建”新路径,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激活力,以党建聚人心,不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提升了党建工作高质量和业务工作高质量。
        一、强化教育举旗子
  高举旗帜,宣示的是立场,指引的是方向。市驻洛办党组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法宝,高举旗帜、强化武装,拧紧“总开关”。一是学习工作化。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活动,开展“书香机关”月读一本书活动,为党员干部配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用典》、《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两准则四条例等书目,每周二下午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开展党组学习研讨会、支部学习交流会、学习心得感悟分享会,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活力。二是教育常态化。围绕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开展元宵节猜灯谜活动、“三八”节趣味活动、职工健身月、“七一”参观洛八办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观看廉政电教片等,实行廉政谈话制度、签订廉政承诺书,开展机关科室联系宾馆部室活动等,使党员干部增强了规矩意识、廉洁意识、担当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市驻洛办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高举旗帜的自信自觉和政治定力。三是组织生活制度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制定了《“三会一课”考勤制度》、《“三会一课”请销假制度》、《“三会一课”通报公示制度》、《“三会一课”考核奖惩制度》、建立了“三会一课”情况台账,促进规矩意识形成,领导干部带头过双重组织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凝聚人心抓班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市驻洛办党组按照“组织坚强有力、班子团结务实、干部作风过硬、目标创新争先”的工作思想,不断加强班子建设,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建立了处党组书记党建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有效提升了处党组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责任意识强。坚持定期不定期研究党建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确定全年党建工作安排,将任务分解到科室,使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落实到人。二是党建责任实。做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合拍、措施配套、经费落实,定期听取党建工作汇报,按季度开展督查活动。2019年3月,经处党总支申请,市直工委研究决定,驻洛办党总支改设为机关党委,驻洛办党组书记兼任机关党委书记,带头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同时增设机关纪委,金城宾馆党支部改设为党总支,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得到进一步加强,政治核心作用更加突出。三是责任清单细。制定了《驻洛办党组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严格落实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一岗双责”要求。
        三、同频共振明路子
       人心齐、泰山移。为了更好的凝心聚力,引导驻洛办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有效的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处党组在办事处系统开展了“服务三门峡发展、重塑驻洛办形象,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让党员干部职工参与到办事处的各项工作中,为发展献计献策,引领职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组实现同频共振。一是活动载体重创新。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利用主题党日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服务和敬业行动,编写“敬业誓词”,建立党建“微信群”;开展党员志愿者进社区、创建党员先锋岗、文明岗等活动。金城宾馆支部组织党员定期清理大院卫生,整修树木,机关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到家属院清理垃圾、整理花坛等,增强了党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意识,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二是帮扶工作立足实。处党组落实“干部当代表,单位作后盾,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选派第一书记,做好帮扶工作。制定印发驻洛办《驻村第一书记暨驻村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驻村工作,确保第一书记始终置身一线、融入群众,做好帮扶工作。一年来,处党组班子成员带领机关党员干部先后5次赴卢氏县双槐树乡中桃花村,与村两委班子座谈交流,向村里提供10万元资金,并从水利部门争取安全饮水提质工程项目,协调解决20余万元,协同包扶单位中石化三门峡分公司及卢氏分公司,积极协商交通部门解决组织修建5座小桥的问题,以城乡党建共建为抓手共创星级党支部,商讨脱贫攻坚办法和致富门路,为贫困户送米面粮油、捐赠御寒衣物,大力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三是接待服务提水平。按照接待服务的程序、规范和标准,不断提高接待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圆满完成了市领导来洛视察调研、业务联络等方面的接待工作任务,以及市委、市政府临时交办的其他特、急等重大接待任务。          四、建强队伍教法子
       只有建设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勤政高效的干部队伍,推进各项工作才有保障。驻洛办党组创新载体,多措并举,努力打造了一支斗志昂扬、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一是以学提能力。一年来共选送3名干部职工参加市直工委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处党组分别派出2名县级干部和3名科级干部参加市委党校干部轮训班;及时研究1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今年以来,从业务骨干、年轻党员中选拔培养多名党务干部,分两批赴市直、陕州区直单位和卢氏县驻村第一书记所在村开展党建学习考察、五星级党支部创建、党建工作座谈交流等活动,重点提升党务干部的认知能力、政治能力、业务能力。二是以管促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处属金城宾馆的经营管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必须采取措施扭转困局、提升经济效益。我们逢周一、三、五召开宾馆经营分析会,剖析现状,研讨经营策略,明确经营方向,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积极做好洛阳市纪委专案组的服务管理,腾出办公用房和闲置房屋出租,妥善处置废旧物资,腾出库房对外出租增加经济收入。三是以质促服务。为市直机关在洛休息的66名副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是市委、市政府赋予办事处的一项重要职责。办事处明确职责、落实到人,组织离退休干部学习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更新棋牌、健身器材等,订阅16种报纸、杂志,完善老干部活动室活动内容,为在洛居住的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如水、电、暖等管道、线路维修问题等,受到老同志们的好评。
        五、融合考评甩膀子
        要抓好党建责任落实,关键在从严考核问责。处党组在明责履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考责、述责、问责的“一体化”机制,通过精准考评激发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活力。一是构建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从优化评价内容、拓展评价主体、完善评价方式和强化结果运用等方面入手,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目标同检查、同考核。一方面通过党建宣传栏,将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实时“晒”出来,引导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实现对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的正面激励。二是构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机制。从“带头履职尽责、强化组织建设、严格党员管理、发挥榜样作用、创新党建工作”等方面,对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通过现场述职、党员评议等方式,打出考核结果严格运用、问题整改全程跟踪等“组合拳”,有效倒逼党建责任制的落实。三是构建党员目标积分管理考核机制。从组织生活、党课教育、机关科室联系宾馆活动、学习培训、“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三会一课”、志愿者服务、“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党风廉政建设等十个维度、“党员自评、支部考评、激励加分”等三个层面,对党员进行全方位考核,对考核结果为“较差”和“差”的党员进行通报批评,逐步实现党员考核评价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党内组织生活由“平淡型”向“严肃型”转变,党员身份意识由“弱化型”向“强化型”转变。
  ……
(责任编校  李小凤)
 
全面提升领导干部政治能力
李小凤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如若党性不强、觉悟不高,政治能力与岗位职责不匹配,就会贻误事业。所以,摆在第一位的是政治能力,必须从政治大方向、政治洞察力、政治执行力入手用劲,注重在丰富的政治实践中不断锻造提升政治能力。
  一、充分认识提高政治能力的重大意义
  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和骨干,其政治能力如何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其力度、频度、效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与之相适应,对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的政治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贯彻落实,不仅要全面,更要深入,而且要达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程度,这决不是凭一般能力能够做到的,必须在提高政治能力上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用力更猛。
  (二)汇聚人民深厚伟力追梦筑梦的时代需要
人民,既有着巩固执政根基的民心,还有着创造伟大历史的民力。无论是得民心还是聚民力,都与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息息相关。政治能力强、政治形象正,就能够凝聚民心画出最大同心圆,也能够汇聚民力开创事业新局面。领导干部只有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塑造清正廉洁的形象,做出执政为民的实绩,才能把中国梦“梦之队”的所有成员都团结起来,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推动“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三)攻坚克难推进新的伟大斗争的时代需要
今天,在新的伟大斗争的征程中,每一步成功都需要领导干部凭借坚强的政治能力去担当和奋斗。必须看到,伴随着险关隘口的阻挡,还有“香风毒雾”的侵蚀、“灯红酒绿”的影响、“糖衣炮弹”的袭击、金钱美色的引诱、利益集团的“围猎”,这些都是对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一旦丧失政治能力,就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不仅无法带领人民夺取新长征的胜利,而且连自身都难以保全!
  二、新时代全面提升政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领导干部要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讲政治,不仅是政治态度的问题,更是政治能力的问题。政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随着领导干部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提高政治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领导干部的终身任务,新的征程,要担当起新时代的使命职责,必须不断提升政治能力。
  (一)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政治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在理想追求上一定要保持政治定力,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政治坚定源于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思想弄通了、理论清醒了,政治才会坚定、行动才会自觉。当前,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放松对世界观的改造,从而导致信仰迷茫、信念动摇,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由政治上模糊变为政治上糊涂,丧失立场、毫无底线……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始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器,才能辨明真假、分清是非;只有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发挥理论的巨大威力。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把握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洞察力
  政治方向是目标、是纲领,集中反映党的政治主张,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采取什么方针政策的集中表达。只有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切实担负使命、正确履行职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迷失,必须增强方向把控的政治鉴别力。较强的政治鉴别力,能使我们在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时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觉,能使我们牢固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但是,也有少数态度暧昧、立场动摇、黑白不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质疑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歪曲党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有的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散布政治谣言、策动“颜色革命”,听之任之、随波逐流;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网络阵地的较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党言党、在党忧党是题中应有之义,必须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坚强的政治洞察力。
      (三)提高政治本领,强化政治执行力
  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高低,既要看政治觉悟、政治素养,还要看贯彻力、执行力。绝对忠诚,听党指挥,执行力是最好的检验。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一套做一套,讲价钱打折扣,缺乏执行意识,淡化执行力,是不可能提高政治能力的,更不可能对党忠诚。
  提高政治能力不能靠空喊,也不是看表态。嘴上说得好,实际做得差;表态调门高,行动打折扣,该执行的不执行,该落实的不落实,台上台下两个声音,人前人后两种状态,是不可能有过硬执行力的。要做到坚决彻底,就是无论上级要求不要求、检查不检查,始终对照制度规定,绝不应付、绝不欠账;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指示,毫不含糊、毫不懈怠、毫不马虎;学会统筹兼顾,围绕“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措施有哪些”,精心计划、有序推进;努力开拓创新,敢为人先,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节拍,通过创新提高能力,强化执行力。
  ……
(责任编校   刘韶华)
 
说“茶”道“廉”
李长山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就提出了“以茶养廉”的理念,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茶”,有“廉”之神;“廉”,有“茶”之韵。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堆、或砾壤的黄土地,却不失坚强,这是“廉”的风骨;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叶苦味甘甜”,这是“廉”的秉性;茶水,晶莹多清澈,清香怡人心,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这是“廉”的风采。古人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茶祛襟涤带,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茶,纳天地之灵秀,钟山川之灵气,经酷热之灵动,历炼造、复制作、强炮制,其质纯真、其味纯正、其色纯美,清香四溢,这不正是廉之魄吗?茶的清雅、清香、高洁,已成人们美好精神的寄托。党政干部以“茶神”培育廉洁的情操,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洗礼。说“茶”道“廉”,把茶韵、茶品、茶德、茶俭、茶清、茶洁、茶廉,茶风融入党的清风正气、廉洁从政之中,融入思想政治领域之中,融入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使之成为精神上的一种品格、一种动力、一种风范、一种抗拒歪风邪气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既有人生价值、又有政治意义。
      茶之性,俭也:要“以茶养廉”而俭朴。《茶经》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茶之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封氏闻见记》中,有“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之论。茶香袅袅,茶韵悠悠,静静体味茶的淡味、俭韵。茶之淡,茶之俭,茶之道,是悟道悟俭之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对茶的终极追求。贵在茶的朴素、俭素、简单。茶文化崇尚“茶道”的俭朴性,这与今天反腐倡廉的价值取向有着高度的统一。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正是茶之性对于俭的彰显,也是“廉”字的写照。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提出“茶之性俭,廉美和敬”的立意,其实就是“茶道”的风韵,涵养了“廉”的真谛。在古代,不论是清贫自守的士大夫还是身居高位的官员们,以茶相会,“一杯芳茗成清宴”是社会的时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茶宴、茶会、茶话演化而成今日的茶话会,亦即茶宴取代酒宴,用于社交活动的方方面面,已成良好风气。茶话会以其简朴无华风行于全国,纯洁人们的心灵、节约了开支、提升了思想境界。茶之清,在于茶乃兴俭德之风。以茶养廉、反对奢侈,这不正是党中央今日所提倡的吗?这在过去,此风就被誉为“茶杯和茶壶精神”。蔡元培先生赠北大同仁白雄远先生墨宝:“自扫竹根培老节,愿携茶具作清欢”。茶与廉融为一体,于是“以茶养廉”的精神就定格为“茶风”而长存不衰。茶文化兼容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的精神,而不融合其糟粕。从而,就肩负起天下的苍生,“问苍天大地,谁主沉浮?”于是,把整个世界融入了一盏盏清茗之中,官员在品味茶的过程中,自然会自品、自鉴、自赏、自叹、自怜,用茶俭、茶德、茶廉激励自己,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荣辱沉浮,事业挫折,以及种种诱惑,都不沉沦。今天,我们应发扬光大“以茶养俭”的“茶神”魅力,并使之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一种执政风尚。
        茶之本,清也;要“以茶养廉”而清白。司马光把茶比作君子,他指出:“茶欲白,墨欲黑……,如君子、小人不同”。这里说的“白”,指向的就是茶的清纯,只有清纯、才有洁白。英国作家韩素音曾说,茶是世界上最文明的饮料,它是礼貌和纯洁的化身。可见,茶的清白度有多高、有多净、有多纯、有多清、有多美,又有多么诱人的魅力。从古人对茶德提出的“廉、美、和、敬”,“和、俭、静、洁”,“美、德、性、伦”以及日本的“和,敬、清、寂”,朝鲜的“清、敬、和、乐”,和今日我国专家学者提出的“理、静、清、融”,这些观点与廉政文化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取向都是一致的。茶之清,在于茶出清静、清净、清明、清晰、清贫、清正、清奇……显然,这里的清,不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品位。唐代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茶质的净、清、洁,不与脏、臭、污水为伍。用“纯净水”一样的品质来养廉,从政才能洁身自好;用“冰镇水”一样的品性来守廉,制欲才能清醒自觉;用“清茶水”一样的品味来促廉,用权才目明耳清。所以,在古代茶壶上常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可以清心也”。之所以茶可清心,在于饮茶能使心灵变得净、洁、美,显示出“历经艰辛成极品,自甘恬淡散清香”的高洁。正是这种清洁,“以茶养廉”方可“明廉、敬廉、促廉”。在社会生活中,不是有“一杯清茶问今古,两袖清风为苍生”的清廉爱民之举吗?不是有“茗溢芳醇满天地,人修廉洁和乾坤”的执政风范吗?不是有“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的奔放激情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并称,不过唐诗伴随着酒而发,宋词却品味着茶而成。欧阳修自号醉翁,但饮少则醉;苏东坡饮酒,自称“天下之能饮无在予下者”;文同、范成大、陈义字……均不善饮酒。不曾有欧阳修“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之叹吗?有杨万里所好系“老夫平生爱煮茗”吗?有自称“放翁”的陆游所希冀“他年犹得作茶神”吗?盛唐时期的酒仙、酒星一一回到人间成了“茶翁”、“茶隐”、“茶痴”。这种酒衰茶兴标志着新的人生理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处世哲学的形成。今天我们生活在“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新时代,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政干部不应以“茶德”为魂做到清政廉洁吗?“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让我们“清茶一杯”,以茶代酒,以茶养廉,弘扬光荣传统,倡导清风明月,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环境,展现清淡如水,正气满天,高风亮节的风清气正!
        茶之味,苦也;要“以茶养廉”而奋斗。茶中有苦,茶味先苦,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刚刚泡好的茶,是苦涩的。正是这种“苦味”,而让人回味无穷。明朝的士人在为人之道上,曾提出了“明是非、重名节、知廉耻”。“明是非”就是“坚持真理”,在这里把“名节”、“廉耻”和“是非”联系在了一起,给“名节”、“廉耻”注入了新的内容。于是,士人品一杯清茶,才深知生民之苦涩,于是把品茶上升到了民生的高度,给饮茶赋予了政治性、民本性,使官员在茶后的清醒之中叹大事,怀大志,办大事、为民生,才无所惧怕艰难、艰苦、艰辛。这种重操守,以茶养志,以茶砺节,以茶砥行,促使了政风、社风、民风的好转和政权的巩固。《茶谱》(明朱权著)中称竹茶炉为“苦节君”,盛茶具的竹篮叫“苦节君行省”。苦寂和名节融为一体,体现了茶的内涵是寒俭与苦寂。寒俭归之于“清”,苦寂则归之于“节”,耐得苦寂才能重节、培节、守节、砺节、全节。官员需要“清”、崇尚“清白”,并需要头脑冷静,这种素养往往来自于苦寂。凡耐不得苦寂者,也就难以有冷静、清白和艰苦的精神。茶是饮品,但“品茶”不完全是为了“解渴”,而是一种精神食粮,要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提升到“以茶养廉的境地才是最终目的”。品茶有色、香、味之说。色尚绿,绿是茶的真色,亦是自然之色,生命之色;香尚淡,淡而微,微而悠,悠而玄,玄而入韵,使香通于清虚、清幽之境;味尚中,茶之味苦与甘为两极,茶之真味在甘苦之外。苦中孕甘,甘中孕苦。苦甘合于中,系茶之真味,茶之灵韵。这样,官员才能真正地享受到茶之新、茶之清、茶之醇、茶之芳、茶之酽。茶中有苦,苦中有甜,引申到廉政建设上,我们干事业,要以苦为上、以苦为先、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在新时代赶考的新长征征途上,要牢记“两个务必”,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在政治上永不变质。
        茶之功,醒也;要“以茶养廉”而清醒。唐代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显然,酒文化能带来几分豪情,茶文化则蕴含着人生的理智。思想上的清醒,才能理智地看待世界,理智地看待人生,理智地看待自己,理智地看待职责。冰是睡的水,茶是醒的叶。茶与水的相融,绽放是绝妙不俗的境界,释放的是璀璨的光华。所以,“茶如隐逸”、“茶当静品”。喝茶则是清雅静心之悦。茶山得雨而绿,茶树得阳而茂,茶水入心而爽,茶功进脑而醒。饮茶可醒神去燥、醒身去毒、醒酒去昏,“令人有力、悦志”,人的悟醒,清醒,产生于与自然拥抱的洒脱。傍依大山、大川、大泽、大漠,以一杯清茗融无限时空,茶境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深感神州大地生辉,胸中银涛滚滚。当你于林间清泉侧畔鼓琴烹茶,泉水声、松涛声、水沸的韵响声与官员的心声浑然交织成一曲天籁,会激起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发爱国爱民热情;于长亭相聚,与友人品茗话别,古道西风,黄菊红叶望鸿雁南飞,使你想到友谊、友情,团结、和谐,美好、向往,激发对人民的亲和力;于江畔品茗,望大江东去,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在脑海中自然泛起一副美丽的蓝图,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会激起你献身事业的忘我和无私。所以,清醒地面对现实;清醒地适应新生活,清醒地保持自我魅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茶境,清晰着我们的人生哲理,反映了一种清洁雅致的处世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茶境使官员感悟对廉政的清醒、激情、坚守。所以说,茶之功,醒也。她醒于当官从政要做廉洁之志、要做廉政之人、勤政之人,梦想之人、追梦之人、圆梦之人。
……
(责任编校   张   怡)
 
领导干部要耐得住寂寞
雷永胜
 
  什么是寂寞?《吕氏春秋》道:“寂寞言空虚也”。所以,有人说,寂寞是人的一种感受;有人说,寂寞是一种灵魂上的苦闷孤独之感;有人说,孤独时一个小水池里只有一条鱼,寂寞是水池里什么也没有;有人说,寂寞是凄清、孤独,甚至恐惧等各种感觉都涌上心头,会觉得生活没趣味,生命没意义;有人说,寂寞嘶咬人的心灵,好似蚕在啃桑叶,原先一张好好的桑叶,随着蚕不停啃下去,渐渐变小,直至不复存在;有人说,寂寞会使人的心灵变得空虚起来;有人说,寂寞是一节无人相伴的旅程,是一方没有星光的夜空,是一段没有歌声的时光,它使空虚的人孤苦,使浅薄的人浮躁,使睿智的人觉得深沉……
  对于寂寞要一分为二地看它。在这里,既有它的消极之处,也有它的积极之处;既有它的不足之处,也有它的长处;既有它的缺点,也有它的优点。所以,有人说,寂寞是漫溢人生的清辉,是滴进情感的夜露,真正体验寂寞的人,才会更加珍视生命的温馨;有人说,人,无论是高尚的、龌龊的、猥琐的,优秀的、高超的、睿智的,身处寂寞的境界,不等于陷入寂寞,只要不断变换角色,就会把不同的命运演示;有人说,寂寞并非是一桩坏事,如果把寂寞当作人生一种境界来追求,这是值得赞赏的;有人说,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心境、一种智慧、一种精神内涵,蓄积着惊人的力量;有人说,寂寞是柔软的,像水、像微风,你感觉不到它,在大千世界里它是那样微不足道,然而,寂寞本身是敏感的,它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辛劳地寻找着自己的寄居地,它像一汪清泉似的不经意地浸润着你的身体,当你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你这才意识到,寂寞已经无可挽回地侵占了你的精神境界。
  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寂寞的人生,只能是肤浅的人生、没有意义的人生、没有价值的人生、平庸的人生。贤达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诗仙李白远离喧嚣,寄情山水,诗酒为伴,将心儿放飞,正是这种旷达与灵性,成就 与升华了其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处江湖之远的潍县县令郑板桥,不善追名逐利却关注民生,爱护百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难得湖涂”却清廉如水;钱钟书先生远离虚名,一门心思著书立说,人淡如菊,心静若水,如此为人为文,自然为学界所称道;老作家孙犁,曾经烽火戎马,从不居功自傲,宁静自处,春兰气韵,秋水文章,领自然清丽的荷花淀派风骚……由此可见,在这漫长而又孤零的人生道路上,只有勇敢的承担和战胜与生俱来的寂寞,用自己的力量发出光和热,使光和热成为漆黑夜空中一二星点,在漫漫无际的永恒中发出光辉,就有人生价值。这正如西哲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又说:“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一切面对寂寞的人,才有力量使他的天赋才华不致被寂寞孤独所吞噬,反因此生热发光。能在寂寞孤独中完成使命的人,即是伟人。寂寞是呼唤理性的天籁,当你面对寂寞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混浊的心智可以得到启迪、生命会取得真谛、耕耘才会有收获、肩负的使命才不会在纷繁杂乱中迷失,这就是寂寞的真正含义。今天,领导干部要用寂寞战胜执政中的喧嚣、诱惑、浮躁等,其意义具有现实性、紧迫性、时代性、历史性。
        耐得住寂寞,才能在种种诱惑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不善交际是一种遗憾,那么耐不住寂寞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激烈奔放的精神剧幕不过是人生中的昙花一现,大部分的时间都充溢着寂寞,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用孤独来理解寂寞,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究都是要用寂寞去偿还的。你抵挡寂寞,不如去享受寂寞,享受心灵空旷的刹那,享受漫无边际的漂流,享受寂寞如黑夜般弥漫的感觉,就会认识到寂寞是一剂清醒剂,教你更好的面对喧嚣尘世,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小小的点缀,这是很有意义的对人生的抉择。当今社会,各种诱惑,斑驳陆离,充斥生活,稍不留神,便会被世俗缠身,被喧哗左右,被欢乐包围,最终会一腔热血付之东流!两手空空独望夕阳。近些年来,随着西方一些生活观念和剥削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加之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权力,身边的“蝶恋花”便多起来,围绕利益、官位,左右你的名目繁多、花样翻新,其伎俩五花八门,可谓大千世界,五光十色,诱惑多多,好像决堤的洪水浸淫着你,金钱、别墅、汽车、女人等人们所追求的种种物欲都来包围你、引诱你,如果领导干部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耐不住寂寞,对那种“人人莺歌,夜夜燕舞”的生活心存向往,就必然抵不住诱惑,从而仿效,进而追求,最终必将掉进享乐主义的泥潭,逐渐蜕变为腐败分子。应看到,如若你不喜欢寂寞、讨厌寂寞、害怕寂寞,就会给你带来不安、沉闷和压抑。一些达官贵人怕丢位丢权失势而寂寞;商人怕商海失利树倒猢狲散而寂寞;明媚艳丽者怕人老珠黄灯火阑珊而寂寞;学者作家怕江郎才尽笔涩墨干而寂寞;老年人怕年老无依无靠而寂寞。归根结底这些人都是因为有所希冀,贪求满足才害怕寂寞的,如能淡薄名利、宁静致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那就不会害怕寂寞,反而需要寂寞,了解寂寞,进而学会享受寂寞,超越寂寞。对领导干部而言,面对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和各种诱惑,只有寂寞在心,才会有“学而不厌”的毅力,力戒浮躁,静心修养;用“读而思乐”的精神,认真品味,汲取营养;用“研以致用”的态度,以学修德,经世致用。从而达到,心不动于虚名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晕,手不染于厚利之惑,让自身“求真”的力量强大,“求善”的种子发芽,“求美”的信仰升华。有时寂寞如同蚕蛹,它会将人团团围住,紧紧裹住,使人被困在茧中感到呼吸困难,心痒难耐。只有不甘于这种寂寞,拼尽全力冲破这道隔膜,抵制困惑,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新境界、新生活、新世界。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战胜寂寞,超越寂寞。只有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心胸豁达的人才不怕寂寞,才懂得品味寂寞、战胜寂寞。品味寂寞就是品味生活的奇妙,感受生命的鲜活、纯粹和高昂,思索壮丽的人生,清醒地拥抱生活;当你品尝寂寞时,才会对于寂寞,你拥有它,才是一种人生的享受。寂寞为着寂寞生,寂寞由着寂寞乐,寂寞铸造真人生,寂寞才乃境界真。大千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在诱惑和欲望面前,领导干部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应成为欲望的主人。做奴隶还是当主人,取决于一个人是否耐得住寂寞。否则,早晚会被诱惑所俘虏,丧失自我。领导干部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为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动,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具有共产党人应有的“定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自守,任劳任怨,“宠辱皆忘”,无私奉献,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一个忠诚为民的人民公仆。
        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为民的公心。寂寞如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江大河,在迂回曲折中孕育着人生真正的快乐。在这里,要破除名利思想,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格,才会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人生的得失,从而感受“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真正含义。寂寞如火,烧得人干渴,但却能照亮前途;寂寞如风,吹得人陶醉,但却能扫清一切烟瘴灰尘;寂寞如雨,下得令人凄寂,但却能滋润心田。有些党政官员随着贡献的加大,职位的升迁,地位的提高,对名利越来越不满足,对官位、票子、房子、车子、女子等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住考验,于是转变航向,最终身陷囹圄。能否耐得住寂寞,是对领导干部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水准的一个最有力的检测,也是领导干部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必须做出选择的一个课题。领导干部应重视道德尊严和人格形象,坚定健康理智和做官理念,以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珍惜人格魅力和社会声誉。古往今来,那些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道路,落得身败名裂下场的人,都是在名利上贪得无厌而造成的。这些人心存侥幸,总觉得偶然做一次非分之事不会出事;以前做了都没出事,这次肯定也不会出事,等等。其实,抱侥幸心理的人,一旦侥幸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之后,就会像吸毒一样很难自拔,甚至更加心理失衡,其欲望也将随之不断膨胀,由此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当今社会有几人能把功名利禄放下?只有寂寞才能把它淡然于名利之外,淡然于得失之外,淡然于荣辱之外,淡然于情感之外。因为寂寞会使你深深懂得:放下一切,才能解放自己,解脱自己,超越自己,淡定自己。耐得住寂寞,是一种胸怀,海纳百川;是一种境界,大公无私。古人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了这种豁达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襟、视野,就会把名利视作粪土,看事业重如山。人,一旦耐不住寂寞,就会信奉“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甚至利欲熏心、以权谋私。作为领导干部,绝不能把获取个人利益看成人生唯一追求,更不能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党和人民利益还重,否则就会为名所累、为利所缚,就有可能走到邪路上去。要自觉做到:淡泊名利须知足,少在职务升迁上比快慢,少在手中权力上比大小,少在经济待遇上比高低,自觉慎权、慎独、慎初,切实守住清廉的底线。耐得住寂寞,是基于对主客观形势正确分析判断基础上,做出的一种正确选择,是对人生的主动掌控。耐得住寂寞,不是对人生放任自流,不是悲观放弃,不是消极等待,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主观掌控下的一种状态。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能够耐得住寂寞,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知道,毛泽东、邓小平都曾经历了人生的几起几落,他们在逆境时能够以钢铁般的意志,耐得住寂寞,恰到分寸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邓小平下放江西回到北京后,毛泽东关切地问: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极为简单地回答:等待。长期耐得住寂寞,才为后来邓小平的辉煌人生奠定了基础。人,淡然立世,自我满足就好;从容做人,稳妥安然就好;行路勿偏,少走弯路就好;看事莫扭,理智对待就好;悟道勿燥,兼听则明就好;信用为先,守住底线就好;待人以诚,相互扶持就好;知易行难,相互体谅就好;岁月如梭,把握光阴就好;人生苦短,莫留遗憾就好;真情无价,懂得珍惜就好。时下的社会,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是处处在展现发光的,像钱学森等科学巨匠和两弹一星的创造者;袁隆平、侯光炯等,和农家学的杂交水稻科学发明,许多作家、艺术家的文章巨著的不断推陈出新;还有日前的两位中国科学家朱熹平和曹怀东的彻底解决数学界百年未破的庞加莱猜想问题;包括许多为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的人们……难道这一切不是寂寞在其中产生作用,并安安静静地,于静思默想的苦练,以及神思遐想的颖悟中,所建立的神秘奇功吗?我们要以古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写的寂寞,正确对待名利,坚定思想“定力”,做一个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耐得住寂寞,才能在成功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官员们有一个通病,就是在成功面前易于骄、满、横;在失败面前易于泄、悲、伤。由此看来,耐得住寂寞,经受住考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成功是在寂寞中完成的、创造的、实现的。山麓繁花似锦,鸟叫虫鸣;山腰苍天大树,雄鹰盘旋;山巅高风悲旋,蓝天四垂。对此,有截然不同人生的人,倘若无花鸟相伴,无古树相依,他是一位登山者,能照样可以成就自己成功的人生。这就是说,凡是成功者都要像登山者那样耐得住寂寞。寂寞能产生出独特的意韵,轻舞飙扬出美丽的清纯与幸福。当文人墨客静默地吟诗作对的时候,当文豪巨擘独处品茗字斟句酌的时候,当科学巨匠进行深钻细研发明创造的时候,当工人农民精耕细作机械农活的时候……这一切在于寂寞的空灵,才不断创造出人类的独特魅力与希望所在。寂寞使自然界的美好在不断架构,使人与自然都在享受氤氲。当万籁俱静的深夜之时,那黑黝黝的河流山川就是寂寞的因子;当空忽的山峦云遮雾霭之时,那高耸的奇峰峭立是寂寞的湖光水色;当静默于键盘轻敲字键之时,那纷飞的字字珠玑是寂寞的诱因在营造和谐的快乐。寂寞绝不是与世隔绝的百无聊赖,整日游走于大街小巷喊的声浪,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寂寞,在空荡的灵魂里,思想里只留下与自己理想有关的东西再无杂念,心无旁骜的前进。任何一个人只有在他获得成功的那一刻才会迎来鲜花和掌声,之前的努力都是在一种悄然无声的状态里。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黎明前的时刻总是最黑暗的,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也总是最平常的;雪崩前的冰山总是最美丽的,大自然用它最原始的方式在向人类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成功需要耐得住寂寞。这里,我们想到了苏东坡,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惊魂未定中自醒反思而悟儒家之推己及人,会佛家之众生之平等,领道家之珍重生命,集众家之精华铸造“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超脱豁达之人。他两游赤壁,尽享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对万物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兼容并包,德合乾坤。寂寞是一种智慧,在芸芸众生中,聪明的人向往寂寞,因为寂寞比喧哗更能丰富人的情感,比快乐更能充实人的灵魂。喜欢寂寞,因为寂寞拒绝庸俗,有一颗高尚的心灵。这在于:寂寞的最高境界是:身居斗室而胸怀天下,看似遗世独立,实则洞若观火。人生可以不甘寂寞,却必须学会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分析处理问题才能保持足够的冷静,掌握人生主动权,正确选择人生取舍,避免盲目奔波状态,保持人生前进方向不发生大的偏差。在顺境时,耐得住寂寞,有利于深刻懂得顺境来之不易,进而对顺境倍加珍惜,使顺境得以保持和延长;在逆境时,耐得住寂寞,有利于坚定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使逆境得到有效克服。革命战争年代,耐得住寂寞是保持昂扬革命意志、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和平建设时期,耐得住寂寞是保持人生大方向不偏、避免走上违法乱纪邪路的重要保障。人的一生中,那种轰轰烈烈、热烈精彩的场面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寂寞是一种磨练。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世上捷径不可走,浮躁与成功无缘,虚伪与成功为敌,空虚与成功相悖。投机取巧,只会鸡飞蛋打,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哗众取宠只会迷失自我。认准目标,坚持初衷,厚积薄发,一飞冲天,这就是一个不为俗念所动,不被荆棘所绊之人的志向。要在寂寞中磨炼意志,在寂寞中学会忍耐,在寂寞中默默等待。守得住寂寞,心中的向往永不落;守得住寂寞,让心灵得以悠闲,让眼睛看到雨中白鹭图。工作、学习、忙碌,对于漫漫人生来讲,微不足道,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需要慢慢地熬着。人的一生,是一只又苦又涩的青橄榄,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唯其如此才有滋味,才能成功。世界是一个万花筒,固然有其缤纷与绚烂之处。但千万不要为了路途上的几朵野花而放弃眼前的整座花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那么,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耐得住寂寞是对成功者的一个考验。许多仁人志士之成功、之成就,都是耐住寂寞的典范。孔子之作《春秋》,孙子之写《孙子兵法》,司马迁著《史纪》,李时珍历时40年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之作《红楼梦》,凡高之作《向日葵》,贝多芬之作《贝多芬交响曲》,诺贝尔多次死里逃生,废寝忘食数年,终于研制成功ΤΝΤ炸药;爱迪生失败了无数次,才发明了电灯泡。台湾作家林清玄有着一颗寂寞之心,正因寂寞才造就出他遗世独立的绝美诗篇——“雪,冷而清明,念念不忘,在某一层冰上,像极了我们的心。”歌唱着寂寞,他到达到“步履一双,山河自在”的新境地。伟大的画家梵高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视为疯子,他是寂寞的,只有在创作中才能得到解脱,谁能说他的成就,不是在寂寞中造就的?这些世间最美的惊世才能,那样不是缘于寂寞。要想为人类干出业绩,惟有寂寞才是源泉。显然,有寂寞,才有成功、成就、伟业。寂寞就象一泓清泉,是如此的宁静,会让你感受到何为超凡脱俗;寂寞就像林间一弯小溪,如此清澈,会让你感受到何为自然清新;寂寞又象世间一片大海,如此蔚蓝,会让你感受到何为深沉致远。寂寞是一种坚守,面对寂寞,有的人能坚守精神的底线,有的人却成了道德的叛徒;寂寞是一种修炼,面对寂寞,有的人能够参悟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却跌到地狱的深渊;寂寞是一种境界,永葆淡定,如果你想追求成功,必须先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成功的辉煌就隐藏在寂寞的背后。一切光彩照人的景象背后都隐藏着无尽的寂寞,就如同划破夜空绽放的绚丽烟花,光艳动人,但昙花一现之后,留下的却是无尽的黑夜。坚守寂寞,是成功的保证。
        耐得住寂寞,才能在灯红酒绿面前保持一颗宁静心。在灯红酒绿、笙歌暖语面前,可否耐得住寂寞,它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反映。一个有着崇高理想信念和党性原则的人,追求的是事业上的发展,对人类的奉献,对共产主义的坚定,所以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心无二意,心无二用,自觉地告别“声色犬马”,走出浮躁喧嚣的世界。“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日无古贤”。回首历史,寂寞让我们泪落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豁达与超凡,又让我们领悟到“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真谛,由此可见,寂寞不只是一种孤单冷清的孤寂之感,因为在寂寞的里层,蕴含一种独有的宁静,可以发人深思,去真正体味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去真正体味人生的自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做好事业,即便在得志时也不得意洋洋;在失意时不失态,不小视自己的价值;在奋斗中体验着欢乐,在寂寞中感受到充实。然而,当有些领导干部由于耐不住寂寞,显得相当活跃,餐桌上有他觥筹交错,牌桌上有他斗志昂扬,歌厅里有他激情奔放,左右逢源,甚而,有的生活糜烂,几乎所有的贪官都包有情人,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如果领导干部一边是庄严的工作,一边是荒淫和无耻,吃喝嫖赌,“捞”民伤财,老百姓不免有“匪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之喻。健康文明的情趣可以增长才情、陶冶身心,低级庸俗的情趣则会使人玩物丧志、精神颓废。生活腐化与作风腐败就像是孪生兄弟,一旦种下贪图享受的种子,就开启了通往堕落之门,欲望愈膨胀,享乐愈痴迷,行为愈失控,发生腐败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党政干部放松了警惕,在金银票子、洋楼房子、豪华车子、靓丽女子等糖衣炮弹的狂轰乱炸中,就会出卖自己原本高贵的灵魂,转变航向,滑向人民的对立面,或身陷囹圄,身败名裂;或饮弹刑场,遗臭万年。从建国之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清、成克杰,这类腐败分子从未绝迹。面对灯红酒绿能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品格。历史已反复证明:放纵自己的人,必将失去自由;管不住自己的人,注定要被人管;耐不住寂寞的人,终将与真正的寂寞相伴。鄙视、妒忌、记恨、怜悯,不是寂寞的佳作;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之引吭高歌、指桑骂槐、热闹非凡,更不是寂寞的佳作;谎言恶语、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斗志弥坚,也不是寂寞的佳作;寂寞不是踯躅街头的惆怅,也不是徘徊巷尾的颓废,更不是借酒消愁的沉沦;寂寞不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闲话,散淡与停滞,更不是真正的孤独或寂灭,而是一种不凑热闹,不追风潮的生活境界与生存方式。只有忘记了世间的一切庸俗,才能深味寂寞的真谛。能否情趣高尚、崇高,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水准的检验,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必须作出选择的一个最现实、最直接的课题。寂寞,可以让我们审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寂寞,可以让我们有空间认真地环顾自己的后面、周围和前方;寂寞,可以让有兴趣轻松面对自己的快乐、悲伤和平静;寂寞,有毅力牢牢把握自己的人生。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有进取和开拓,才能战胜自我;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才会让生活充满美丽的梦想,心灵的原野才不会空荡。虽然我们的寂寞不如古人旷世惊人,一语即下,诗出一篇;也许所谓的寂寞会给我们带来无法打发的空虚,然而真正的寂寞会让你从平面变得立体,你不会只遵循生活的轨道,而是转身回头灵动起来。在党内,对那些披着合法外衣、带着流行色彩、自诩正道大义,却充满低级趣味的人,要用科学的理论鉴别它,用正确的观点揭露它,用有效的方法抵制它。“人的思想像块地,庄稼不长杂草立。”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那些腐朽价值理念就会侵蚀头脑。面对当前观念激荡,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横流,应常敲警世之钟。工作之余,多读点励志明理、内容健康的有益读物,多欣赏格调高雅、催人奋进的红色影片,多培养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自觉做到“趣”而有度、“好”而有道、“玩”而有品、“乐”不上瘾,以充实的生活、高雅的情趣、高尚的追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渗透,才能真正做一个“政治上有魂有魄,工作上有声有色,生活上有滋有味,交往上有情有义”的人。寂寞会让人明白:原来我们的心也如山水那样别致。守住寂寞,守住神圣的灵魂,无论红尘中的车轮如何碾滚,却永远击不破安静与思想的门;守住寂寞,守住别样的孤独,即便孤独无路,寂寞如空虚的湖,没有金子作催化剂,也同样泛起浮光跃金的美丽。寂寞是成功的基石,寂寞是干净的前提,寂寞是做官的底线,只有真正明白寂寞,我们才有光辉的人生。
  ……
(责任编校   黄春红)
 
 
“聚焦监督第一职责
提高监督效能”的实践与思考
何伟刚
     纪委监委是党内监督、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双重职责,监督是纪委和监委共同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审查调查和问责处置就没有基础。监督的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监督的重点,既包括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遵守党章党规、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等8个方面,也包括监察法规定的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等方面内容。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高度自觉地把监督重任扛起来、落实好,聚焦监督重点,增强监督合力,持续深化“三转”,补短板、强弱项,忠诚履行纪检、监察双重职责,在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的同时,着力实现监督效能的全覆盖。
     一、聚焦监督职责的初步实践
  (一)创新工作机制,夯实监督基础
     抓住监察体制改革契机,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压实,力量向监督倾斜,监督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实行部门分设,业务更聚焦、“出拳”更有力。成立8个执纪监督室、6个审查调查室,实现“前台”和“后台”分离。第一执纪监督室挂党风政纪监督室牌子,承担原党风政风监督室职能;第二至第七执纪监督室分别联系8个县(市、区)、26个派驻纪检监察组、92个市直单位、46个垂管单位。执纪监督部门负责日常监督,运用“四种形态”,延伸监督触角,统筹推进对联系地区、部门和派驻机构的日常监督工作。二是实行分权制衡,构建起“防火墙”。对市纪委监委领导的分管工作进行调整,信访、执纪监督、审查调查、案件监督管理、案件审理等主要业务部门由不同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分管,且执纪监督和审查调查工作由两名副书记分管,实现了“红脸出汗”和立案查处的分离,确保问题线索受理和处置、谈话函询、初步核实、审查调查、案件审理、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的规则落到实处、程序行之有效、权力相互制衡。三是完善制度机制,规范履职行为。制定《市纪委监委信访举报件办理情况核查工作办法(试行)》《市纪委问题线索处置工作暂行办法》《移送审理案件形式审核18条》《提前介入审查案件办理规范》,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各环节工作要求。制定《以案促改实施办法》及《检查验收办法》,推进以案促制度化常态化,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上同步发力、一体推进。
  (二)聚焦监督重点,增强监督实效
     持续深化“三转”,坚守“监督的再监督”定位,对纪检监察主责主业聚焦再聚焦,抓住监督重点,切实融合好、贯通好、执行好纪检监察两项职责。一是做好“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践行“四个意识”,聚焦防止“七个有之”,严肃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民主生活会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以3个单位为试点开展修复政治生态“回头看”,精准排查影响政治生态的病因;积极配合中央、省委巡察工作,制定《关于对巡视巡察中发现问题开展集中整治的方案》,突出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等五个方面突出问题,在全市开展为期2个月的集中整治。二是抓住“关键少数”。把握好协助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助手”定位,向渑池县委、卢氏县委下发以案促改通知书,“一对一”约谈各县(市、区)纪委书记,把协助职责摆进去、把监督责任摆进去,推动主体责任落地落实落细。制定《关于加强各级纪委对同级党委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对同级党委及其常委会委员、党委委员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情况进行监督,抓好“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引领“最大多数”,发挥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的效果。三是抓好作风建设。把监督检查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以及省、市实施办法执行情况作为重点任务和经常性工作,紧盯“四风”问题,扭住不放、寸步不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执纪问责,坚决查处和纠正落实惠民政策中的“微腐败”。
  (三)完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
     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切实看得住事、管得住人、把得住关。一是让纪律监督的“金箍”扎得更紧。把纪律挺在前面,在思想教育、政策感化、纪法威严并重上持续发力,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纠正,触犯纪律就立即处理,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运用“四种形态”处理1080人次,实现了惩处极少数、教育挽救大多数的效果。二是让监察监督的“拳头”有效发挥。加强对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的监督检查,既盯着“人”,又盯着“权”。义马市印发《市监察委员会向各办事处派出监察组的实施意见》,探索“监察组+信息员”工作模式,推动监察监督向基层延伸。三是让派驻监督的“探头”转型升级。市纪委监委设置26个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92个单位;6个县(市、区)纪委监委设置96个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405个单位,实现了市、县两级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全覆盖。制定出台派驻纪检监察组信访举报受理、问题线索处置、案件受理、绩效考评等制度机制,规范派驻机构业务运行,切实发挥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优势。四是让巡察监督的“利剑”威力倍增。制定完善巡察工作规划、巡察组工作规则、巡察组组长库和巡察干部人才库管理暂行办法等,探索建立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统筹市县巡察力量开展异地交叉巡察、市县同步巡察。制定巡察约谈和市级领导领办督办分管单位巡察整改工作暂行办法,健全整改督查制度,确保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监督能力
     坚持把队伍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抓,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实现“形”的重塑与“神”的重铸,着力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纪检监察队伍。一是加强教育监管。围绕依法履职、纪法贯通、法法衔接,集中举办两期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加强实践探索,推动迅速依法开展工作。制定出台市纪委监委介绍信管理制度、印章管理使用规定以及机关账务管理实施办法、车辆使用管理办法,编印《三门峡市纪委监委规范性文件汇编》,推进制度建设全覆盖,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将机关党支部由6个调整为12个,严格“三会一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创建工作,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深化以案促改。制定全市纪检监察系统集中开展以案促改工作方案和监督检查方案,市纪委监委机关分别组织召开以案促改学习交流会和集中开展以案促改暨警示教育大会,编印《全市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剖析材料汇编》,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等12项重点工作,让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警钟长鸣、举一反三、引以为戒。三是勇于自我革命。组织机关干部签订《严守“五个不准纪律规定承诺书”》,制定《市纪委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办案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借用执纪监察专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等,认真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批程序和内控机制,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履职。既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又加强自我监督,严防“灯下黑”,以严格自律立信、立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站位不高,日常监督“抓手”缺乏
     缺乏全面从严、越往后越严的思想自觉,满足于“过得去”,对“树木”和“森林”关系研究不深、把握不透,没有真正把监督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日常监督抓什么,从哪里抓,特别是对非党监察对象如何开展日常监督,还找不到监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办法不多、方式不新。
  (二)信息共享不够,监督效果受到影响
     对如何统筹“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缺乏具体、规范、可操作的运行规则,在履行监督职责中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日常监督长期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
  (三)基层延伸不足,“管得着、看不见”
     目前,对国有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尚未做到实质意义的监察监督全覆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2.23万人,占全市监察对象的30.8%,县级监委管辖人员多、监督任务重。
  (四)能力素质不强,担当作为有待提升
     一些纪委、纪检组主责主业聚焦不够,存在专责不专“回头转”现象,工作越位、缺位,干了一些不该干的事。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受地方小、熟人多、人情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抹不开情面,拉不下脸面,存在监督不严、执纪不力、问责偏软的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监督效能的对策建议
  (一)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增强监督的政治性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扛起“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高度警惕、坚决抵制、严肃查处“七个有之”问题,坚决清除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坚决反对和纠正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对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的严肃查处,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紧紧围绕保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首要政治任务,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加强对党内政治生活状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民主集中制等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得到坚决贯彻落实。修复和净化政治生态。将掌握政治生态状况作为日常监督的切入点,注重动态分析判断,既见“树木”又看“森林”,协助党委(党组)有针对性地、与时俱进地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严密防范和严肃查处拉票贿选、破坏选举等行为,将选人用人情况作为日常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重点,动态更新重点岗位一把手和后备干部廉政档案资料库,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形象关,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二)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增强监督的规范性
     要以党章和宪法监察法为根本遵循,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反腐败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能力建设,增强思想自觉。在增强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心中有法、知法懂法、办事依法;切实掌握所监督领域专业知识,提高日常监督、执纪审查、依法调查本领,做到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切实增强依规依纪依法履职职责的思想自觉,谋划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运用法治方式,注重把执纪与执法统一起来,同向发力、精准发力。严守职责定位,严格规范用权。严格按照党章和宪法监察法法定职责用权,不越权、不发散、不能越管越宽,特别是不能参与被监督者公权力的具体运行。严格执行监察法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严格依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和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办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规、合纪、合法。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细化工作流程,严格审批权限,规范内控程序,确保各项审查调查措施使用有据、不被滥用。强化自我监督,确保自身过硬。作为监督别人的人、执纪执法的人,必须自身正自身硬,以自身建设立信,自觉尊崇党章和宪法,做守规守纪守法的模范,依规依纪依法敢担当、善作为。始终在行使权力上慎之又慎、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不断强化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习惯在监督和约束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机关党委、纪委和干部监督机构作用,对反映纪检监察干部的问题线索认真核查,对执纪违纪、执法违法的坚决查处,对失职失责的严肃问责,经常打扫庭院,坚决清理门户,坚决防止“灯下黑”。
  (三)构建统筹联动格局,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着力构建既分工负责、衔接贯通,又协同配合、相得益彰的统筹联动工作格局,厘清职责边界,搭建共享平台,推进以案促改,增强监督实效。厘清职责发挥各自作用。纪律监督要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在加强日常监督、治未病上积极作为,从严从实、唤醒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监察监督要积极探索监察职能向基层、村居延伸的有效途径,探索向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覆盖,消除监督空白和死角,确保所有公权力的行使都在严密监督之下。巡察重在利剑高悬、发现问题、形成震慑,要善于从政治上审视和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下大力气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派驻监督重在发挥“派”的权威、“驻”的优势,对驻在单位领导班子、党员和公职人员进行日常监督。搭建信息沟通共享平台。执纪监督部门要建立与联系单位和派驻机构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加强日常工作的联系、协调、指导;派驻机构要建立政治生态分析制度,定期向执纪监督部门报送工作信息,执纪监督部门与派驻机构定期沟通工作。巡视巡察工作开展前,巡察组和执纪监督、派驻机构要专门沟通协调,确定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巡察机构反馈的问题要及时抄送执纪监督部门,执纪监督部门要把推动巡察发现的问题整改作为重点,督促被巡察单位和派驻机构抓好整改落实。做好纪律审查后续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实施意见和市纪委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以案促改工作考核办法和案发单位以案促改工作检查验收办法,把以案促改工作做实做细做精,达到“查办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方”的效果。继续深化基层专项以案促改和重点领域以案促改,推进以案促改工作向基层延伸,向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延伸,重点筛选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扫黑除恶和国企系统等典型案例开展以案促改,为打赢“三……
(责任编校   黄春红)
 
坚持三管齐下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中共渑池县纪委   渑池县监察委员会
 
  去年以来,渑池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案件审查调查的警示、震慑、教育和治本功能,在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同时,扎实做好审查调查“后半篇文章”,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一、在“惩”上下真功,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一)抓好内部改革,充实办案一线力量
     结合监察体制改革,调整县纪委监委班子分工,班子成员都分管审查调查工作,改变以往由1名常委分管案件的状况,使班子每个人身上都有责任和压力。调整内设机构,纪检监察室由4个增加至7个,成立派驻纪检监察组,委机关编制由53个增加至163个,通过转隶、遴选等方式补充人员,审查调查一线人员占总人数的85.36%。全县划分为四个协作区,由纪委常委牵头,统一调配乡(镇)纪委和派驻纪检监察组人员力量,形成小件自办、难件联办、大要案协作办统筹攻坚的局面。
  (二)强化研判评查,不断提升办案质量
     定期分析研判纪检监察信访形势、党风政风工作形势,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建立案件线索研判制度,对个案问题线索分析研判、精准处置,提高问题线索可查率和成案率。定期开展查办案件质量回头看,发现问题不足,规范办案行为,提升案件质效,确保把每起案件都办成铁案。
  (三)开展专项活动,加大办案力度
     集中开展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民生领域专项整治、扫黑除恶监督执纪问责、巡视巡察发现问题集中整治等专项活动,严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基层涉黑涉恶、民生领域小微腐败以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问题。2018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24起,党纪政务处分173人,依法留置10人,移送司法机关12人。特别是在三门峡市率先使用留置措施,查处了坡头乡泰山村委原主任周玉强侵占、仰韶镇仰韶村委原主任王建民贪污、段村乡中关村委原主任代令贤涉黑等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敢腐”的震慑进一步彰显。
  二、在“改”上做文章,扎牢“不能腐”的笼子
  (一)分层推进以案促改,做好后半篇文章
     重点在“三个紧盯”和“三个延伸”上着力。“三个紧盯”,即紧盯案件易发多发的脱贫攻坚、教育医疗、资源开发、民生等领域,紧盯村干部违纪违法较多的乡(镇),紧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把具有代表性、影响性的案例作为典型,在基层单位集中开展以案促改。“三个延伸”,即把以案促改延伸到每个基层党组织,延伸到每个领导班子,延伸到每名党员干部,实现全面覆盖。2018年按照“分专题、分领域”的思路,分两个层面精细化推进以案促改。县直单位层面,除市纪委确定的2名县级干部违纪典型案件外,还筛选了11名科级干部、16名一般党员干部典型案件,在全县集中开展以案促改。没有发生过违纪违法案件的单位,筛选同行业外地案件136起开展以案促改。乡(镇)层面,制定《关于在基层围绕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案件开展专项以案促改工作方案》,围绕十八大以来查处的扶贫领域、拉票贿选、民生资金、“三资”管理和扫黑除恶等方面的案件,精心筛选31起村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件,督促指导乡(镇)开展专项以案促改。
  (二)创新监督方式,全面压实责任
     深刻剖析典型案件暴露出的监督缺失及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创新方式方法,规范完善制度,层层夯实责任。针对党内监督特别是同级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出台《关于各级纪委加强同级党委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渑池县廉情专报工作办法》,以廉情专报为切入点,以加强县级干部监督为突破口,把县级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及分管领域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情况、违纪违规情况、信访形势等,以专报形式进行提醒,并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跟进督导整改,倒逼带动各级领导干部主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县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提高日常考核比重,督促各级党组织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平时。严格落实季度廉政谈话等制度,每季度初都提前下发廉政谈话主题和要求,2018年全县共开展廉政谈话2万余人次,县委分2批对12个单位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约谈,县纪委分3批对21个单位负责人和1个单位党组进行集中约谈,较好地传导了责任压力。
  (三)堵塞制度漏洞,规范权力运行
     结合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向相关单位下发监察建议书,个性问题立行立改,共性问题专项整治。2018年以来,先后向相关单位下发监察建议书12份,督促各单位修订完善制度50个,督促整改突出问题53个。一是聚焦滥发奖金补贴突出问题,出台《渑池县开展滥发奖金补贴违反财经纪律专项治理方案》《关于规范滥发奖金补贴的通知》,明确津补贴发放项目、范围和标准等,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督促国土、教体、财政等重点单位从权力运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先后排查出廉政风险点73个,并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县国土局针对乡(镇)国土所和局执法监察大队职责交叉、责任不清问题,出台《执法与巡查分离制度》,明确乡(镇)国土所巡查职能和局执法监察大队执法职能,解决了推诿扯皮问题。三是聚焦侵害群众利益小微腐败问题,出台《渑池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暂行规定》《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小微权力”开展监督工作的意见》,推进“小微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建设,筹建大数据公开、监督、保障三大体系,加强“三资”管理和小微权力监督。各乡(镇)也围绕问题漏洞和廉政风险,及时健全完善制度。仰韶镇针对征地拆迁易发问题,规定凡涉及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的,一律由第三方公司测量评估;凡涉及征地拆迁资金使用的,一律由镇、村干部逐级签字,经镇党委会讨论通过后方可支出。新制度实施后,因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举报和违纪违法问题大幅减少,取得较好社会效果。
  三、在“教”上求实效 ,激发“不想腐”的动力
  (一)以“两结合两手抓五个一”活动为引领,提升教育持续性
     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不强、教育贴近性不够问题,持续深化“两结合两手抓五个一”活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知敬畏、懂规矩、守底线。“两结合”,即结合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结合廉政文化进农村抓好阵地建设。“两手抓”,即一手抓惩治、一手抓教育。“五个一”,即每月组织观看一部廉政警示教育片,每季度上一次廉政党课,每季度集中通报一批典型案例,每半年召开一次廉政专题组织生活会,创建一批廉政文化示范村。活动开展以来,利用农村党员活动日,每月突出一个专题,通过持续不间断推进,实现廉政教育从“一阵风”到“常态化”,从“灌输式”向“精准化”转变。2018年已开展12个专题学习,通报典型案例45起,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14部,上廉政党课600余次,召开廉政主题组织生活会200余次,受教育群众2万余人次,农村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明显增强。
  (二)以“三阵地”为平台,提升教育针对性
     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和廉政文化资源优势,倾力打造以八路军兵站、刘少奇旧居、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馆为主体的廉政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精神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综合利用县纪委监委新办公地点空间,精心打造院内文化景观、楼层廉政文化长廊、审查调查中心、会议室廉政教育展厅为核心的廉政教育新阵地,分批组织全县各单位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扩大廉政教育效果;依托县纪委廉政电化教育中心,分轮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收看警示教育片,现场受教育,现场写体会。2018年,先后有100多个单位近万名党员干部到三大教育阵地接受轮训。
  (三)以“三活动”为特色,提升教育实效性
    ……
 
(责任编校   张   怡)
 
密织“两大网络”   实现监督教育“零距离”
中共义马市纪委   义马市监察委员会
 
  2018年以来,义马市积极探索“监察组+信息员”工作模式和“三级廉政教育平台”建设,不断密织基层监察监督、廉政教育“两大网络”,在实现对基层行使公权力人员监察监督全覆盖,就近解决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实现了办事处、社区两级监督教育“零距离”,着力从源头预防基层腐败案件发生。
  一、基层监察监督、廉政教育短板亟需补齐
  (一)基层违纪违法案件频发凸显监督教育盲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2018年,义马市通过巡视巡察反馈、执纪监督、信访举报、审查调查等渠道,发现反映基层社区干部的信访举报明显增多,比往年同期增长了29.3%;全年查处7起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处理违纪违法社区干部10人,占全市违纪违法干部人数的18.9%。基层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频发,表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也折射出对基层干部尤其是新增监察对象的监督教育依然存在短板,亟待补齐。
  (二)探索监察监督全覆盖催生“监察组+信息员”工作模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在云南省调研时强调,“要积极探索监察职能向基层、村(居)延伸的有效途径,赋予乡镇纪委必要的监察职能,使全体党员和公职人员都处于严密监督之下。”2018年1月,义马市监委率先在全市挂牌,2月完成了向市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监察工作全覆盖。针对“县级以下纪检监察组织因为没有监察职能,对基层干部的监督仍然存在‘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义马市根据《监察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深入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义马市监察委员会向各办事处派出监察组的实施意见》,创建“监察组+信息员”工作模式,通过向办事处派出监察组,在社区选聘监察信息员,推动监察监督向基层延伸,真正实现监察监督全覆盖。
  (三)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孕育“三级廉政教育平台”
     义马市在扎实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过程中,通过督导检查发现基层办事处及社区开展廉政教育存在“缺乏场所,开展教育不经常;避实就虚,内容缺乏针对性;组织无序,学习培训不系统”等问题。为补齐基层廉政教育短板,扩大警示教育覆盖面,义马市制定印发《加强“三级廉政教育平台”建设的意见》,以扩展加强市级“一路一街一园一基地”(廉政文化路、楹联文化街、二十四廉吏园、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等教育平台建设为引领,在全市7个办事处建立反腐倡廉教育站,在8个社区建立反腐倡廉教育室,在全市打造纵向互补、全面覆盖的“三级廉政教育平台”,让社区干部“在家门口”即可接受专门定制的教育课程,真正实现基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零距离”。
  二、实行“监察组+信息员”模式,打通监察监督“最后一公里”
  (一)把握“一个定位”
     即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积极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市纪委监委在坚持机构、编制、职数“三不增”的情况下,向办事处派出监察组,与办事处纪工委合署办公,纪工委书记兼任派出监察组组长,同时在社区具有党员身份的支部(总支)纪律检查委员和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中选聘监察信息员,实现监察权向办事处延伸,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人员的监督,实现监察监督不留死角,推动监察全覆盖体系更加严密,努力取得改革“1+1>2”的综合效果。
  (二)聚焦“两个层面”
     在办事处层面,明确监察组为市监察委员会派出机构,对市监察委员会负责,向市监察委员会请示报告工作。市监察委员会授予派出办事处监察组监督、调查、处置权限,监察组依法对管辖范围内行使公权力人员开展廉政教育,监督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及道德操守等情况,指导所辖社区监委会工作,督促其发挥法定监督职能作用。在社区层面,市监察委员会赋予社区监察信息员廉政宣传教育及监察信息收集报告权限,对社区行使公权力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宣传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收集所在社区社情民意,重点收集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信息。市监察委员会和派出办事处监察组定期听取报告、及时分析、研判、处置重点信息,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三)强化“三个保障”
     强化人员保障。为每个派出办事处监察组配备专职人员1至2名,兼职人员2名,每个社区选聘监察信息员1名。2018年8月22日,通过严格考核最终确定的61名同志全部到岗开展工作。强化制度保障。市监察委员会建立对派出办事处监察组的管理考核、工作指导和综合协调;查办案件、使用调查措施;社区监察信息员向派出办事处监察组报告工作等6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确保工作规范高效推进。强化机制保障。市监察委员会加强对派出办事处监察组干部、社区监察信息员纪律、作风和廉政情况等的监督。各办事处负责派出监察组的办公条件、后勤保障等,为监察组聚焦主责主业、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市纪委监委机关室(部) 加强同派出办事处监察组的沟通联系,按照职责分工,进行协调、指导。各派出办事处监察组加强与同级综治、司法、农业、民政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增强工作实效。
  实行“监察组+信息员”工作模式年以来,各派出办事处监察组、监察信息员收集社区社情民意48条,反映办事处和社区监察对象问题线索9条;通报批评4人,诫勉谈话3人,党内警告1人,党内严重警告2人,留置2人;收缴违纪资金10000元,责令退还违规发放的津贴补贴60520元。
  三、 推进“三级平台”建设,实现廉政教育“零距离”
  (一)提质改造市级廉政教育平台
     根据形势发展和现实需要,对义马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功能、分区进行重新规划,充分利用发生在义马市及周边县市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不断强化对全市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以原有的二十四廉吏园、廉政文化路、楹联文化街为主题景区,通过增加硬件设施、扩充文化元素,将其打造成为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精品线路;引导全市各行业各系统,进一步挖掘各种廉政教育资源,不断扩展丰富市级廉政教育平台。
  (二)突出特色建设办事处廉政教育平台
     指导各办事处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以培养优良的党风政风为核心,以警示教育和弘扬廉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突出自身特色,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文化教育资源,加强廉政教育平台的建设管理运用。具体实现“一个重点、两个延伸”。“一个重点”即:突出乡科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这个重点,要求党政“一把手”及班子成员带头接受警示教育。“两个延伸”即:一是延伸到行政执法部门、窗口服务单位股级干部及基层站(办)所负责人;二是延伸到重点领域、关键部位、重要岗位及腐败易发多发部门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
  (三)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廉政教育平台
     引导各社区以“三级平台”建设为契机,在办事处指导下,单独建立或联合共建廉政教育室,与党员活动室、廉政谈话室、廉政讲堂合为一体、综合利用。通过开设纪律微讲堂,开展以案说纪、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任务,解读党纪条规、曝光本地违纪典型,警示教育基层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
  2018年以来,全市组织310余批26800余名党员干部到“三级平台”接受廉政教育,全市党员干部党性意识、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得到不断提升,为各项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进一步密织“两大网络”的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监察组+信息员”工作模式,切实增强基层监察监督实效
     一是健全相关管理考评制度,加强对派出监察组、社区监察信息员人员履职监督,确保工作规范、高效运行。二是强化对派出监察组工作的指导,进一步理顺派出监察组和委机关各室(部)关系,定期召开例会,分析研判工作存在问题,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全面提升。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水平。
  ……
 
(责任编校   黄春红)
 
扛稳责任   提高监督效能
冯相儒
 
      纪委监委是党和国家的政治机关,政治机关就要坚守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监督和纪律挺在前面,坚持标本兼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找准定位抓监督
  十九大《党章》明确规定,纪委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以严明纪律管全党、治全党,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监察法》明确规定,监委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据宪法、监察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不难看出,监督在双重职责中是打头的,监督就是各级纪委监委的首要任务。中央纪委副书记杨晓渡曾讲到: 纪委和监委合署后并非超级权力机关,并没有过多增权的行为,“我们做的大量工作,大概是日常拉拉袖子、提个醒的工作,是监督的工作,是防止人由犯小错误变成犯大错误”。因此,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首先是监督全覆盖,而不是办案全覆盖。要把纪委监督与监察委监督贯通起来,抓早抓小,防止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小错误发展成大祸患,防止好人变坏人,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始终用于为人民服务。我们必须把监督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认真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正确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这个有力武器,把监督这个首要责任扛起来。派驻机构工作实质上是派出纪委工作的延伸,派驻干部要明白,组织派你去是当“猫”的,干的就是得罪人的活儿,要牢固树立监督是本职、不监督是失职、监督不到位就是不尽职的理念,做监督的先锋。   
  二、找准对策强监督
  监察体制改革后,各种体制机制还不顺畅,派驻组进驻时间短,发现问题力度还不够,还存在不敢监督、不擅监督、监督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擅监督的问题表现在:方式方法陈旧,力量分散,渠道不畅,群众监督作用发挥不佳,监督成本高效能低,监督能力有待提升。针对存在问题,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聚合力量强监督。纪委监委机关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机制,体现权责对等,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巡察监督聚焦政治巡察,突出点穴式监督;执纪监察监督应发挥专项和区域监督的统筹协调作用;派驻监督应突出驻在系统的近距离日常监督。四项监督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协作,聚指成拳,集合发力,发挥监督的最大效用。尤其是派驻机构应校准监督“探头”,盯住“乱作为”、管住“不作为”,强化责任担当,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督促驻在部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两个责任,夯实监督的基础。
  二是聚焦重点强监督。一方面要盯紧人,抓“关键少数”,盯紧“新增对象”,带动大多数,管住所有人。另一方面要盯紧事,紧盯“四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落实等问题。
  三是延伸触角强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创新方式路径,升级监督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访举报途径,广泛收集问题线索,精准发现问题,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对举报属实的,快查快结并给予奖励(严格保护举报者),让监督无时无处不在,让百姓共同参与治理,既可减少行政成本又可提高效率,还可让人民共享治理成果,一举几得。
  四是精准研判强监督。深入了解驻在部门的工作职责、历史文化、行业特点,把握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状况,分析腐败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六类监察对象数据库(廉政档案),便于对举报问题的分析研判,快速处置。
  五是严格问责强监督。一方面,可定期不定期地对各级各部门财务账目的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以严格问责倒逼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的落实。另一方面,对结合实际,按责任轻重给于经济处罚,触动其实际利益,如:是文明单位的,适当扣发文明奖,不是文明单位的可适当扣发工资,用这些罚款奖励举报者。只有让纪律带电、监督长牙,才能使铁规发力,才能使禁令生威,才能使监督有力。
  六是及时反馈强监督。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对举报者反馈信息,及时回应百姓关切,提振士气。
  七是严格管理强监督。对信访举报情况跑风漏气、擅自泄密的,以权谋私的,违规执纪执法的,依照党规党纪严肃问责,刀刃向内,严惩“灯下黑”。
  三、担当尽责敢监督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忠诚干净担当”的使命,时刻牢记:发现不了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敢于题亮剑,要敢于红脸出汗;要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对纪检监察工作热爱,要有坚定的人生信念,远大的理想追求和正确的价值观;要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把党的纪律和规矩始终放在前面,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有问题就查问题,一旦查实就要坚决处理,公平刚正,秉公执纪。
  四、与时俱进善监督
  强化政治责任意识,一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日常管理监督,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参加民主生活会、调阅案卷等方式,为被监督单位政治生态精准“画像”,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上下功夫,把好监督第一道关口。二要精准把握运用各种形态,把握政策界限,区分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置,做到宽严相济、精准得当,不断强化执纪问责、调查处置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三要加强法纪教育,多点婆婆嘴,多念紧箍咒,抓好“以案促改”,强化警示教育,使教育引导有力度、组织关怀有温度,让被监督对象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真正让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思想上有触动、行为上有改变,在强化不想腐上下功夫。
  五、提升素质能监督
  新时代,纪检干部政治上必须过硬。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纪检监察工作是政治工作,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肩负起党章赋予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把“四个意识”转化为忠于职守、勇于担当、认真履职的实际行动。
  ……
 
      
(责任编校   黄春红)
 
新时代“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张   怡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切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明确提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指示。五四运动是影响20世纪中国的大事件。它不仅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而且是一次唤起中华民族新觉醒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新时代我们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五四传统,发扬“五四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 、 “五四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 “五四精神”?首先应明确这种精神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整个五四时期中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对于当时的“五四精神”而言,其核心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毋庸置疑的。陈独秀曾在 《新青年》的发刊词中寄希望于青年的觉醒,认为他们应当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经过近百年的沉淀,我们今天学习的“五四精神”,其核心价值一如既往,但是在方式与内容上却是有所取舍与侧重。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现代性任务已经从救国救亡向国富民强、如何适应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转移。与此相应,我们学习 “五四精神”的内容也有一个新的诠释。
  首先是爱国。古今中外,爱国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五四时的火烧赵家楼、今天的抵制日货、抵制沃尔玛、家乐福活动等,爱国的性质相同,但是方式却应有所改进。理性地爱国才是正道。当今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便利的交通、工业化、信息化使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暴力终不是解决争端、问题的最终方法,民众的精神可嘉,方式欠妥。因此,理性爱国,就要培养公民的理性行为模式 ,孕育理性的、负责任的、讲政治道德的公民观。
  其次是进步。确切地说,进步是与时俱进。时代在进步,人也要进步。究竟是时代带动了人的进步还是因为人的进步才有了时代的进步?但毫无疑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与时俱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自由与平等性,进而也折射出人的独立自主性。试想一个封建王朝,民众连人的最起码的尊严都保证不了,又哪里来的进步?
  再次是民主。民主更多地体现在政治诉求上。在我国,公民长期缺乏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权利意识很淡薄,而不会主动去追求并实现自身的政治权利,国家权力长期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以至于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直到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才开始进行“宪政”的尝试,几经波折到今天,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公民的政治意识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权入宪更是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但还是不够。所以,民主教育是我们需要一直进行的。
  最后是科学。科学就是要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创新,首先需要一个解放的个性、独立的人格,能够自主地发展,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了这些品质为基础,我们才有底气去谈创新,否则就算有创新,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
  二、 新时代“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四运动广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民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武器。中国人民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艰苦斗争才取得了胜利,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精神法宝。
  五四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宏大的战略眼光勾勒出21世纪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光明前景,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回答了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面对的时代课题与实践挑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就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年而言,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分重要,意义深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力军,广大青年更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积极响应服从国家号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勇于在最艰苦的地方干起,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实现与国家、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辉煌。只有这样,青年人才能为全社会树立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无愧于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形成巨大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十世纪是中国从百年贫弱到奋起复兴转变的世纪,五四运动正是这一转变的分水岭。实现国家富强,摆脱愚昧贫穷,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这样对未来和前途充满信心。这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书写的最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就是要奋发图强,艰苦奋斗,集中智慧和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最深刻的内涵。
      (三)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实践人民民主的典型。五四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成果,但又不止于辛亥革命既得的胜利,而是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书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纪元。五四运动所宣扬和提倡的民主,就其本质而言实际上就是大多数人的民主,也是今天我们所发扬的人民民主。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项制度也逐步完善,人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但是,我们仍要看到,我们的政治体制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以及不少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的一把手擅权的封建残余意识,都不利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扬和完善。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的许多弊端,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      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当前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四)树立创新进步意识
  ……
 
(责任编校   黄春红)
 
扬五四之精神   燃青年之激情
李武艳
 
  发生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留下了一种精神绵延至今,成为现代中国青年心中不灭的信仰,这就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拼搏和奋斗的“五四精神”,其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内涵,经过一百年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在新时代,形成了更加催人奋进的力量。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年份,新时代的广大爱国青年,站在时代的潮头,更加需要用“五四精神”来点燃内心澎湃的激情,在庆祝五四青年节之际,回望这段光辉的历史,体会这种无畏的精神,激发心中奋斗的热情,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更是青年在新时代不断前进的动力。
  一、回望五四历史,体会“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对于“五四精神”和五四运动的研究,将其范围扩展至与其相关的思想革命、文化反省、社会变革、政治改良、经济自立等在内的更广泛的内容,时间跨度也相应包含1917年至1921年的五年,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思想文化、经济、国内动乱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等,它们互相交织,不停的冲击着刚刚走出封建社会但还未找到更好出路的中国人民,迷茫、探索、失败、再尝试,中国人民始终未曾停下前进的脚步,这是当时社会最生动和最残酷的画面,直至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历史才走到了重要的转折点。
  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历来有不同的声音,胡适个人对于五四运动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给予了截然相反的评价,在五四运动一周年的时候,他曾指出:“社会上许多事,被一班成年的或老年的人弄坏了,别的阶级又都不肯出来干涉纠正,于是这种干涉纠正的责任,遂落在一般未成年的男女学生的肩膀上。”但是,三十年后,他却说“这是对新文化运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不同的声音并不代表着对立和否定,相反,中国的学术界向来重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论源自于哪种评价,都有其道理可讲,并且世间万事本就交叉发展,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重大事件彼此之间本就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设定事件之间没有关联性,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此,体会“五四精神”,我们可以将视野放得更开阔,思想延伸得更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不仅因运动本身产生的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更由于在五四前后,中国国内群贤咸集、更有诸多在国内外才有着卓越影响力的大师,让这个时代又一次成为一个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各种理论交相辉映的光辉时代,这种思想上的潮流汇聚成滔滔巨流,推动着中国近代社会大踏步向前,这段激情澎湃的光辉岁月,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细细品味。
  (一)弱国无地位
  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南北处于分裂状态,草莽英雄当国,各国列强持蔑视的态度,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并不会真正在意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国家的合理要求的。因此,虽然中国代表团最初去参加巴黎和会时,是作为战胜的协约国之一前去的,是抱着收回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和废除二十一条的希望去的,同时,巴黎和会也是打着为了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的旗号,但事实却是,1919年1月13日——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这次会议不允许别的国家参与,而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因此,从和会规则的制定开始,它就是不公平的会议。中国则被定为是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连同等数量的席位都得不到,主要协约及参战国每国在和会上能获得五个席位,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徵祥原以为中国作为战胜国,理应获得五个席位,但是最终中国只获得了两个席位,在中国代表们四处奔走努力的情况下,依然未有改变,眼看着巴西都为自己国家争取到了三个席位,中国代表团成员也是万般无奈,甚至中国代表团的提案被帝国主义国家认为是“中国的要求不再和会讨论的范围之内。”这一切似乎都已经预示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要求必将以失败而告终,“公理不敌强权”“弱国无外交”,不仅使当时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们倍感羞愤,更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二)青年有激情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的愤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首先将之告诉了北大师生。许德珩回忆说:“5月2日,我从蔡校长那里听到了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便约集参加《国民杂志》社的各校学生代表,当天下午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办法。高师的一位学生代表夏秀峰当场咬破手指,写血书,大家激动的眼里要冒出火来。”当年北京高师英语部的学生冯克书曾描述过这样的情景:“同学心中之火,一发而不可遏,遂于五月三日与各校联络,谓现在救国非学生不行。夫学生本无势力,但合群为之,所谓群策群力,虽不成,亦听天命可也。与其为亡国之奴,不若为民国之鬼。”
  5月4日,北京的三千名学生齐聚,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今天看示威游行、演讲、发传单等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国宪法中第三十五条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在五四运动时的的确确是一件一件由北京学生发明出来的”,也就是说,时光还原至当时的情境,学生游行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以学生弱小的实力如何能与当时掌握着政权和军权的政府抗衡呢?他们可以借用的武器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罢课,而这微小的罢课事件一旦演变成全北京学生的罢课,直至全国学生的罢课,将会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洪流,产生广泛的影响。罢课之后的学生,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进行有组织的演讲,在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演讲,从当时面临的最紧迫的外交失败问题,到国内的军阀割据局势,各个帝国主义在国内的恶行以及政府的不作为等等,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讲解,获得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另外,学生们还组织抵制日货的行动,燃烧自己爱国的热情,积极拯救积贫积弱的国家。
  (三)国民共团结
  五四运动如果仅仅是一场游行示威,那还不足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随着北京学生坚持不断的斗争,全国各地的爱国学生和群众也纷纷站起来声援,最先采取行动的是上海,他们不仅举行了两万多人参加的国民大会,还开展了示威游行、罢课等,还充分利用自身工商业发达的优势,开展了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参与进来,甚至在海外的中华儿女也积极行动起来。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的目标实现了,五四运动的胜利更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胜利。可以说,五四运动的初心是广大青年的爱国情怀,最后演变成了全民族的爱国抗争,中华儿女齐心合力为国家挽救了该有的尊严, 在北京蔡元培校长的故居进门右手边的墙上,挂着一块匾,上书“唯有精神永驻”。精神信仰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昭示这人类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走出重重迷雾,直达向往的地方。“五四精神”应当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信仰。在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征途上,青年人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作为向导,融入血液,激励斗志,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幻化成一种新时代前进道路上的力量,成为新时代青年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二、 在“五四精神”的引领下建功新时代
  一个伟大的民族要想长久的屹立于世界之林,拥有高素质以及卓越竞争力的青年是必不可少的。青年阶段是人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冲劲的阶段,对个人而言,是实现个人奋斗目标重要的基础阶段,对国家而言,青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青年的成长和青年的工作,先后发表过很多对青年的重要讲话。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对于青年而言,既是挑战,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这不仅是总书记对于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时代对于中国青年提出的新要求。
  (一)用爱国精神充盈思想
  爱国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每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要牢牢树立自己的爱国思想,只有爱国,才能心甘情愿为它付出,为它奋斗。
  爱国,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多姿多彩的56个民族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华民族,这幅壮美的画面,是我们勤劳勇敢的先辈用智慧和汗水绘就的,对于中华儿女来讲,爱国,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爱一个国家它的实体,更是要热爱它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这种气质深藏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形成了文化和文明的力量,这种力量以其包罗万象和博大精深闻名于世,人文方面,我们有老子的《道德经》、孔子以及其弟子的各种言论,历朝历代的让人陶醉和难忘的诗词歌赋;科技方面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以及农学、医学、天文学等等,每一个类别,都有引领世界潮流的杰出作品,足以让每个华夏儿女为之骄傲,凡此种种,中华儿女怎能舍得?而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又向来重视培养人民的家国情怀,坚持国家的利益始终高于自身的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应牢固的坚定爱国信念,要相信没有文化的差距,只有文化的差异,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全人类都要共同守护的宝贵财富,我们的爱国文明值得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热爱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热爱我们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紧跟党的步伐,时时刻刻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的需要为最迫切的需要,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用创新精神迎接挑战
  李大钊曾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的其中一层含义就是充满生机、充满新鲜等等,青年人最大的特质也在于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新事物。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而高质量的发展对于科技、品牌等的依附程度相对更高,创新无疑就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我们要全面理解创新的含义,创新是要创造出来新的事物,但不一定是全新的,在某些高科技行业里,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创造出新的事物的机会相对来说大一些,但是在一些传统行业里,创新可以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改进,也可以是发现产品更大的使用范围或更多的使用方式,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自身的知识,通过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再认识而进行的创新。以高品质的产品享誉世界的德国和日本,崇尚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对创新的准确把握,而中国也有众多的百年老字号,更有很多劳动者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牢牢坚守的信念,我们要充分挖掘青年在创新方面的才能,在广大青年中大力宣扬他们的职业操守,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在青年中形成一种正确的创业创新的职业观。我们现在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只有青年人坚定的将创新精神作为推动自己事业前进的精神支撑,不怕挫折,勇于尝试,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国家才能有底气应对各种挑战。
  (三)用奋斗精神扬帆起航
  ……
 
(责任编校   刘韶华)
 
浅谈改革背景下基层检察院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郭   煜
 
  一、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面临的挑战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监察委员会制度的确立,反贪、反渎和预防部门从检察机关分离出去,检察机关的职责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实现基层检察院的转型发展成为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的重要问题。
  (一)检察制度自信的挑战
  反贪、反渎是检察机关原先的两个“拳头部门”,根据改革要求,转隶到监察委员会,全体检察人员做到了无条件服从、全方位服务,体现了检察干警讲政治、顾大局的精神风貌。两个部门取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群众认为检察机关的权力削减了,检察机关的地位从此会一落千丈,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部分检察干警认为转隶前有反贪、反渎两个“拳头”部门,法律监督的效果尚且不理想,没有了反贪、反渎两个部门做保障,法律监督效果更是难以实现,产生了畏难情绪,对检察机关的前途失去信心。
  (二)法律监督能力的挑战
  监察委员会制度设立前,反贪、反渎作为检察机关的两个“拳头”部门,倍加重视,处于检察机关的一类科室,70%以上的精力用在抓反贪、反渎上,无论从装备到人员配置都是最好的;其余的30%精力,有 20%的精力用在抓诉讼监督上,还有10%的精力用在综合工作上。诉讼监督用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的约占90%,真正履行监督职责的不到10%。由于法律监督的工作量少,法律监督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造,在改革背景下,法律监督成为检察机关的主责主业,难免使检察干警本领恐慌,一时难以适应检察工作发展的新要求。
  (三)创新发展的挑战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在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寻找检察工作新的增长点,充分履行检察职责,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新课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探索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对侵犯公民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的监督。2017年6月,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开展公益诉讼,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党中央交给检察机关的一项新任务;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检察机关的新要求。公益诉讼工作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业务,面临着社会各界不理解、阻力大、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需要得到破解。
  二、厘清错误认识,坚定检察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自信,既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检察机关的要求,也源自宪法法律对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2014年1月,总书记在对检察工作重要指示中,突出强调要强化法律监督能力;同年9月,总书记在致第22届国际检察官联合年会的贺信中再次强调,中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支重要力量。宪法也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裁撤检察机关反贪、反渎与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并转隶到监察委员会,并不是削减了检察机关的权力,而是进一步明确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属性,同时,监察制度改革并未动摇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反而为检察机关职能的优化提供了诸多契机,使以往相对模糊的检察机关宪法定位在改革浪潮中得以重新检视,若处理妥当,无疑是自新的契机。因此,新时代检察机关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自信,牢记职责使命,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三、基层检察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保持检察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
  1、抓党建,带队伍,锻造对党绝对忠诚的检察干部队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愈发强烈。基层检察院直接接触群众,一言一行直接关乎检察机关的形象,因此,抓好基层检察院的党建工作至关重要,只有做好党建工作,才能造就一批对党绝对忠诚的检察干部,才能做好检察业务工作,才能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一要树立党建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将党建工作作为检察机关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建立党建工作绩效考评办法,使党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警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党建工作“支部组织,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引导广大检察干警做高举旗帜、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做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做转变作风、服务基层群众的表率,做改革创新、保持先进本色的表率。二要丰富党建工作载体,为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杜绝大而空的纯理论说教,采取现身说法,采取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将讲党课与“支部论坛”、“道德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微信、手机信息平台组织开展在线党课、互动党课、“微党课”,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邀请专家、教授做辅导报告,组织专题讲座,召开学习交流会,组织参观活动、典型宣讲活动等,把严肃的政治教育寓于生动的形式和载体中。三要围绕业务抓党建,把党建工作贯穿在检察业务全过程。要把党建工作与检察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通过抓党建促进业务工作的开展。要把党建工作贯穿检察业务全过程,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改变过去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与业务分离的现象,在广大检察干警中开展比学习、比奉献,争当优秀党员、争当检察业务标兵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为检察工作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2、在业务工作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体现服务大局,体现司法为民。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高度统一的。要引导检察干警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关系,引导检察干警克服就案办案、机械办案等单纯业务的观点,注重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履行职责中体现党的领导、体现服务大局、体现司法为民。一是检察工作要在党委统一指挥协调下进行。当前,社会矛盾突出,刑事犯罪高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不稳定因素较多,检察机关要紧紧依靠党委和政法委的领导,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稳定中做出检察机关应有的贡献。二是检察工作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把检察工作纳入国家和地方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三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和实践检察工作主题。“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主题。在当前改革的形势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主责主业地位凸显,行政执法监督、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的新任务。检察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破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检察机关的任务,回应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期盼。
      (二)聚焦监督主责主业,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1、强主业,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宪法对检察机关的定位。法律监督是全面的监督,在司法体制改革和监察委员会制度确立,检察机关的拳头部门反贪、反渎部门裁撤后,检察机关应当回归到法律监督的主责主业上,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加大监督力度。一是要做好刑事诉讼监督。把好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关,确保无罪的人不受追究,杜绝冤假错案;要加强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工作,防止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消极不侦、以罚代刑,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审判活动监督,杜绝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同案不同判,促使公正判决;做好刑事执行监督工作,加大对看守所、监狱等监管场所的监督,做好减刑、假释的监督工作,确保依法公正进行。二是做好民事行政诉讼的监督工作。加强对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监督,通过抗诉、发出再审检察建议促使法院纠正错误的判决、裁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审判违法行为监督,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促使法官公正处理每一起案件;通过加大执行监督力度,助推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维护司法公信力;通过行政非诉执行监督,一方面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另一方面使行政处理决定落到实处,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三是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对违法行政行为和行政不作为进行监督,通过发出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向纪委、监察委移交涉嫌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等方式,促使行政执法人员正确履行职责,促使依法行政。
  2、补短板,在增强监督能力和监督效果上下功夫。改革后,法律监督成为检察机关的主责主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检察干警的法律监督能力和法律监督效果不够理想一直是检察工作的短板,在反贪、反渎转隶,法律监督成为检察机关主责主业后,必须补齐短板,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一是在增强监督能力上下功夫。要通过培训、岗位练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检察干警的法律监督能力;通过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广大检察干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的良好氛围。二是在增强监督效果上下功夫。首先要提高监督质量,做到精准监督;其次,要通过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行政单位配合的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执法理念,形成行政执法监督的合力;三是和纪委、监察委建立线索双向移交机制,对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移交纪委、监察委处理,提高监督的刚性效果。 
  ……
 
(责任编校   黄春红)
 
新时期检察政治工作创新问题研究
曹书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尤其要把检察政治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司法体制改革大背景下, 基层检察院面对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如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检察政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检察队伍,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检察改革中加强检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检察机关是党的领导下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干警队伍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领导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和重大问题面前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创新开展工作,使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才会读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含义,认清手中的权利,用好手中的权利。也只有这样,我们前行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敞,我们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才会越来越受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二)有助于促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
      司法体制改革中,检察官员额制和去行政化的确立,导致部分干警面临自身利益的损失,原来是检察官的可能因为员额制的限制而无法担任主任检察官,原来是科长的可能会失去行政职务,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服从大局,合理对待个人得失,为检察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有助于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
  思想政治工作讲究“顾大局”。就是要从根本上破除逢利必争、各自为政的“利己主义”,从精神层面上调动干警的积极力量,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优良作风,打破部门、分工的藩篱,团结协作,全力推进检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讲究“讲奉献”,就是要站在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高度,激发干警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干警认识到国家机关是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机关,不是为个人求钱财、谋功名的工具,选择了公务员队伍比的是奉献,讲得是守得住清贫。
      (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精神导向
  由于职业、职级的不同,检察干警在工资待遇方面与外企、国企等行业收入的横向对比,与同单位不同级别干警的纵向对比,都容易导致干警的心理失衡。特别是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干警面临的物质诱惑更大,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廉洁奉公、防腐拒变的高尚品质更加难能可贵。建立起良好的精神导向,让干警心中的“好”与“坏”泾渭分明,让诸如“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之类的宣传口号人人铭记于心,则绝大部分干警都会主动升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务实勤勉、诚实清廉的修养和境界。
      二、新时期检察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趋势
      司法体制改革已深入人心,在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建设也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一)工作力度不足
司法体制改革后,实行入额检察官到一线办案,综合部门优秀人才流入办案一线较多,综合行政部门人员素质出现下降,面对繁重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实行员额检察官办案制,突出了检察官办案主体,容易产生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力度问题,管业务和政治思想可能存在脱节的难题。
  (二)教育缺乏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基层检察院开展检察政治工作一大难点。每个人的思想文化千差万别,只通过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党支部学习及党小组学习等生硬的学习方式和空泛的学习内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结合干警分类实际,制定分层教育计划,形成高效教育机制,是基层检察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三)工作具有单一性
检察政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统领检察机关的文化建设、队伍建设。但基层检察机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集中在对中央、省市和上级检察机关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传达上,缺乏对干警职业道德、检察纪律作风等多维度的教育。如何创造性地探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实现检察政治工作的创新,成了新时代检察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三、创新方法是开展好检察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检察制度的不断改革,干警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检察政治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根据具体情况改进和调整工作思路,在继承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形成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作方法,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完善工作网络,形成工作合力
随着干警与社会和各部门之间交往的密切,检察政治工作光靠政工一个部门的力量是不行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众掌声如雷鸣”,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深谙“人多势众”的道理,不仅在单位内部要建立和健全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等领域的积极作用,扩大检察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形成一个完整通畅、上下联动、互相配合的基本网络,提高工作效率。
  (二)运用局域网络,增强工作的辐射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现实,检察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笔”的层面上,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自己,完善功能。要加强对局域网的运用,不断开辟“专题教育”、“政工信箱”、“理论学习”等网上政工园地,为干警提供学知识、受教育和交心谈心的空间,缩短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距离,弥补面对面交流的不足,使局域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实现检察政治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增强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渗透力。
  (三)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仅可以弘扬先进,而且可以使检察政治工作更具实效性,因此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干警身上的优点,进行宣传和表扬,开展“身边好人”活动,缩短干警与先进典型之间的距离,使干警感到先进典型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激发干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必要进行经常性的警示教育。选择典型事例开展警示教育,帮助干警深刻剖析反面典型的危害、成因,从中得到教训,防患于未然,引导干警自觉自律意识。 
  ……
 
(责任编校   刘韶华)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           
生态保护的法治问题研究
杨宏平   李国栋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我国以山地混合生态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河南省海拔最高处,具有南北过渡、东西交汇、垂直带谱明显的显著特征,生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奇特,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洪抗旱、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和极高的科研价值,对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社会文明,加强对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途径,做到依法保护、科学保护、持续保护,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灵宝市西部、小秦岭北麓,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81.2%。保护区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2公里,最窄处仅1公里,呈不规则带状,总面积1516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147公顷,缓冲区面积2561公顷,实验区面积7452公顷。
      保护区全境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地层属太古界太华群,岩石为岩浆岩类,如石墨石云变粒岩、石英片岩花岗岩、磷质石、石英石等。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温带、暖温带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区内各种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该区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有国家级保护动物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9种,兽类7种,爬行类1种。
        二、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现状
        (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发展历程
        1956年,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建立。1982年,在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1985年,成立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专门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
        (二)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支持
        1987年,灵宝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若干规定》,该县林业局制定《关于落实小秦岭同营林业森林保护的若干规定》,禁止在保护区内滥挖、滥采、乱猎等破坏活动。
        2012年,灵宝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对保护区内采矿坑口分类实施关闭、停产整改、完善环保手续、加强监管等措施,对核心区、缓冲区采矿坑口周边环境实施生态恢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8年4月,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对《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该《条例(草案)》已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进一步加强对该区的生态保护。
        三、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执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在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存在非法生产、乱建生活设施、乱倒矿渣等违法行为,一些采矿单位审批手续不全、违规审批等情况依然存在,“小散滥污” 企业经过综合治理,虽然得到有效遏制,但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等现象仍有发生。
  保护区的权属归多个部门管理,在管理上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法律宣传力度的欠缺,使人们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了解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思想观念滞后,依然停留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阶段。特别是部分行政执法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制观念薄弱、意识不强、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或是迫于人情干扰,不敢依法保护。 
  (二)存在某种利益关系,形成非法利益链
        一些人不惜破坏资源和环境甚至冒着犯罪的风险,形成巨大的利益链条,从事非法采矿、加工等违法犯罪活动,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刑法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偏轻,无法起到震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犯罪。
  (三)执法机关未能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法定职责
        一些行政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按照“法有授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执法原则,怠于履行职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滥用职权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重事后整治,轻事前预防;重审批手续,轻日常监督管理,存在事中、事后监督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多个管理部门权限交叉重叠时,大多采取观望态度,互相推诿,缺乏应有的协调督查机制解决实际问题。
  (四)执法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合力
        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执法水平不高、业务技能不精、不善于执法等问题依然突出,不能完全适应保护生态环境的执法要求,成为制约提升执法水平的瓶颈,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另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还不够健全,不能有效形成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合力, 使得违法犯罪分子有恃无恐。
  四、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式
  行政执法机关和检察机关针对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整合有效资源,积极主动作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法治探索途径。
  (一)加大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宣传工作
  行政执法机关和检察机关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一是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案释法、以案说理,提高人民群众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的判断力和鉴别力,达到惩治一个、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通过法治宣传,正确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懂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主动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依法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自身优势,有效利用门户网站、“两微一端”及各大主流媒体等宣传平台,加强公安、环保、林业、国土、水利等行政执法机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着力打造多平台、多渠道、全方位的生态环保宣传体系,深入到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间田头,广泛开展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方针、政策,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帮助,积极营造和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为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严厉打击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刑事犯罪
  行政执法机关和检察机关要加大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司法保护力度, 准确把握、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一是针对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和盗伐滥伐林木、破坏野生植物生长环境、非法采矿采砂、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等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公共利益的犯罪案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二是对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要依法履职,积极介入,快速侦查取证,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敲响警钟,增强打击犯罪的震慑力。三是通过舆论宣传引导,积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重视群众对破坏生态环境线索的举报、控告工作,及时掌握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一线动态,延伸法律监督触角。
  (三)积极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监督工作
  针对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脱节的现象,检察机关通过开展专项立案监督、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等方式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交流合作,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力度。一是对涉及土地、矿产、林业、水源、环境监管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坚决防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有案不立、有案不移、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的现象发生。二是加大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监管等环节的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力度,从整合监督力量、提升监督质效切入,从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活动、日常监管着手,严查行政执法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嫌贪污受贿、渎职失职的犯罪线索依法向纪委监察部门移送,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法律监管体系,确保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依法及时查处,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切实做好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监督工作。
  (四)强化协作机制形成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为增强打击生态环境犯罪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行政执法机关和检察机关要不断建立完善内外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整体合力。一是在生态环境领域内积极参与综合治理活动,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切实密切配合,坚持统一的执法理念、执法尺度和法律适用标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水平。二是建立健全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共同配合、共同预防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制度,不断增强环境执法合力,及时分析生态环境领域多发案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制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举措,实现环境资源保护司法、执法的有效联动。三是要不断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机制,以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为目标,细化工作流程,规范执法行为,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具体执法细则、标准和操作流程,切实做到步骤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程序公正,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的问题,实现依法执法、科学执法。
  ……
(责任编校   黄春红)
 
汲取传统文化智慧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孙淑芳
 
  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人的思想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先民最早的生态萌芽思想源于对宇宙的探索,对自然的崇拜,进而衍生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顺天说”。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将“仁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道家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现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传统文化,以史为鉴,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乎世界发展。
        一、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封闭性是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中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南部则是浩瀚的大海。而孕育出中国文明的黄河流域,与中国的总体环境相似,上古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北方是无法耕种的草原;往南是难于开垦的森林;往东是无法跨越的大海;往西则是不利于农耕的高原,依据现有的封闭的环境,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顺天说是一种自然观,发端于古人对自然四时的认识,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顺应自然的思想,古人生活与天地自然之中直观地觉察到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形成的思想,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和谐的文化风格使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统一、仁爱亲善、和睦礼让。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先民历来把自然生态环境看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时的人无法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去揭示各种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只能将之一切归于那个至高无上力量的拥有者,这个拥有者不仅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控制着世界上万物的运行。 在对宇宙探索中,引发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而且形成了许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为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
         二、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
         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内核中都有符合自己生态文明的观念,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无为,不是说无所事事,而是要求节制欲念,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从“仁者爱人”扩展到“仁者爱物”,体现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这种人类对生物的关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而是性善的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儒家把这看作是“孝”和“义”的体现。这些思想应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支撑。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准则,要求对大自然索取有度、对资源节约使用;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主张慎用资源,强调“取之有度”,并要求人们珍惜资源,“用之有节”。崇尚勤俭节约,反对暴殄天物,历来是中国重要的传统道德规范,在儒家传统生态文明思想上则体现为一种对物质享受的节制和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与爱护。《礼记·王制》记载,古代天子狩猎时“不合围”,诸侯狩猎时“不掩群”,即不把一群动物都杀死;商汤就曾“网开三面”,即便在捕猎时,也不能“一网打尽”,不能斩尽杀绝,要给野兽留下一条生路;孔子反对竭泽而渔、覆巢毁卵的行为,认为对生物的获取要有度,“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只有爱护、珍惜大自然,使各种生物各得其所,自然界才会出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曾子则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强调要按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行事,以维持生态平衡;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吕氏春秋·功名》中也讲:“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这都是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在爱护和珍惜的前提下有度的使用,才能保持其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正如朱熹所说:“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载物。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人自身的完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进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得资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夺,生态遭到了空前破坏,诱发了一系列的自然报复,比如:空气污染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绿色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沙化日益加剧、雾霾天气更加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些生态问题,我们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并借鉴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并从中寻找解决方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自然载体和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此,我们要摒弃传统社会以物质生产为中心,而转向以人、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思想,看到自然统一的整体性,又能充分尊重其差异性,让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
 
(责任编校   黄春红)
 
“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及践行路径
白   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和国家前途未来的千年大计。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对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扎根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 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生态建设的“指挥棒”。新时代突出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和损害,研究“两山”理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两山”理论是对迄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目前所见的习近平对“两山”理论作所的完整表述。“两山”之“山”既是实指,又是隐喻。如何认识和处理“两山”关系是自人类诞生之日就面临的问题。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人们对“两山”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化。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状态下对“山”、“水”的看法。此时,人们把 “山”、“水”看成是外在于自己的客观存在。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风有风神、雷有雷神,自然界万物有灵。为了搞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匍匐敬祈以讨好自然;从有利于现实生存的角度,人们迁徙好山好水,“逐水草而居”是一种常态。在希望得到大自然庇护的同时,人们也领悟到要顺应大自然的道理。《孟子》指出:“砍伐有时、捕捞有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国家甚至颁布法令实施对环境保护。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就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秦朝的《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麋,时毋敢将犬以之田。”总之,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主题是环境与生存,“绿水青山”只与“金窝银窝”相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人屈从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没有明显出现。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主题变成环境与发展之后而出现的状态。由于人们对发展的本质没有完全认识清楚,把发展仅仅看成是经济的发展,“一切向钱看”,用钱看一切,绿水青山都成为“钱眼”中的景物。致使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许多资源趋于枯竭;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使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严重打破;对生态栖息地的大量破坏使物种灭绝的速度、种类和数量大大超过了 自然演化进程。对此,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夫勒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从来没有整个海洋面临中毒的问题。由于人类贪婪或疏忽,整个空间可能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从未有开采矿山如此凶猛,挖得大地满目疮痍。
  这一阶段,人们把自然看成是可以肆意掠夺、取之不尽的对象。同时,日益提高的生产力的水平也激发出人们无穷的欲望,人们不惜破坏绿水青山换取金银归囊,致使森林覆盖面积日趋缩小、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土壤侵蚀日益加剧、草原日趋退化、生物物种日趋濒危、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严重、垃圾越来越多等,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洪水肆虐、旱魅横行、沙尘滚滚、地震频发,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妄为也遭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报复。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山水是人的生存的依托,是人的发展之基。这是人类在遭受深重的生态危机、 反省发展方式之后而得出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习近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作出了新的概括与总结,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 “同源性”和“一体性”,即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提出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说明了自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第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深刻认识。“两山”关系,从狭义上理解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广义上理解则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时候,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分立状态,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人都是用看待“他者”的眼光看待自然。对待自然的匍匐敬祈,是因为人类自感力量微薄,以示弱的方式祈求获得“自然”的庇护和赐福;而一旦觉得自己有了长进,便“喝令三山五岳开道”对自然极尽摧残之能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则深刻表达了“对自然的保护实质上是人类的自珍、自爱,对自然的破坏,实质上是人类的自残和自戕”的理念。故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第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隐含着人类对发展道路的选择指向。在“二元对立观”的指导下,人们获取财富的方式是“攫取”,手段极其粗暴:炮轰 (开山炸石)、土围(围海造田)、火烧(焚林种粮)、用药(化肥农药)、滥捕滥杀等等,视自然为仇雠,以致几无无污染之江河、无无污染之田畴、无无污染之天空。而“生命一体观”指导之下的人们获取财富的方式 则是“顺取”。它视山为涌金之山,视水为流银之水。 从“绿水青山”中得金获银之后,青山依旧苍翠涌金不断,绿水依旧长流流银不止,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向人们提供财富,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传说中的聚宝盆。如果说前者采取的是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可称之“攫财”方式,后者要求的则是蓄水养鱼式的发展方式,可称之为“生财”方式。前者和后者的差距就在于思路,正如习近平所说:“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思路一变天地宽, “攫财”财路断绝,“生财”财源滚滚。
  二、 “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和自然矛盾初步显现的年代,在资本逻辑下,人对自然的态度只有单纯的利用并征服自然。而马克思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提出了超出自己时代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这是“两山”理论的哲学基础。
      (一) 自然对人的先在性 
  “人与自然,孰先孰后”就像“物质和意识谁具有第一性”一样,是历代哲学家争论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与先前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立场。黑格尔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虽然承认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但这种过程却是在观念中完成,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超越黑格尔,把自己的自然观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是先与人的第一性存在物。费尔巴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具有科学性,但由于他浅尝辄止,没有将自己的这种自然观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所以只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孰先孰后”的认识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扬弃。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且对人类来说具有先在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充分表现出自己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表现在自然观上就是“自然第一性,人类第二性”。
      (二)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人并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无论人类如何进化、时代怎样发展,人都要靠自然界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对自然界有着根本的依赖性。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类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时必然要依赖于不需要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水分、土壤等自然生产力。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 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离开自然界提供的生活生产资料,人类劳动就变成纸上谈兵。
      (三)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人在自然界的各种谋生存与发展的活动,都会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使自然界发生相应变化。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先在性,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时,可以先深入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然后将自然转化成生产力,自然归根到底就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了李嘉图学派解体时提出的“自然生产力”思想。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资源是一种无需付费的自然力,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但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一定要适度,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不能把自己的这种行为当作是对自然界的胜利而过分陶醉,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根本上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具有统一性。
  三、“两山”理论的践行路径
  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直接来自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反过来作用于这一伟大实践,且为之服务。
      (一) 思想基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不可辩驳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极大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没有既高瞻远瞩又符合实际的正确思想,就不可能取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效果”。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经济发展绝不能竭泽而渔、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必须转变指导思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列合称为新发展理念。它是指挥棒,指明了我国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为持久永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尊重、顺应以及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大众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一体的教育体系,开展生态环境国情和绿色价值观教育,让绿色教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被教育者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绿色生活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教育进乡村、进社区和进学校,加快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创新宣传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扩大推广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主动参与的良好风尚,增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进行绿色生活的主人翁意识。
      (二) 物质条件: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行胜于言。如何将内化于心的绿色发展理念外化为真正的实践活动,进而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在山西省考察工作时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在进行经济建设时,要坚持绿色生产,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将自然转化为生产力,但绝不能把发展经济建立在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循环和低碳经济。生产决定消费,国家和政府应严格把控生产,并运用价格等手段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但人的消费方式也会间接影响生产方式,因此,于个人而言,应从点滴小事贯彻落实绿色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反对各种形式的浪费行为,做到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
      ……
(责任编校   刘韶华)
 
促进家校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王景峡
     
        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学校,则是孩子成长的阶梯,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构成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关键元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由于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常常导致双方信息上的不对称,甚至出现家校隔阂的不良局面。因此,在教育学生上要取得预期效果,如何挖掘家长们的潜能,无疑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我觉得要形成良好的家校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一、转变观念,改善单一学校教育的不良局面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伴随孩子终生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教育,是为孩子健康成长作好服务的教育。不难设想,离开了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结果将会怎么样,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5+2=0”的现象。而在现行的家校合作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的认知错位。比如家长教育意识的缺失。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了,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情。一部分家长根本就缺乏对孩子教育的意识,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家庭教育观念的的滞后。如何关心孩子的成长,如何评价孩子的学习和品行,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有怎样的内涵,家长应该怎样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隔代家长对孙辈孩子的过分宠爱与学校教育产生明显冲突。由于老年期心理的驱使,很多老年人对孙辈孩子的爱到了不讲道理的地步,表现在什么都得由着孩子,不能让他(她)有半点委屈,经常与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或批评形成对立。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居无定所,流动性很大,根本无法与学校建立固定的联系。孩子在随着家庭的颠沛流离中缺乏安定感,很难感受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关爱。当前这一代家长由于心理学知识的欠缺,对自身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充分认识或关注不够。既不能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碰到相应问题也显得无所适从。学校还缺乏一批能够胜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教师等等。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自己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配合学校的教育,教育的主体始终都在学校那儿。因此,孩子上了幼儿园,或者是读书以后,家长做得更多的是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做一些工作,很少或者根本不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去,孩子的好坏似乎都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如果孩子出了什么问题,首先要问责的就是学校和老师。
  学校和老师也都把家长摆在了从属的地位,计划、落实工作时也仅仅从学校的发展需要出发,即使是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或者是其他与家长沟通的活动,也多是为了宣传学校的工作,为了让更多的家长支持和理解学校的工作,很少会从家长的教育需要去考虑。甚至有些学校会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挑毛病,主观上形成对家校合作意义的抵触和狭隘认识。只有尽快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认知错位现象,才能逐步改善单一学校教育不良局面。
  二、 以家为本,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家庭相对于学校来说,其广域性、复杂性和多端性尤为纷繁复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家庭的构成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家风、教育氛围不同等等,要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需要我们从“每一个家庭出发”,开展“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指导探索。
  “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就是要以家庭为中心,其形式和层次依据每个家庭特性需要而定,因家而异,是要求学校指向家庭的,能够为家庭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才能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并重的新格局。经有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尝试都有良好的效果,分析起来,主要是因为没有在管理机制上创新,因此,管理效能就没有太大的改观。
  “家长委员会”是很多学校都有的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其成员也多是当地一些有影响力的家长,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并且以协调家校关系为主,促进家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解决矛盾,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主要服务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校。故此,虽然校校都有家长委员会,却是一种“以校为本”的具体体现,却对家校合作的有效性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为了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我们就需要打破陈规,创新机制,建立起一种“以家为本”的管理机制,目前,虽然家长学校的教学活动缺乏一套针对性强、较为系统、与时俱进的教材,而且发行渠道不够畅通。使得学校开展起工作来难度较大,实效性不强,很容易流于形式。但让家长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才能不断地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虽然,只是把“家长委员会”转为了“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参与者依然还是家长代表,但是,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学校教育的的代言人,体现的是“以校为本”的理念;后者是家庭教育的引领者,体现的是“以家为本”的管理思想。只有树立“以家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也才能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并重的新格局。具体措施:
  第一,建立家校联系的长效机制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由3—5名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形成以班导工作为核心的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制度每学期安排1—2次全校统一的家长会,做好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第二,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坚持每年举办1—2次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与学习,让家长认识亲子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第三,充分利用“校讯通”等通讯平台加强教师在常规教育中与家长的联系与交流,使双方都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四,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来,让家长走进校园,在观摩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文艺活动、才艺展示、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细处着手,家校合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形成细化规定,并定期召开家长通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构建家校合力的学生习惯养成目标体系,可以每月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将习惯培养目标具体化,每周安排一个具体的训练项目。每个训练项目,各班级均认真进行宣传,同时开展相关的活动,并做好活动记载,还按期进行检查评比,使各项具体的训练项目落到实处。
  建立学生家校成长档案,及时沟通学生在校表现。每个班为每个孩子建立“幸福童年”成长档案,每学年一册,每月与家长沟通一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便于老师和家长两方面都能及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多种渠道家校联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开展多种方式的家校合作,对学生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教育合力。逐渐实现了两种教育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保证两种教育在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这样就有利于实现两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写出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并召开家长教育子女经验交流会,开展习惯培养专题讲座,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实行家长开放日,家长联系簿以及开通家校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沟通。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每学期在开学两周内和期中考试后,分别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下发邀请函邀请家长到校召开家长会。家长会不是单纯的开开会,坐着听的,而是制定活动安排,使活动有序进行。利用课堂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看看学校的师资配备,还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参观学校的各室,看看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套,再就是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座谈,了解家长的意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中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学校也在活动中找到不足加以改进。每学年进行一次家长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调查家长在家对子女关心教育情况;调查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调查学生在家的自理能力等)。每学期请每个家长写一篇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因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不一,所以对心得体会的篇幅不作统一规定,按实际写即可)。每期举办两次家长培训(培训教材—《小学生家长读本》,由学校购买全免费发给家长),同时在每次家长培训过程中,学校可以将自编的校本教材,免费发给家长,每班请一到两名家长作典型发言(教育子女经验交流)。每期评选一批优秀学员和优秀家长进行表彰。通过家长会、家长培训、教育子女经验交流、表彰优秀家长等活动,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了家校合力的良好局面。
  四、优选资源,建立“大面积普及”与“专业化培训”相结合的家长培训机制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可以开发利用的优秀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智者当借力而行”,只要开通网络,我们就能够找寻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丰富的声像及图文资料。转变了观念后的家校合作,更需要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要走在时代的最前列。要按照教育规律推进具有现代意义的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具有现代意义的家校结合,真正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举并重的同时,实现在育人的高位上形成合力,学校要承担起领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
 
(责任编校   张   怡)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