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根文化圣地 促进三门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课编辑时间:2021-10-20 10:04浏览次数:

打造中国根文化圣地
促进三门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课题组


  一、三门峡是有历史记忆的文化城市,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丰富,打造中国根文化圣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门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夏文化源头、华夏名称的由来都与三门峡有渊源。关于华夏的由来,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章太炎先生关于“华夏”的解释,“华”指华山,“夏”指夏县;另一种解释是“华”同“花”,指仰韶彩陶的玫瑰花,“夏”指夏朝的先人。汉武帝元鼎四年在三门峡灵宝设弘农郡,辖二十二县,华阴等地都属于弘农郡管辖,今天的《辞海》介绍隋文帝杨坚还说是“弘农华阴人”;弘农郡到唐朝分为两个州,即虢州、陕州,陕州辖山西夏县,故今天的《辞海》在介绍大历史学家司马光时说“陕州夏县人”。以上两种解释都是围绕着三门峡进行的,由此可见,三门峡是华夏的源头之一。
  三门峡有华夏第一个政治中心——灵宝黄帝遗址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三门峡灵宝北阳平发现 550㎡疑似黄帝宫殿。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说:“不论黄帝生于何处,葬于何处,就黄帝一生来看,大部分活动地点在灵宝北阳平一带,灵宝北阳平是华夏第一个政治中心。”大量地名和传说佐证这一事件。
  三门峡有华夏第一个发现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1921年发现的距今 5000 年—7000 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按照考古惯例遂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填补了中国没有发现新石器文化的空白。
  三门峡有华夏最精美绝伦的彩陶文化——庙底沟文化。1956 年发现的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三门峡陕州古城南,是一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庙底沟文化类型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其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
  三门峡有华夏廉政文化发源地——廉政始祖召公。召公与周公在三门峡陕塬上议定分陕而治,陕塬以西由召公治理,陕塬以东由周公治理。召公及其后人在三门峡及其以西的范围内治理 243 年,对三门峡的廉政文化和民风养成影响巨大。三门峡纪念召公地名有甘棠苑、甘棠路、分陕路、召公岛等。
  三门峡有华夏第一雄关——函谷关。三门峡函谷关始建于周朝,距今将近 3000 年的历史,史称华夏第一雄关。
  三门峡有华夏第一剑,将中国冶铁史上溯200 年。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文物中,玉菱铜芯铁剑的发现,将我国的冶铁史向前推进了 200 年,被史学界称为“华夏第一剑。”
  三门峡有华夏第一部哲学著作——《道德经》,三门峡就是《道德经》的诞生地。
  三门峡有中国最古老的官方书面语言——三门峡方言。三门峡有些官方语言距今 5500 年以上,属于史前文化,由黄帝亲自创造。据文化大师余秋雨考证,包括“蚩尤”、“媸”等字词都是黄帝亲自创造。
  三门峡有华夏最受史家和文人墨客推崇的民风。三门峡古称弘农郡,弘农郡是汉武帝元鼎四年设立,唐朝时期将弘农郡划分为陕州和虢州。《隋书·地理志》:“上洛、弘农,本与三辅同俗。”“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
  三门峡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中流砥柱。毛主席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唐太宗《砥柱山铭》:“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柳公权《砥柱》:“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
  三门峡有华夏戏剧的发源地——陕州梆子。据《明皇杂录》和地方史志记载,唐明皇在陕州建行宫“绣岭宫”,供他从长安到洛阳巡游休憩之用。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张云容等歌女、舞女在绣岭宫寻欢作乐,并亲自编剧本,亲自当男主角,杨贵妃等陪舞陪唱甘当配角,这就是陕州梆子的雏形。如今三门峡灵宝、陕县的戏班子还把唐明皇奉为祖师爷。中华戏剧来源于蒲剧,蒲剧来源于陕州梆子。《窦娥冤》、《牡丹亭》、《邯郸梦》都取材于陕州。蒲剧大师墨遗萍在《蒲剧史魂》中将蒲剧艺术的源头追溯为:“陕县‘得体’‘紇那曲’,《霓裳羽衣》泽梵文。”
  三门峡有丝绸之路唯一石质道路遗存——石壕古道。石壕古道是三门峡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崤函古道石壕段是丝绸之路唯一一处石质道路遗存,这是三门峡市第一次申报并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 年6月22 日,联合国正式将石壕古道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三门峡有中国下西洋第一人——杨良瑶。三门峡人杨良瑶下西洋是贞元元年(公元 785 年)四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公元 1405 年 7 月 11 日,杨良瑶比郑和下西洋早了620年。
  三门峡有华夏第一部系统性廉政文化著作——姚崇《五诫》。《五诫》分别是《持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总共有 1300 余字。《持称诫》主要强调官员要维护公平正义,《弹琴诫》强调要构建和谐社会,《执镜诫》强调官员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辞金诫》强调官员要做到廉洁自律,《冰壶诫》强调官员要一贯保持纯洁性。
  三门峡有华夏第一官箴——曹端官箴。霍州知府郭晟向三门峡人曹端请教为政之道。曹端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三门峡是华夏郭姓、焦姓、关姓、上官姓等姓氏发源地。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三门峡文化,是塑造诗意城市的优势所在,命脉所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诗意文化城市的抓手。
  二、三门峡是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城市,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天优越的基础
  三门峡历史上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崤函古道所在地,襟山带河雄踞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太宗李世民说三门峡是“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太宗《入潼关》),唐代诗豪刘禹锡说三门峡是“徘徊襟带地,左右帝王州。”(刘禹锡《寄陕州姚中丞》)优越的地理方位,浸润了厚重的两京文化。三门峡位于华夏之中,东西南北各种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河洛文化、关中文化、河东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都对三门峡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华夏最震撼的地下村落——地坑院。原始穴居遗存,浓缩华夏民居变迁史。黄河、黄帝、黄土,三者统一和谐共同形成。
  华夏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清水黄河、白天鹅文化。黄河是三门峡的根和魂,三门峡因河而生、因河而建、因河而兴、因河而名。三门峡市是和黄河最亲近的城市,黄河姓黄,但是九曲黄河只有在三门峡段成为清水黄河。黄河清、圣人出。明朝嘉靖年间,黄河三门峡灵宝段出现清水黄河,嘉靖皇帝欣然赋诗《黄河澄清歌》。他在序言中写道:“丁亥季冬十有六日(公元 1527 年),河南之省,灵宝之邑,黄河澄清,托练湛壁,越之四辰。二三辅臣,作歌以颂,录以来呈,其词雍雍。”
华夏最历史悠久、最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地名是历史的记忆,三门峡的地名文化最能反映三门峡的地域特色。三门峡地名文化许多属于史前文化,真实记载了历史的记忆和轨迹。所以我们说三门峡地名文化是华夏最古老、最有历史记忆的地名文化。三圣村——记忆炎帝、黄帝、女娲到过此村;五帝村——记忆黄帝、帝喾、颛顼、唐尧、虞舜五个帝王莅临此村;黄帝陵——记忆黄帝陵墓所在地;铸鼎塬——记忆黄帝铸鼎炼丹为百姓治病的故事;鼎湖——记忆黄帝铸鼎汲水之处;炉底村——记忆在黄帝炼丹炉底下的村庄;桑园村、稠桑村——记忆黄帝夫人嫘祖带领妇女采桑养蚕的典故;独游山——记忆黄帝独自游玩之处;轩辕台——记忆轩辕黄帝曾在此活动;高阳山——记忆颛顼高阳帝曾到此山巡游;熊耳山——记忆黄帝是有熊氏族;女娲陵——记忆女娲的陵寝所在;夸父山——记忆夸父逐日的故事;韶山——记忆舜帝在此山演奏韶乐;亚武山——记忆真武大帝在此修行生活。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地名数千年来代代相传,都属于史前文化。
  华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剪纸、绣花、和尚顶灯、扬高戏、迷胡书、铰子书、河南坠子、大调曲子、大鼓书。
  华夏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羊肉汤、肉夹馍、石子馍、东寨面豆、大营麻花、仰韶柿饼、义马佛手糖糕。
  三、三门峡历来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宜居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代文人墨客对三门峡的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感到十分惬意,情不自禁写下对三门峡诗情画意的生活的喜爱。
  唐太宗在春天登上陕州城楼,极目远望,诗兴大发,写下千古名篇《春日登陕州城楼》;唐代诗豪刘禹锡特别喜爱陕州的雪景;唐代大文豪韩愈特别喜爱陕州的蛤蟆泉; 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钟情于卢氏县的美好风景;唐代著名诗人崔曙十分喜欢三门峡的望仙台。
  唐代诗豪刘禹锡和三门峡颇有渊源,他不仅推崇三门峡的英雄王濬,而且特别喜爱三门峡的美景。有一年冬天,他到三门峡游玩,恰逢天降大雪,大河上下,白雪皑皑,美不胜收。刘禹锡欣赏雪后美景,激情澎湃,写下文采斐然的诗篇。
刘禹锡《陕州河亭雪后眺望》
雪霁太阳津,城池表里春。
河流添马颊,原色动龙鳞。
万里独归客,一杯逢故人。
登高向西望,关路正飞尘。
刘禹锡《寄陕州姚中丞》
八月天气肃,二陵风雨收。
旌旗阙下来,云日关东秋。
禹迹想前事,汉台余故丘。
徘徊襟带地,左右帝王州。
留滞悲昔老,恩光荣彻侯。
相思望棠树,一寄商声讴。


 
……………………………………

 
  (责任编校 李小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