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陕州休闲文化 打造最美温泉小镇

作者:xk编辑时间:2018-01-05 11:03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休闲作为一种文化以其被大众享用和标志社会文明程度的特质,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生存和生命的某种状态,休闲文化意蕴着个体生命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代表着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外在压力下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生活的文化导向。休闲文化生成于农耕社会,从工业文明以来随着劳动生产率大幅的提升而不断演绎进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人类继承、融合、总结、再造而炼就的一种代表文明发展走向的先进的新兴文化。
     陕州区依托矿温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温泉休闲旅游产业,通过高阳山景区综合开发,深度挖掘温泉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康疗养生旅游、温泉文化休闲旅游及生态运动旅游,逐步打造温泉休闲文化品牌,带动周边温泉产业的大开发大发展。
     一、陕州休闲文化定位

     (一)陕州区休闲文化的现实土壤
     陕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老的黄河文化孕育了灿烂的陕州文明。名胜古迹有旧时期遗物出土点5处,龙山、周口文化遗址、虢国古文化遗址等35处,古城址6处,石碑249座,石刻遗像7处,夏侯皋墓、李密墓等古墓12处,古桥4座。著名的古建筑有全国4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舍利塔及空相寺、达摩塔、安国寺等。古迹还有南北二崤道、雁翎关、甘棠遗址、分陕石柱及光武洞、王莽寨等。馆藏文物有“天下第一剑”、青铜钟、百骏图等。
     千百年来,底蕴深厚的陕州文化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热土,孕育出浓郁而独特的城市文化气息。据史料记载,“陕”作为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商代,历史上著名的夏商征战即发生在这里。西周初年,周成王的两个叔叔周公和召公以“陕塬”(今陕州区张汴塬)为界封邑,“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这就是著名的分陕而治,“陕西”便由此而得名。陕州由于地处进出中原的咽喉地带,始终是豫陕晋三省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历史上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朝各代的皇帝和文武官员只要穿越崤函古道,就要驻足古陕州。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来到陕州,还作诗《途次陕州》。历史著名人物有唐代的姚懿、上官仪、上官婉儿,五代的魏野,明代的王以悟,清代的兀焕勋,民国时期的薛勉等。苏秦、张仪、刘邦、王莽、刘秀、李世民、武则天及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等历代名人都在陕州留下足迹或墨迹。近代文物有周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胜利水库旧址、冯玉祥将军纲领碑、杨连弟烈士纪念碑等。
     新时代发掘陕州休闲文化,既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陕州文化新辉煌,也是陕州区转型发展的新契机。三门峡市委提出打造以“黄”“白”“黑”“红”“绿”产业为主的“五彩三门峡”中强调,在积极做大做强黄金产业、铝及铝精深加工、煤及煤化工、特色农业过程中,重点发展绿色制造、智能服务、旅游和大健康产业,推动产业之间互融共进,打造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产业形态。陕州区委、区政府对未来自身的发展作出积极主动的定位:打好“文化牌”,演好“特色戏”,唱好“转型歌”,建好“陕州城”,强力推进休闲文化城市建设,依托境内矿温泉、地坑院、空相寺、崤函古道遗迹、甘山森林公园等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游、温泉文化游、古迹文化游、山水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陕州区休闲文化的科学定位
     “休闲”是“休”与“闲”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从词源学考察,“休闲”一开始就与人的美好生存状态相关联。
     “休”从人、从木,《说文》解“休”为“人依木而歇”。《尔雅》也说“休,息也”。可见,“休”的本意是指劳作之余的歇息,并且由歇息引申出美善、吉庆、欢乐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猎,休,坐地而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休于树。”《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我心则休。”“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五经文字》说:“休,象人息木阴。”人能在树阴下休息,暂时获得摆脱劳作的自由,是让人愉悦的美事。《尔雅》论“休”,只用两个字:“美也。”从以上字义的考察可见,“休”无论作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多是指人的身体、生命处于一种放松歇息的美好状态。  “闲”从门中有木,本意是指“栅栏”。《说文》就说“闲,阑也”。但更多时候“闲”还是作“闲暇”解。如《楚辞·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贾谊《鹏鸟赋》:“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李朝威《柳毅传》:“闲驱泾水。”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程颢《春日偶成》:“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可见,“闲暇”是“闲”的基本含义。同时,身体的“闲暇”放松,必然实现心境的平和、宁静。所以“闲”又与“娴”相通,具有娴静、平和的意思。由此可见,“休闲”无论是作动词还是形容词,皆不仅仅是指物质层面身体歇息的生命活动,而且是指精神层面的生命追求,是指由身体摆脱强制性活动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状态,是指个体生命通过身体的休息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自由状态。
      “休闲”是伴随人类生命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尺。因此,相对于一般休闲文化,陕州休闲文化也具备了三种重要的特点。
     首先,它是衡量人自由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存在于且只能存在于劳动和休闲之间,是劳动和休闲合理配置的产物,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以自己享受休闲生活的尺度来决定自己劳动的内容和数量的人。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两个内在逻辑基点,一是劳动,二是休闲,二者缺一不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则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即心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追求高级的需求,诸如归属、情感、尊严、尊敬、赏识、荣誉等。休闲乃是构成一个社会人的最基本的方面,它同生存需要一样,是一个人正常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与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不同的是,人的休闲需求,特别是社交型、发展型的休闲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是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均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个体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休闲文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其体现的价值就是人类自我实现的价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实践,休闲文化也就由此成为人类走向自我实现道路的一种体现、载体和依托,其不仅让人们寻找快乐,更重要的是获得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无限丰富的意义。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情况下,陕州休闲文化,作为我区特有的文化特质,标志着我区人民特有的精神文明成果,也是满足我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提供的丰富的精神食粮。

     其次,它是我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支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充分发展健康的休闲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润滑剂”和“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固然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但休闲文化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不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以和谐为灵魂的休闲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文化和谐来看,休闲能提高个人文化道德修养、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有助于培养人们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与德行,间接地促进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从经济和谐来说,休闲文化带来的休闲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能吸收从传统产业中游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从人际和谐而言,休闲文化能使人获得自在的心境,并同时实现自我教化,达到健康身心、丰富生活的效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形成融洽人际关系;从个性和谐来看,休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人自身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创造性得到最大发挥;从社会和谐来说,休闲文化寻求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积极地宣泄释放情绪来平和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从生态和谐而言,休闲是一种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活动,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区打造休闲文化城市,开启陕州休闲文化建设的直接问题导向就是城市的转型升级。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发展,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迈进,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离不开对休闲文化产业的发掘。
     最后,它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其中,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与指标之一。在现代化和现代性背景下,休闲文化实质上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休闲文化也由此而成为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休闲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不仅仅注重物质消费层面的感官感受,而是个体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而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新探索,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巧、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的学习,并进行心理、文化素养、智商、情商、享受能力等方面的新投资,由此享有更多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休闲文化的发展,意味着要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休闲需求,对有关的休闲建制和法律规章等进行变革和创新,出台更具操作性、力度更大的休闲政策,开发多元化的休闲方式和休闲场所,由此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休闲文化的发展,意味着要充分利用休闲与经济的内在联系,调整新的产业结构,扩展新的市场空间,出台新的产业政策,发展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由此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因此,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文化建设的内容来看,休闲文化的孕育和发展都与其密切相关,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向。我区发掘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对构建“休闲文化城市”的地位极具现实性。
     尤其是今年8月25日市委书记刘南昌同志莅临陕州区调研城市建设工作时,指出“沿黄景观带、高阳山温泉是我们宝贵的优势资源,一定要倍加珍惜和严格保护开发,引进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知名企业,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流的温泉小镇和大健康产业基地”。陕州区坚持以提升城市规划科学化水平、城市整体建设品质、城市功能要件水平,着力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全力打造优美舒适的宜居宜业新陕州,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陕州区矿温泉水资源现状分析
     陕州区矿温泉是我区宝贵的矿泉水资源。地热矿泉水资源是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等资源,具有显著的商业价值。当前,通过开发利用地热矿泉水资源在饮用、地热供暖、医疗保健、洗浴、养殖、种植、地热资源等方面方兴未艾。矿温泉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它完美地将温泉休闲养生和旅游度假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区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
     (一)陕州区矿温泉的成因及存储情况
     陕州区矿温泉的形成是由南部山区的大气降雨和地表水,沿断裂缝隙下渗,沿盆地基底裂缝岩深运移,经深循环加温形成地热流体,在向北运移的过程中,至灵宝——三门峡断裂带北侧受阻而沿断裂上涌,在温塘村南侧的温水沟中溢出地表形成温泉,一部分沿砂层向北径流扩散与冷水混合。
     陕州区地热矿泉水属于对流型地热资源,热储类型属断裂破碎带带状热储,热储介质为灰岩及页岩等,热储沿断裂分布,宽度一般2—3km,属低温地热资源,分布为西起天河路,东至席村寨,南起陇海铁路李家凹一窑列(石灰窑),北至快速通道,确定矿温泉区面积10.83km²,依规范可分为热水型(60—65℃),温热水(40—60℃),温水型(25—40℃)三个区域,水质属含硅酸和锶的重碳酸硫--钙钠型优质矿泉水。最高水温达65℃,日可开采量6000立方。
     (二)陕州区矿温泉水质情况
     陕州区地热矿泉水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医疗价值的成份有4项,分别是氟、偏硼酸、偏硅酸和温度。经分析,水中氟、偏硅酸、偏硼酸大部分都达到有医疗价值浓度,可以用作医疗热矿水。根据平面分布,位于铁路以南的基岩出露位置,即灵宝—三门峡断裂与温塘断裂交叉部位,氟含量1.12~1.20 mg/L,偏硼酸含量1.41~1.65 mg/L达到有医疗价值矿水浓度,偏硅酸含量53.3—55.9mg/L,达到命名矿水浓度,被称为富含氟、硼酸的硅水型医疗热矿泉水;其它区域热矿水中氟、偏硼酸及偏硅酸浓度稍低,但也达到了有医疗价值浓度,水温在34℃以上,适于洗浴、医疗、保健。水温在34℃以下的温矿水,也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经疗养院多年临床实践证实,本温泉浴疗对皮肤病、关节炎、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炎症等有较好疗效。
     三、陕州区矿温泉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陕州区矿温泉资源开发现状
     陕州区温泉的开发,在民间作为洗浴、饮用,史籍早有记载,唐代魏征著《隋书》,清《直隶陕州志》,民国《陕县志》均载有赞扬温泉的语句。唐代陕州司马王建曾赋诗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引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始进瓜。”近年来,陕州区依托天然地热温泉优势,加大温泉资源的旅游开发。目前,陕州区的矿温泉开发项目主要以疗养保健、休闲娱乐为主,着力打造中原温泉养生休闲文化名城。
     1.矿温泉水资源开发现状。陕州区城区现有机电井348眼,其中开采矿温泉水的机电井共35眼,水温在20—40℃以上的20眼,水温在40℃以上的11眼,水温在50℃以上的4眼。
     目前,温塘地热矿泉水探矿权由陕县双清温泉水开发有限公司依法取得,对陕州区大营镇温塘12.23平方公里的地热矿泉水开展勘察,有效期至2017年3月14日。
     2.矿温泉水资源利用现状。陕州区矿温泉水资源的利用目前已形成温泉洗浴、温泉餐饮、温泉地产等配套产业链,其中温泉洗浴发展较为成熟。
    目前,陕州区内共有各种高中低档温泉洗浴酒店达100家,主要分布在神泉路中段、西段和高阳路南段附近,拥有客房2700 余套,床位4600余张,年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星级温泉酒店,大型景观公园、水上游乐场、温泉疗养会所、大型室内外温泉泡池,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其中高阳山温泉国际度假区和翡翠丽池温泉养生中心是温泉洗浴中的翘楚,来陕州区“逛地坑院、泡温泉”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

     (二)陕州区矿温泉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矿温泉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导致水位急剧下降。
     2010年以前,陕州区矿温泉水位年平均下降20cm-30cm,近年来,以每年9m-10m的速度下降。造成水位急剧下降的原因:一是浪费严重。比如高阳山国际温泉度假区等大型温泉旅游基地,由于没有使用循环加热系统,造成矿温泉水资源浪费;二是私自卖水。除去村民生活用水,存在乱开采、私人开采、私自贩水现象。温塘村、吕崖村擅自将农村生活用水卖给神泉路两侧的洗浴中心、洗车行、饭店、宾馆等,甚至将抽取的地热矿泉水向外地销售;三是周边住宅小区抽取深层地热水,但未采取防护措施,导致矿温泉水下渗。
     第二,矿温泉水受到污染,水质有所下降。
     由于对温泉旅游资源脆弱性的认识不到位,存在没有合理配置足够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重开发轻保护等问题,尤其是在高阳山脚下出现建设大型化粪池、倾倒生产生活垃圾等情况,影响了矿温泉水质。通过1986年、1999年和2010年相同的井中矿泉水取样分析结果进行比对发现,矿温泉水中的纳、钙、镁、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总硬度、硝酸盐以及溶解性总固体都有明显的升高,水的化学类型产生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矿温泉的水质。
     第三,矿温泉产业发展模式单一。
     经权威机构鉴定,我区的矿温泉符合国家饮用标准,水质优,口感好,矿物质含量多,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但目前我区矿温泉产业开发模式单一,主要用于洗浴,很难满足日益细化的市场需求,缺乏对矿温泉的深度挖掘,没有形成特色,不具有竞争力。在温泉旅游区的设施建设方面,只注重建筑型态、忽视文化品位、设施建设大同小异、缺乏文化特色。有的是沿用“一个宾馆一个池”、“众人一池”的做法;有的是搬用“城市洗浴城”的方式,千篇一律。
     第四,矿温泉资源无序开发,产业布局欠合理。
     近年来,随着温泉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整体的行业规划和指导,我区矿温泉产业开发无序,尤其是沿神泉路两侧的洗浴中心、洗车行、饭店、宾馆等,利用矿温泉水的廉价性,自行经营,造成恶性竞争,引起市场混乱。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缺乏必要的监管意识,管理对象相对杂乱,存在卫生、安全等隐患。
     除上述问题外,在矿温泉产业开发过程中还表现出创新意识不够、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
     四、对陕州区矿温泉产业开发的对策建议
     根据我区矿温泉资源的分布和开发的实际情况,在开发本地区矿温泉产业过程中,应树立危机意识,充分把握温泉旅游走向多元化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发展趋势,以创新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温泉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优势,实现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推动我区矿温泉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保护矿泉水资源,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矿温泉水的生态平衡,确保可持续发展,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防止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破坏资源生态。
     为使矿温泉水资源开发科学有序地进行,给出以下建议:1.严控开采量,把温塘村、吕崖村、辛店村等矿温泉取用水户纳入城市用水管理;2.建立地热温泉资源开发使用申报制,依法严格管理地热矿泉水探矿权及采矿权的审批,持证开采,将温泉资源开发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比如区政府协调回购地热矿泉水的探矿权,以区政府为主导成立由区政府控股、温塘村、辛店村、吕崖村参股的矿温泉供水公司,统一整合矿温泉水资源;3.在温泉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实行监控,尤其对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加强指导和监督,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矿温泉水的利用率,比如采用冷水回灌、加热等技术实现矿温泉水的循环利用。
     其次,综合开发形成规模效应。综合开发即是将矿温泉资源与其他类型的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开发,比如打造以温泉水为原料的特色餐饮业、加工业等,形成独具陕州区温泉特色的系列产品;同时结合我区地坑院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形成集旅游、疗养、保健、休闲为一体的疗养—观光旅游,产生规模效应。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对其进行逐级开发利用,例如:发电、热水供给、采暖、温室、养鱼、农田灌溉等,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最后,加强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大+小”温泉经营模式。对于温泉区位优质地段,由于具备资源和客源的双重优势,配套设施完备,是温泉旅游开发最理想的地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努力打造集休闲—娱乐—疗养为一体的多功能(疗养—观光型)的大型温泉旅游胜地;对于温泉区位一般的地段,这部分主要以温塘村民居住地为主,通过模仿袁家村模式,由政府统一收购经营权,集中统一管理,形成独具陕州特色的小型家庭式温泉休闲旅游模式。

     课题组成员:庄贝贝 张娟 孟维改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