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市区域文化繁荣兴盛的调研报告

作者:三门峡市委党校 王福编辑时间:2019-07-09 08:51浏览次数:

     关于推动我市区域文化繁荣兴盛的调研报告             
三门峡市委党校  王福东 刘韶华 姚宏章 黄春红 金乾月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指示精神,结合三门峡市文化发展实际,我们一行五人于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抽出时间分别到市直有关单位和辖区各县(市)、区就我市区域文化繁荣兴盛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门峡市文化发展总体情况良好,出现一定的繁荣兴盛的态势
  1、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工作,市七次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把文化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七次党代会提出,塑造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人文情怀的诗意城市。打造人文品牌,建设精神家园。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编撰《文化三门峡》系列丛书,构建“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加快把三门峡发展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市政府提出文化发展战略任务:(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重要创新区。(3)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4)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发展。(5)培育三门峡特色文化品牌。(6)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7)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8)加快构建现代传媒体系。(9)实施文化精品带动战略。
  2、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宣传部门制定三门峡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纪检监察部门借助三门峡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文化部门加大三门峡文化推介力度,教育部门让三门峡区域文化进课堂。尤其是《三门峡日报》社开设文化专刊,推出“文化名人与三门峡的故事”系列报道,在全市乃至全省引起较大反响,获得省委宣传部的好评,获得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的称赞。据《三门峡日报》2018年11月13日报道,近日,省委宣传部《河南新闻阅评》以《三门峡日报持续推出“文化名人”报道,唱响文化自信》为题,对《三门峡日报》推出的“文化名人与三门峡的故事”系列报道给予高度评价。市委书记刘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牛兰英分别就此作出批示。在批示中,刘南昌指出,“文化名人与三门峡的故事”系列报道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高度好评,“说明我们的同志用心用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自信”。他希望《三门峡日报》“深入发掘,在宣传推介三门峡、打造文化高地上出更多的精品力作”。牛兰英要求报社“发扬成绩,持续用心用情,精准发力,务实创新,为宣传三门峡再创新精品”。
  3、三门峡陆续提出一批文化精品。如戏剧《曹端还乡》《甘棠遗爱》《虢都遗恨》《试夫》等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4、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太极拳、踢毽子、健美操、广场舞、戏剧演唱等有声有色、方兴未艾。
  5、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大院、文博城应有尽有。
  6、积极参加重大文化竞演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据《三门峡日报》报道,我市参加魅力城市竞演活动,喜捧“十佳魅力城市”奖杯。节目主办方对三门峡的颁奖词是:“她以黄河深沉的胸怀,托举中流砥柱;她以绿水青山的呼唤,拥抱美丽天鹅。仰望大坝,俯首地坑,厚味三门人生,这——就是三门峡!”这是对三门峡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高度概括与精彩阐释。“好风凭借力”,通过参加竞演活动,三门峡迅速实现了从“养在深闺”到“名扬天下”的蜕变。
  7、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增强文化影响力、感染力,提升三门峡文化品牌效应。以“坚定文化自信,筑就文艺高峰”为主题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第二届三门峡白天鹅.野生动物国际摄影大展,以“亲近母亲河”为主题举办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以“特色商品”为主题,举办国际特色商品展销会等等。
  8、以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取得初步成效。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度假村、仰韶文化产业园等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也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我市区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领导、个别部门对文化发展重视不够。有些领导、有些部门口头上也说重视文化发展,在具体行动上对文化发展并不重视,甚至不热心、不支持。具体表现在对文化重点项目漠不关心,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得过且过。《文化三门峡》系列丛书2016年编撰完成,已经写入三门峡市第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不知何故时至今日仍未出版。
  2、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弱化,认识不到区域文化优势,认识不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发展经济感兴趣,对文化建设不感兴趣。认为发展经济立竿见影,是实实在在的政绩;发展文化效果缓慢,政绩不显。 
   3、区域文化建设缺乏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大突破。三门峡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深入发掘、整理,缺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区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工作目前进展缓慢。
  5、对濒危文化遗产缺乏抢救性保护。灵宝豫灵贠家大院等濒危文化遗产任其自生自灭,毫不可惜。
  6、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本应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但是我市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三、多措并举,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1、进一步坚定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入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三门峡人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三门峡有上河曙猿——人类起源地,有仰韶文化——华夏文明发源地。有西坡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六大遗址首选;有召公——华夏廉政始祖,有王濬——统一国家的良将,有杨良瑶——中国下西洋第一人,有曹端官箴——华夏第一官箴,有最古老的官方书面语言——三门峡方言,有最久远的地名文化——三门峡地名文化等等。
  2、进一步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
  (1)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把握方向,凝心聚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确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同自身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自身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自身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门峡人的价值观在历史上深受史家和皇帝的称赞。《隋书.地理志》:“上洛、弘农,本与三辅同俗。”“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 唐玄宗《途次陕州》:“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树古棠阴在,耕余让畔空。”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4、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
  5、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6、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着力推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三门峡推出《曹端还乡》《虢都遗恨》《甘棠遗爱》《试夫》,反响强烈。河南推出《全家福》《焦裕禄》,轰动全国。
  7、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加快出版《文化三门峡》系列丛书,深入挖掘仰韶文化、西坡遗址、庙底沟文化、焦国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等文化内涵。
  8、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形于中”而“发于外”的重大战略任务。既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也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着眼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今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和担当。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足功课。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3)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4)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让我们携手并进,多措并举,共同推动我市区域文化繁荣兴盛。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