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

作者:市委党校课题组编辑时间:2019-07-09 08:57浏览次数:

三门峡市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
市委党校课题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导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必将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乃至现代化进程中写下划时代的一笔。为让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三门峡落地生根,三门峡市委党校组成课题调研组围绕该议题,采取与群众座谈、发放调查表、实地察看等方式,先后到卢氏、渑池、灵宝、陕州等地,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研,最终撰写该份报告。
  一、为何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城市发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却一直较为缓慢,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停滞和后退。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成为更加美丽宜居的生产生活新空间。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国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小康征程上受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响最大的群体仍然是农民。尤其是新时代,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更加凸显,广大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更加迫切。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九大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公布了2018年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进行统筹规划。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央之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现实背景:
  (一)从宏观方面来看,乡村振兴战略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
  1、乡村振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发展落后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盛世历史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较长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都是城市和工业,而乡村和农业则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造成的局面就是农村发展的落后,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依然不高。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约占27%,然而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降到9%以下,27%的人口创造9%的产值,这样的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现在我们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2、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总量庞大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乡村仍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短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乡村发展则一直较为滞后,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后,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经济落后、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增收缓慢等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三农”发展的出路,涉及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方面条件,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三农”发展新格局。
  3、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新时期乡村发展新动能。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大了“三农”政策支持力度,2004年起连续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先后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有力推动了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从这些政策的发展动能来看,主要强调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扶持,乡村和农业均处于被动地位。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置于和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更加充分地立足于其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其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长效的可持续发展动能机制。这是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乡村要从过去的被动接收反哺,到今后的主动作为、实现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4、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新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新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我国近六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相较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除了沿用“乡风文明”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层次更高,要跳出单一的农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盈利产业并带动农民增收;以前要求“生活宽裕”,如今面向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更要“生活富裕”;以前要求“村容整洁”,现在要求“生态宜居”;以前要求“管理民主”,现在提“治理有效”,向多方参与“治理”转变,它是对农村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布局的具体实践,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5、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我市建设省级中心城市目标的实现。三门峡地处豫西山区,人多地少,与工业突飞猛进相比,农业发展相对处于劣势,在全省排名也不太靠前。中央提出乡村振兴目标后,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在打造三门峡为省际中心城市这个大背景下来统筹规划。我们要建成省际中心城市,其中势必要要将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势必要加大基础设施建立力度,势必要形成布局合理、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健康有序的现代城乡体系,势必要增大城市人口占比。要实现这些战略,绝对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发展起来来,广大农民富裕起来了,整个乡村振兴起来了,三门峡的省级中心城市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传承辉煌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三门峡实现省际中心城市的关键途径。
  (二)从现实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提到乡村振兴,自然不能回避目前农村面临的困难、问题,比如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土地撂荒,等等。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农村有留守儿童6000万、留守妇女4700万和留守老人5000万;过去25年来,超过三分之二的农村小学已经关闭。有专家认为,城市有“城市病”,乡村也有“乡村病”,“农村衰落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此,人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乡村能不能振兴?
  对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度,网络流行的“回乡记”“下乡记”认为,乡村已经凋敝,没有光明,看不到希望,似乎只有死路一条。另一端,有人则认为,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村长将比市长自豪。有学者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当转变观念,不是去救活乡村,而是反过来,人类的未来要靠乡村去拯救。未来乡村是故园还是家园?当然需要实践来回答。这里,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看。
  从现象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曾经普遍存在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四难”,正在成为历史;城乡差距正在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区域特色在凸显,就是在我们三门峡这么一个较小的地级市,下属各县也是各美其美。各县市在农村发展中各有特色,各有成就。
  从规律上看:发达国家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大体到城市化50%左右的时候,一般都要经历由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与此相应,都进行过乡村保护、乡村更新、乡村营造。现在,人们羡慕英国的乡村,的确英国的乡村,无论环境、产业,还是民居、文化,美不胜收,以至于有人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德国的乡村也非常美,被称为“童话世界”,它的基础设施、垃圾污水治理尤其引人注目。我们国家呢,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7%,城乡关系正在变化,农业农村正在走向现代化。
  从价值上看:为什么城市化没有消灭乡村,乡村反而在城市化进到一定阶段以后复兴发展起来呢?这取决于乡村存在的独特价值。比如,乡村生产,农业直接或间接同动植物、微生物打交道,多样性、鲜活性、微妙性、随机性,其乐无穷。乡村生活,宁静,诗意,浪漫,就是人们说的田园牧歌。乡村生态,以自然为底色,贴近自然,友好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乡村文化,淳朴,互助,和谐,浓浓的乡愁。因此人们说,城与乡承载着同等重要的价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当然,这些价值要在城市化进入相当水平且“城市病”充分暴露之后,才能逐步展现。
  从新趋势看:透过现象,把握发展规律,剖析内在价值,乡村变化趋势日益明朗。我们推测、遐想,未来乡村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断言乡村没未来,缺乏依据;说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言之过早。依稀可见的是,未来的乡村应该是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乐园。那里有:新村民,除了传统意义的农民,还将有由城里来创业的、养老的、度假的;新业态,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济;新模式,如田园综合体、“小组微生”,就是新的建设模式;新生活,体验式的、田园牧歌式的,人们衣食无忧之后就会梦想回归乡野。
  由此,在农村发展中,我们要跳出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思维,从生态文明和文化多样性角度,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的乡村是希望的田野,将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新家园、市民休闲养老的理想桃花源,人们将在那里诗意地栖居。换句话说,乡村是可以振兴、能够振兴的,乡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二、何为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所谓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所谓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所谓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所谓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集中论述,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分量非常重。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新高度,从四个角度来理解和领会。
  从新时代现代化强国战略布局来把握。十九大报告在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集中部署了七个重大战略,强调“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提出来的,且排在第四位。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还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表明,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特别重视,先后作出来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反复教导我们: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习近平关于三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结晶。
  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比起来把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提出二十字总要求,但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如果说,前二十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话;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说明,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升华。
  从重要文字表述的新变化中来把握。报告里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话,有多处新的提法。比如,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五句话就有四句不同,“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而且顺序也作了调整。又比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还比如,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新要求。
  总起来看,乡村振兴,布局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强、美、富”,方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途径是城乡融合发展,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在兴产业、兴环境、兴文化、兴社区上下功夫,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传承辉煌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三、怎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按照中央的安排,三门峡结合地域特色,围绕“生活好、环境好、精神好”,进行了高起点、高质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在我市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7、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二)乡村振兴实施的具体工作
  1、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产业兴旺并不是对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立足于土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实现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城乡之间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互补融通。通过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度改革,确保集体产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填补城乡信息化鸿沟,吸引城市游资下乡,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农业产业空间重构,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拓展农民创业增收空间,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基于此种考虑,我市在发展农村产业方面起步的比较早,取得的成就也比较大。归纳起来,我市的农村特色产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龙头公司带动性。在产业发展方面,出现了很多类似二仙坡果业集团、雏鹰农牧等为代表的龙头公司。这种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方式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进而达到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目的。比如卢氏县九龙实业有限公司因为在羊肚菌种植方面走在了市场前列,先后在卢氏县东明镇、三门峡市陕州区建立了羊肚菌示范基地,带动了当地及周边省市百姓脱贫致富。其中东明镇江渠羊肚菌示范基地共带动3143户农户以菌致富,成为河南地区规模较大的食用菌基地,为卢氏县精准扶贫工程做出贡献。
  第二种,旅游带动开发性。依托当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
  在卢氏,比如豫西大峡谷、双龙湾等重点旅游景区把旅游景区的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村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据统计,豫西大峡谷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3亿元,建成豫西第一瀑、豫西百草园等8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带动景区村及周边村近300户1000余人从事旅游服务业,其中,50余户贫困户180人增收脱贫,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快车道。双龙湾镇西虎岭村依托双龙湾景区,大力发展农家宾馆和旅游服务业,景区内已建成酒店及农家宾馆60余家,仅旅游业一项就使全镇旅游从业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增幅达630%,旅游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拳头产业。
  在陕州,陕州地坑院开业以来,带动周边的北营、曲村、温塘、岔里、吕崖、庙上、南沟、人马寨等10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温泉接待、农家乐、运输、手工剪纸、售卖土特产等,年人均增收1.5万元。陕州区菜园乡,则坚持“全乡处处都是景点”的发展理念,突出景区差异化,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过村的“桃花节游”、崇福禅寺佛教文化体验区、刁家的农家乐休闲游,石门水库的观光垂钓游,通过这些旅游景点开发,带动周边百姓走上致富道路。
  在义马,义马东区街道办事处河口社区通过发展大樱桃,建设农家乐,逐渐培育出“赏清风山、品农家饭、吃大樱桃”的旅游新时尚。
  在渑池,赵沟村、柳庄村、雪白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每到周末都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类似还有湖滨区胜源农场等,都发展的热火朝天,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广大农民土地流转有租金,景区务工有薪金,房子入股有股金,旅游旺了乡村,致富了乡亲。
  第三种,农民合作社。相比较龙头公司,这种方式是部分农民在个别能人带动下自发组织结合起来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比如渑池的药材种植、辣椒种植、胡椒种植,灵宝的苹果种植,卢氏的核桃种植、食用菌等行业都采用了这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卢氏、灵宝、渑池发展起来的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八大特色产业之一,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重要的位置。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发展食用菌千万袋以上的生产基地58个,100万袋以上的生产基地31个。食用菌投入产出比在1:3.8左右,食用菌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0%以上,成为我市农村脱贫攻坚、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卢氏县县内9家企业实现香菇出口超过7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和2016年相比增长27%。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这既需要埋头种地,也需要抬头看市场。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新农人回到农村,扛得起锄头,用得来鼠标,让乡村振兴的田野成长出更多的“网红”,将自家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乡村美景、民俗工艺等推介出去。电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发布《阿里巴巴助力乡村振兴报告》提出阿里巴巴将运用“新零售”促进乡村振兴、“新金融”支撑乡村振兴、“新技术”驱动乡村振兴、“新农人”服务乡村振兴,要建设数字时代的“新乡村基础设施”。我们要积极与阿里巴巴集团对接,解决在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会农村电商的没有生产农产品、有农产品的不懂互联网营销的现象。
  2.人才。多年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单纯是钱的问题,也不单纯是工程建设的问题,十分需要有长期运营的能力,尤其是需要有理想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和团队。因此习近平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只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才能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方面,我市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鼓励各类人才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鼓励他们城乡之际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具体做法:
  一是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在健全人才薪酬激励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人才荣誉激励制度等方面加大力度。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级人才、青年英才由受益财政或投资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项目产业化(研发)扶持资金资助,人才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资金资助,特别重大的科技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金资助。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补助,最高每年10万元的生活补贴,并通过各种方式,妥善安置人才配偶、子女,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努力,仅灵宝一地就引进高端人才26个。
  二是创新发展平台。我市这几年加强与中国农科院、陕西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先后建立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中原香菇良种繁育基地、灵宝苹果试验站、河南省高山蔬菜试验站等10余个农业创新科技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建立选派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农业、园艺、食用菌等技术人员,围绕农业实用技术,积极开展专家服务进基层活动,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加快构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队伍。
  三是通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回流一批以新信息、新技术、新理念武装头脑的青年职业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吸引一大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外出致富能人回村发展,让担任乡村治理和产业振兴重要角色的“新乡贤”不断涌现。同时,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尽管我市在农村人才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农业技术应用、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农村资源开发、农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缺少高质量人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活力不足,新兴业态发展缓慢,优秀的基层组织带头人、经济发展领头雁等乡土人才缺少成长,要推动农民全面发展、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3.文化。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广袤的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守望者,蕴含着中华文化复兴的微观密码。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理念,尤其是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孝悌、谦让、“和合”等观念,在当代中国乡村仍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有利于突破以往“三农”工作就经济谈经济的狭隘格局,有效提升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境界,重新发掘乡土中国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农民-国民”的品格重塑和乡村文化提升。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合现代社会的合情、合理、合法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因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引导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向经济与社会效益转化。同时,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有利于乡村立足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属性、乡村风格的发展路径,平等汲取城市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要素,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需求。城乡融合发展促使城乡文化深度交融,城市“大传统”与乡村“小传统”和谐交响,发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澄清社会风气的作用,更好地保持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我市积极倡导时代文明新风,重塑农民精神家园。针对当前我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短板,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新风尚,充分激发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蓬勃活力。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市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三室一厅一房”省定标准,所有行政村文化大院达到“五有”标准,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基层群众开展民俗展演、文娱健身、教育培训活动有了更为方便的场地。渑池县段村乡朝村村民老孟高兴的说:“我们村建成了戏楼台,安上了太阳能路灯,装上了健身器材,晚上群众也能锻炼了。”二是进行各种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比如灵宝市黄帝祭祖大典、老子诞辰纪念、乡村文化庙会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700余场,“文明灵宝·欢乐金城”广场文艺汇演31场,“脱贫感党恩,文艺进乡村”巡演活动100余场,同唱乡情乡韵,共赏美丽乡村,成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盛会。三是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开展“好婆婆”、 “好媳妇”、“十大孝子、十大贤妻”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老敬亲的浓厚氛围。通过这些内容,广大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4.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当今愈演愈烈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凸显乡村生态价值的重要意义。以往“三农”政策偏重以城市文明统领乡村文明,导致单向度的“城镇化”思维,对农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重视不够。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强调建立双向对流、互补均衡的城乡关系,贯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能够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加强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城乡融合有利于建立城乡融资机制,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走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乡村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做好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持续提升农村生态质量,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让既有“金山银山”内涵又有“绿水青山”颜值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在生态建设方面,针对我市部分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普遍不配套、不规范,大部分农户厕所不卫生,村容村貌不整洁,我市积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主要采取了四个措施: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刘南昌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途径;是深入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原则,实现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五个振兴”目标的关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打造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重中之重,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时代机遇,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水净的美丽家园。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比如灵宝,积极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债券资金5277万元。灵宝市财政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列支10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经费,乡镇按照人均20元的标准列入乡级预算,村组集体收入和农户共同承担10元,保障人均经费达到50元以上。这样以来,就从财力上保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投入。
  三是组建专业管护队伍。灵宝西阎乡、豫灵镇、阳平镇,陕州区大营镇,渑池县城关镇等成立城管中队,专职负责区域内农村人居环境监管工作。其中灵宝市采取按照不低于农村人口3‰的标准,在全市366个行政村组建了2165人的环卫保洁队伍。同时完善保洁设施设备,各地从财政上支持采购各种环卫设备,使农村环卫设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根本转变。
  四是试点农村旱厕改造。比如灵宝市、湖滨区等部分农村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
  5.组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表明,在农村,群众最在意的不是一分一毫的利益,而是党员干部是否真心为民、真正做事。同时也说明,在农村,最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就是基层党组织,一个地方要真正发展起来,得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针对我市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基层党组织管理软弱、基层党组织脱离群众基础等问题,我市以农村“三年强基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多地方不断探索经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第一,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培训。在选优配强村 “两委”干部的基础上,实现对新一届“两委”干部培训全覆盖。
  第二,推进农村“三年强基工程”。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方面,细化完善12项配套措施,保证基层党建工作不留“死角”。针对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村村合并、村转社区等情况,积极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等设置形式,推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家庭农场等建立党组织的试点工作,使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组织作用有效覆盖各个领域,努力做到凡有群众的地方,都有党组织的服务。比如三门峡市湖滨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把从事同一产业、分散在各生产单位的党员组织起来,探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目前,全区共建立产业党支部21个,有党员341名,带动4000余户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三, 深化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将积分管理与“周行一善”、人居环境改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相结合,增强操作性、提高实效性,全市农村党员参与率达80%以上。初创于三门峡的农村党员积分制度现已在全国推广。
  第四,整顿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党组织。推广“六步工作法”,坚持经常性发现、定期排查、建立台账、整顿提高、转化销号的办法,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灵宝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完善了后进村整顿的排查、转化、考评和“回头看”等机制,实现了后进村党组织“后进变先进、难点变亮点”的转变。
  第五,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建设“六无”村创建活动,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净化政治环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和谐有序的农村社会环境促进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第六,探索互联网党建。个别地方依托上级部门“党建手机专网+手机客户端”党员教育平台,走出了一条互联网条件下寓教育于服务的基层党建新路子,实现了党建工作由粗放到精细、封闭到开放,联系服务群众由被动到主动、单向到双向的转变。“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建设风起云涌。党建网站、微博、微信、QQ群、移动手机客户端等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现代技术手段被充分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中来,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大幅提升,大批“党员网民”变成了“网络党员”。
  
  课题组成员:王满富、周格林、许江涛、陈琳、许江伟
  课题组组长王满富   联系方式:13193991885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