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加快培育特色小镇问题研究

作者:课题组成员:吴红乔编辑时间:2019-07-09 09:12浏览次数:

     
三门峡市加快培育特色小镇问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吴红乔 孙淑芳 张怡 薛彦宁 白娟
      
  2016年7月由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2016年10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共127个。2017年的7月28日,住建部已公布第二批特色小镇拟公示名单,共276个。至此,中国特色小镇共403个。在这两批当中河南省共有15个乡镇上榜,其中灵宝市函谷关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这也是三门峡市唯一入选乡镇。关于特色小镇建设,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目标是:到2020年,计划重点培育100个左右特色示范小镇,其中30个以上达到国家特色小镇示范标准。三门峡市通过培育和建设,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特色小镇,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一、三门峡市加快培育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特色小镇兴起于浙江,经过几年的建设,创新地推动了“产、城、人、文”融合,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三门峡市加快培育特色小镇,对破解资源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新型小城镇之路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培育特色小镇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回落已成为共识,经济新常态下外需持续低迷,内部新旧动能转换,长期积累矛盾凸显。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分配、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环境的营造是很多地方面临的主要任务,三门峡市也不例外。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实现产业转型,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特色小镇有利于聚集发展要素,聚集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高度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是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的新阵地和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平台,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特色小镇作为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新增长空间,已成为大量社会资本投资的新热点。
  (二)加快培育特色小镇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截至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1亿,三门峡市的城镇化率达到54.72%。在赞叹快速城镇化的巨大成就中,不可回避的城镇化进程中碰到大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与难题,比如大城市人口过度集聚,造成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症状”。同时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抛荒严重的问题,好多农村成为了“空心村”。加快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小镇对解决这些难题有独特优势,既可以疏解大城市病,又可以实现人们的就近城镇化,解决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三)加快培育特色小镇是促进“双创“工作的需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兴起,无论精英还是草根,都可以投身创业创新。现在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5万户,充分释放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与传统工业园区或大城市的CBD相比,这些立足于创业创新的特色小镇成本低廉、配套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强,对于创业者来说,特色小镇可以为现代创业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创业需求供给,不失为理想的选择。目前浙江以“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为代表的创业创新小镇已经成为创业孵化的土壤,创业者追梦造梦的首选地。颐高三门峡互联网小镇同样是一个双创的载体,以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创客加入,从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来推动三门峡实体经济向新商业转型,激活新消费,推动三门峡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三门峡经济发展水平。
  (四)加快培育特色小镇是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需要
  我们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除已经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外,很多镇的历史文化,包括它的文化遗产还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更谈不上修复、利用。特色小镇启动以后,很多特色小镇可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价值来申报特色的,这就促进了对全国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保护。一个真正的特色小镇除了以发展一个或多个特色产业为根基,更不能缺少文化的灵魂,这种灵魂可以通过深挖当地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历史遗产等,与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这与当代我国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不谋而合。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特色小镇对促进更多的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有极强的作用。比如灵宝函谷关镇就是凭借“名人名关名著”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全力开发建设《道德经》产业系列集群,形成了主导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
  初到欧美国家的人可能不会被纽约、伦敦、洛杉矶等大都市繁华喧闹所震撼,却往往会被是那些掩映于幽林树丛之间,坐落在旷野平原之上的一座座小镇所吸引。发达国家的特色小城镇发展不仅具有优越的人居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而且很多还是著名大学、世界著名企业的总部所在地,集中了很多大城市也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国外特色小镇是经济、产业、人口的主要载体。美、德等发达国家六成以上的居民都生活在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小镇是当地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聚集地,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就是聚集在小镇而不是中心城市,小镇成为发达国家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力点。比如美国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一座只有6万人口、174平方公里的小镇,却是对冲基金的天堂。一个镇上就聚集了五百多家对冲基金,管理着数千亿美元的资产,对冲基金规模就占了全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高科技小镇集聚的硅谷人口不到美国的1%但GDP占比却高达4%-5%。世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罗伊斯·罗尔斯总部就在英国距离德比市中心大约四公里的Sinfin小镇上。德国的奥迪汽车的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都集中在一个叫英戈尔斯塔特的小镇,距离慕尼黑60公里,这个小镇也因此被叫做“奥迪之城”。高端产业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必然选择。以“产业”为灵魂的特色小镇是解决大中城市发展差距过大、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利抓手。
  产业是小镇成功的最强基因,区位是先发要素,运营为后发要素。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数以万计的小城镇当中,能够成为全球特色小镇范本的也属凤毛麟角。从区位分布来看,大城市依托型、网络节点型和孤点分布型占比分别为22.4%、37.3%和40.3%。以大城市为依托的产业型特色小镇,区位大多位于大城市1-2h交通圈内,作为承接大城市外溢产业和人才的基础,同时也须具备适于产业、人才发展的良好自然、社会环境。比如格林尼治小镇距离世界金融中心纽约40分钟车程,且环境优美,沿海、距离海底光缆近,加上当地政府提供的优惠税收政策吸引了500家多家对冲基金落户,才造就了今天的全球对冲基金“大本营”。法国内陆型工业城镇维特雷在巴黎和省会城市雷恩2小时交通圈内,凭借良好生活环境和较低房价吸引巴黎和雷恩的工程师,承接从巴黎、雷恩机械工业和分包工业的溢出,形成了包括机械、分包加工、芯片业、印刷厂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网络节点型小镇大多位于交通发达的节点型城市,且具备深厚的产业属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历史、自然基础,产业及旅游发展较为均衡。如作为全球纺织品企业总部的瑞士朗根塔尔小镇位于伯尔尼到苏黎世的途中,并且在瑞士中央铁路线上,历史上是重要集镇和亚麻生产中心,拥有专业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和生产经营能力,在政府规划和资金支持下,不断延伸产业链,成为高端纺织产业高度专业化、集群化的产业小镇。孤点分布型小镇大多地处偏僻,但具有强势的资源禀赋,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性。这种小镇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当地具有强势的自然、产业、人文等资源禀赋,并发展相关产业链,形成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如奥地利瓦腾斯小镇地处偏僻的奥地利西部,本地人口仅数千人,但除了坐享风景优美的阿尔卑斯山麓外,还是世界著名的水晶制造商施华洛世奇的所在地,凭借其依山而建的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水晶博物馆施华洛世奇水晶世界,实现了产业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二是以强大的IP运营能力,导入书籍、壁画、电影、动漫等文化要素,从无到有打造文旅类小镇,英国海伊小镇、西班牙胡斯卡小镇、日本柯南小镇、澳大利亚谢菲尔德壁画小镇、马耳他大力水手镇均是此类小镇的典型案例。其中,英国海伊小镇地处偏远,但通过搜罗全世界的旧书打造二手书店并进行集聚,使得依赖农业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世界旧书之都”和威尔士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年游客量超百万。
  从国外知名小镇的分析来看,产业一定是小镇能否成功的最强基因,区位条件是产业培育的先发因素,运营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后发因素。要么具有大城市、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承接人口、产业等的集群发展需求,形成强产业集群,如大城市近郊型和网络节点型;要么具有强大的运营能力形成极具吸附力的产业特色,如孤点分布型。
  (二)国内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
  2016年以来,“特色小镇”无疑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高频词,中央多个部委和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特色小镇”的建设。到目前为止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特色小镇数量最多,华东地区多达78个。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经济活跃为特色小镇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浙江23个,山东22个,江苏22个,广东20个,这四个地方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产业发达。由于产业发达,小镇才多。西南区域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四川有20个特色小镇,贵州15个,云南13个,其中基于旅游发展型的占大多数。
  1、浙江的特色小镇发展是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破解了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出特而强、聚而合、静而美、活而新四个方面的特色,从产业发展方面,将资金投入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从地方文化发展方面,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地方文化,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打造3A级景区,旅游特色小镇打造5A景区。从规划特色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规划。
  2、四川的特色小镇发展主要根植于其良好的城乡统筹的发展基础,因地制宜的形成小组团微生长的模式。具有“起步早、互动好、规划强、制度先”四方面特色。四川省从2013年开始,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重点培育,在基础设施、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和优化,形成村镇一体,百镇竞发的局面。四川的特色小镇建设扎根于乡土,这使它区别于浙江发展的特色小镇,对类似的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贵州省的特色小镇发展是根植于贵州省突出的旅游和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旅游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的模式。贵州发展特色小镇,是生态与人文并茂,扶贫与特色共抓。突出特色为“原生态、多民族、慢生活、久历史”。结合总体发展目标,按照“大项目、大规划、大投入”的思路,在全省范围内选取50个旅游小镇,统一招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建设50个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主题鲜明、设施配套、交通便利、适宜休闲度假的风情旅游小镇。
       总结国内目前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实践案例,特色小镇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核心方面:产业要突出特色,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功能要完善提升,强化基础设施新支撑,增加公共服务新供给。理念要绿色引领,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拓展要素配置新通道。实施要主体多元,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激发城镇发展新活力。
  三、三门峡市加快培育特色小镇的思路
  (一)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要点
  培育及建设特色小镇,从开发阶段到后期产业引入及区域功能建设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1、注重特色产业支持
  良好的产业基础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特色小镇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完整或者部分产业链,并且通过特色产业的聚集为小镇导入一定的人口,从而促进小镇的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的升级与发展。此外,通过对特色产业潜在内容的深入挖掘,形成特色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激发小镇的内在活力,带动小镇的人口流动及经济的增长,让小镇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浙江特色小镇产业定位“一镇一业”,每一个特色小镇既有主攻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的,又有传承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的,而不是“百镇一面”。比如三门峡的陕州区可以利用独特的温泉资源打造温泉小镇,形成集休闲—娱乐—疗养为一体的多功能(疗养—观光型)的大型温泉旅游胜地。卢氏可以利用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生产有机农产品,打造香菇木耳小镇,利用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打造医疗康养小镇。渑池、义马利用工业、制造业比较发达的优势打造相应的工业特色小镇。每一个特色小镇应该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
  2、深度挖掘属地文化
  特色小镇应以特色建筑为平台,属地文化为灵魂,基于特色文化的现代演绎,营造与现代城市差异化的情景,通过项目运营实现区域土地增值,带动小镇的特色化发展。属地文化的挖掘还可通过建筑形态、商业业态等进行深化和加强,从而给消费者带去独特的文化体验。而结合了属地文化的特色小镇不仅能拥有独特的性格以吸引消费者,更提升了自身的商业价值、拓宽了未来的发展渠道。对比国外上百年的小镇运营经验,特色小镇必须有人文的东西,以社会群体为核心体,特色小镇只有形成一个社会,才有生命,才能成活。举一个例子,丽江、乌镇、凤凰等小镇之所以成功,是由于打造了民宿。而正是民宿的成功培养了业态,培养了产品。函谷关镇就充分挖掘了道家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灵宝西坡文化遗址、渑池仰韶文化遗址、湖滨区庙底沟文化,陕州有地坑民居文化,这些都是形成小镇独特的文化标识,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自己独特的优势资源。
  3、完善城市设施建设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与城市功能的布点,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力,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对人口、产业、资金等要素的吸附力,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搭建有力的平台。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的有机结合,主导产业突出,结构合理。绿色低碳,生态环境良好。布局和谐,拥有可品味的景观。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具备人性化服务。社区居住舒适,生活便捷。位于浦东新区川沙镇上海迪士尼国际度假区正是通过对城市功能布点的完善,对区域功能的明确划分,将原本无人问津的川沙镇发展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配备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及功能、生活居住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最终实现人才的集聚。
  4、增强商业展示功能
  未来特色小镇的商业设施除了承担基本的吃饭、购物、住宿功能,还承担着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互动交流、游览体验等复合的功能。当特色小镇中的商业设施变得更具展示魅力,每一个店铺就都是风景点,都是文化体验点——纯粹的商业功能会逐渐弱化,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步凸显。游客也能在闲逛中产生消费欲望,在欢乐中产生消费行为。以奥地利的哈尔施塔特镇为例,其不仅将茜茜公主的传奇故事与当地商业完美嫁接,而且也透过商业向世人展示了小镇:格鲁纳鲍姆酒店是茜茜公主曾下榻过的酒店,如今已被打造为游客必经的旅游景点之一;将民宿开在欧洲上世纪风格的建筑中,通过商业化的打造展现了欧洲当地文化,带给游客交互性的文化体验。
  (二)培育特色小镇应避免几大误区
  特色小镇随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成为继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又一个事关乡(镇)村发展的一个热点。其实,无论是特色小镇建设,还是城镇化或者是美丽乡村建设,在中国的当下都离不开农民、社会和地方政府这三个群体的参与。农民是包括特色小镇建设在内的乡村建设的主体,因为乡村首先是农民的乡村,特色小镇也首先是以农民为主的小镇。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是实现与乡村、与农民的共赢,而不是把乡村当成分而食之的唐僧肉,随心所欲的解构或取舍。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市的主政官员,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的未来带来巨大的影响。实践证明,这三个群体只要能各自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认清了自己的角色,建设就会顺利且可持续推进下去。
  误区一:特色小镇没有自己特色
  对于特色小镇而言,最重要的是突出“特色”。要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特色,要注意差异化发展,这是它的灵魂。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特色小镇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生长空间。因此,特色小镇应该从功能、产业、形态三大方向入手,根据当地特色结合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培育并形成只属于自己的“特”与“色”。特色小镇的开发关键在于“特色”,因此,在打造特色小镇时,一方面要结合属地文化,从不同方面入手深挖文化根源;另一方面也要引入相关特色产业,避免产生产业空心化、千镇一面的问题,而产业则是“特色”的灵魂所在。在很多地方,特色小镇申报很积极,但小镇的特色产业还是空白项。多地均出现一个怪异现象,就是特色小镇规划完了,特色产业还没找到。要坚持产业建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城镇经济转型升级,防止千镇一面。要坚持因地制宜,提倡形态多样性,鼓励各地发展符合实际、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新型小城镇,防止一哄而上。
  误区二:特色小镇就是旅游小镇
  特色小镇火了以后,有业内人士笑称,过去搞旅游规划的现在又一窝蜂涌向特色小镇。不管三七二十一,几轴几带几中心,几大组团先搞了起来。特色小镇不能拍脑袋,在建设规划之初就要先“戴帽子”(运营思维前置),“填格子”(招商落地),然后引入PPP模式等手段。如果没有运营前置思维,景区造了,商业街有了,几年之后还是一片“鬼城”。其实并非所有的特色小镇都要与旅游接轨,国外很多特色小镇都有着更加鲜明的产业个性特征。比如,美国的格林尼治的对冲基金小镇、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的剑桥镇、德国集中了奥迪的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的英戈尔斯塔特小镇等。通过这些小镇我们看到,真正让这些特色小镇名声远扬的并不是人声鼎沸的旅游,而是可以独树一帜又傲视群雄的高端产业。文旅特色可以有,但不是每个小镇都要把旅游作为产业,不是一说特色小镇,就陷入搞旅游开发的窠臼。
  误区三:特色小镇建设政府主导
  无论是国家部委层面,还是各省市地方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中均要求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市场规律,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水平,防止政府大包大揽。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制度供给、设施配套、要素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等管理和服务,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环节,减少行政干预。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改造过程,在这样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中仅靠乡村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些社会力量包括诸如:规划设计师、学者、专家、企业以及城市资本在内的其他社会资本的拥有者等等。要更好地吸引国企、科研企业、社会资本等参与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建设。鼓励企业力量、企业主体的参与,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鼓励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城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为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主力军。
  误区四:特色小镇就是房地产开发
  特色小镇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很大部分开发商都是由房地产转型过来的,大型房企如恒大、碧桂园、绿地、绿城等抢滩登陆,中小房企更是不甘落后。他们承袭着地产开发的理念、模式去做特色小镇,但小镇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不是一回事。两者的功能不同,房地产开发功能单一,其产品就是房子,而小镇的产品除了房子,还有游乐主题、景点、产业等等。两者的产品不同,房地产开发满足的是居住需求,因此,无论是南北朝向、户型设计、空间布局无不体现居住的舒适性,而小镇开发首先满足的是旅游或者产业的导入。两者的开发模式不同,地产开发节奏快、资金滚动快、产品单一,后期运营简单。而小镇开发是个漫长的过程,融资渠道多。特色小镇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当然会有大量众创空间、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政府已要求杜绝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可以想见,前几年产业园区“鬼城”、“空城”的前车之鉴还在,企图打着特色小镇名义纯粹开发“房地产”的想法是一定会落空的。
  中国绿十字的寥星臣老师说,小镇是乡村的放大,不是城市的缩影,小镇是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不是城市装备企业的下乡,小镇是原态的活化与修复,不是房地产商的盛宴,小镇是现代的社区,不是闭塞的乡野,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的有机结合。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