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念”与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二)

作者:gbjy编辑时间:2015-12-04 15:06浏览次数:

一代有一代之“中国梦”。中华民族,即使处于艰难困苦之境,也不会冷却畅想未来的热情。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新中国》中,虚构了40多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了一场万国博览会。1920年,孙中山完成《建国方略》,擘画中国未来——铁路进藏、三峡水库、利用外资、快速崛起,他因这些设想,被西方记者视为“狂人”。

如今回望,当年诗意而又颇为辛酸的畅想,今天早已一一实现。此刻,我们的耳畔却传来了几千年前的回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我们党承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对人类社会终极形态的遐思,如今也并不遥远。

我们党还有更远大的愿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如今,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我们已进入冲刺阶段。

当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该呈现怎样的面貌,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课题。蓝图已皴染了远景,如今正待勾勒细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激动人心的场景,如今已近在眼前。但最后的冲刺,依然不容懈怠,依然需要我们意气风发、蹄疾步稳地迈过一百年的标杆。

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发展,也会在不同阶段给我们抛出一个个问号。如何用我们的智慧,深入社会现实的肌理,开创性地开出良方,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答案,为向第一个一百年冲刺,摆正了姿势,谋划了布局,奠定了基调。

“五大理念”刷新了发展理论,对接着当前现实。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非常善于理论学习与理论创新,我们党不断地进行理论建构与突破,从实践中提炼出思想,把思想贯彻于实践。“五大理念”的提出,既是压舱石,在驶向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稳稳地压在中国号这艘巨轮之上;也是指南针,在穿越发展的迷雾之时,指引着通往复兴彼岸的航向。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现实课题看似繁杂,但只要摸清题眼所在,在关键处发力,改革力道便如脉脉暖流,在问题堆叠处活血化瘀、纾解壅塞。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幕,全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坚定承诺,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这一重重挑战与机遇,看似如百炼之钢坚固难撼,却也是理论创新大有可为之境,只要厘清脉络、找准枢纽,便如庖丁解牛般从容地一一化解。

当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我们国家应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都达到新的境界。

当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我们国家应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综合国力与文化软实力等协调发展、并辔而行,发展格局更加完善。

当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我们国家应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环境更好、中国更美、发展更有后劲。

当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我们国家应是“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让中国从世界汲取发展力量,世界因中国而缤纷多姿。

当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我们国家应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改革应该也能够释放出更多的红利,让发展果实由全民共享;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踏踏实实的获得感;让每一个中国梦,都有变成现实的厚重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第一个一百年,是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的坚定承诺;“十三五”,则是让第一个一百年从图景化为现实的关键五年。在这五年里,号角声与踏步声将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奔向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旋律。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