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主体价值取向: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作者:gbjy编辑时间:2015-12-04 15:07浏览次数:

一、文学艺术的意义与作用  

孔子曾经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认为,“兴、观、群、怨”是对文艺作用和价值比较精炼的解读。文学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能帮助人们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文学艺术也可以对社会不正之风进行批评。“兴、观、群、怨”,孔子这个观点已经点出了文学艺术今天重要的特点。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当中曾经这么讲过,“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对于艺术作用的评价也有不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艺术不应该承担教育的职能。但是,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都认为,文学艺术首先应该承担的功能是“教育”,中国人称它为“教化”,也就是在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从此可知,各种旋律的乐曲虽各有用处,但是特殊的目的用特殊的乐调,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该用伦理的乐调。

1870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德国的街头偶然遇到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来自小小岛国的日本人,一群是来自历史传统的大国的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进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都在学做生意挣钱。

如今我们也在发展,很多人都在想着挣钱,当然也有他的道理。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沦为弱国,后者必然受到前者的欺凌。事实证明,1870年到1894、1895年,差不多近30年的时间,发生了甲午战争。中国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俾斯麦说的问题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我今天之所以引出来,是证明我们今天同样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前中国要发展经济,但是要不要传承文化?这值得我们思考。有钱了,没文化,也许结局更加悲惨。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经讲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对英国的文化影响很大,而且使英国文化的影响力波及全国。所以我想,这句话不仅是一个首相的感叹,应该也是相当多英国人的感叹。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中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第一,文艺的意义。文学艺术为什么这么重要?

首先,文学艺术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搞艺术的就是为美而生存,就是为艺术而艺术。那么,文学艺术是不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形式呢?如果它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就应该承担教育和教化的功能。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这么讲,“整体是思维和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艺术精神、宗教精神、实践精神的掌握。”马克思这个地方谈的是整体思维和哲学思维。换句话说,哲学思维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和认识,它承担了教育和教化的功能。那么,除了哲学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认识形式应该承担教育和教化的功能呢?马克思讲得非常明白,艺术、宗教其实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形式。只不过认识的方法不同,但承担的功能有一致之处——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帮助人们推进实践。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推进人们的实践行动,事实上就是教育、教化的功能。

文学艺术以形象的方式概括地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以及各色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思想情感。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这些都可以使欣赏者从中认识到一定的道理,了解社会生活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增长多方面知识。相对于科学认识来说,由于文学艺术中保留了生活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

音乐应该用音符去反映世界,美术应该用颜色、线条等去反映世界。文字、线条、音符都是一种符号,都是把握世界、认识世界、传递世界信息的一种工具。欣赏者通过文艺对生活的认识,并不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是通过对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的理解,达到对生活本质、规律的认识。换句话说,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把握是通过感性形象思维的。感性形象思维最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所以它跟哲学、宗教理性认识的形式不同,但是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没有理性认识的高度。因为文学艺术把握世界是以感性、情感的方法出现,用以理性的思考,所以它在大众当中有受众,很有传播力。

我是研究哲学的,哲学是用抽象思维把握世界的。我看一本哲学书,有可能看半年都没有完全看懂、把握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通,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哲学讲问题,虽然很深刻,但是不容易被大家接受。而文学艺术是以情感,以感性的形式出现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它的特点更加特殊。

由此,我对文学艺术从这个角度做了一个认识。因为我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的形式很多,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文学艺术应该是它的一种,但是文学艺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很特殊。我给它用几个“最”进行概括。

文学艺术在意识形态当中,是最能够直接捕捉时代精神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讲过一句话,“哲学是黄昏时候才起飞的猫头鹰”。这句话什么意思?一个时代变迁了,“黎明”、“中午”哲学很难出场。哲学只有当这个时代变迁到一定阶段——“黄昏”的时候,才会出场。因此,哲学的影响肯定很深刻。但是一个时代真的出现哲学,需要经过若干年,经过很长时间,黄昏时候才会“起飞”。在时代变迁中,最容易变迁的是人的情感、人的生活观念、认识,对这些东西反映最灵敏的信号就是文学、艺术、诗歌等等。这是为什么我说它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只要看文学艺术的变化,我们就能够捕捉到这个时代的变化,它能最直接传递时代精神。因为它是用形象、感性、情感的方法去把握世界,所以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许我跟大家讲哲学,大家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十分深刻,但一部文艺作品,它的传播力、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

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个教授讲过一句话,后来在网上有议论,他说一个姚明和一个章子怡能够顶过1万本《孔子》。这个问题可能有点过,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文学艺术界的明星,对世界的影响力很直接,能够让老百姓听明白。我们不知道国外多少人知道孔子,知道孔子还要读孔子,读完以后能理解的又有多少?孔子的思想很深刻,但是要让孔子的声音真正传给西方人,那有难度。也许通过文学艺术的方法更能够让西方人掌握,也更能够深入到中国老百姓的心灵中。

文学艺术最能够深入人的心灵。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它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特别是悲剧,它能够引起人们对人生、生命的思考。我记得面对改革之难,李克强总理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我们也要感叹,在今天这个时代,真的要触动灵魂也不是很容易的。因为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麻木,他们觉得人生中有钱就很幸福了。所以,你真正触及他的心灵也很难。但是文学艺术不同,它能以情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打动人心,能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所以,习近平同志这次召集文学艺术家们来开这次座谈会。理论上按照学科的划分,文、史、哲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等。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重视自然科学。后来江泽民总书记时期,他特别提出“几个一样重要”,其中就有一个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重要。搞经济,没有经济学怎么行呢?搞依法治国,不懂法学怎么行呢?搞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不懂社会学怎么行呢?所以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叫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重要。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