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主体价值取向: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作者:gbjy编辑时间:2015-12-04 15:12浏览次数:

第二,后殖民主义。有的同志可能不知道后殖民主义,就知道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也是在后现代思想影响之下,在美国等国家形成的一种新思潮。这种新思潮有三个代表人物,其中一个叫赛义德,他有一本书叫《东方学》,核心概念就是东方不是东方。

他说,现在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殖民,既不是经济殖民,也不是军事殖民,也不是像以前那样的一般文化殖民。大家知道,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对被殖民地国家的文化殖民,一般都是这样:到了这个国家以后,推广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这叫文化殖民。比如说日本,到了东北以后,去中国化,推广日本文化。这是我们理解的所谓的文化殖民。但是后殖民主义说,现在西方国家的殖民,采取更独特的形式,什么形式?以推广东方文化的方法去殖民东方国家。这个问题恐怕有人听说过,有人没听说过。一般的文化殖民是要推广西方国家的文化,但是后现代殖民是在东方国家推广东方文化。

那么,有人就不理解了,你在东方国家推广东方文化,怎么叫殖民呢?下面一个问题很重要,在东方国家推广殖民者所理解的东方国家的文化。换句话说,他也拍中国,他拍的中国是美国人需要的中国。美国人不需要的中国,他根本不拍。

这个观点有的人不大明白,我举这么一个例子。以城里人跟农村人的关系来解释。前段时间北京流传一句话,说有钱人吃菜,没钱人吃肉。农村老百姓刚好吃菜。那么,这个吃菜跟刚才讲的吃菜有区别吗?很有区别。换句话说,很多人理解农村,是按城市的方法去理解农村的。城市的方法理解农村是什么?到了草原,心旷神怡。农村现在空气非常好,所以把农村夸得非常好。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对农村准确的描述。为什么你这么描述农村?因为你长期生活在城市,你工作繁忙,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你到农村一看,比较休闲,空气比较好,所以你认为农村比较好。你这个结论是不是真正代表农村真的很好呢?那并不见得。让你在农村生活半年或者一年,我估计你就受不了了。因为交通不便,晚上可能还没有灯,休闲不便,想出去交个朋友也很不方便。所以今天我们对农村、对草原、对沙漠、对海洋的评价,并不是真正的农村、海洋、草原的性质,是带着我们的需要去评价它的。因为我们今天喜欢海洋,我们今天喜欢草原,所以就认为草原多好。把我们对草原的爱好,加给草原地区的人民。用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讲,这就叫后殖民。

西方人发现自己的文化有问题了,后来追求东方文化,最后发现东方有一种文化很重要,武侠。所以就认为中国就是武侠的国家,这就导致另外一个情况,相当多的中国电影,就冲着美国的需要拍中国电影。

如果大家还没有听明白,我再举一个例子。李安,李安应该说水准很高,是我们非常敬佩的一个艺术家。他的《卧虎藏龙》应该说在中国电影界开了一个先河,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荣耀。李安那部电影拍完以后,我讲过一句话,并不一定正确,我是这么评价李安的电影的:李安的《卧虎藏龙》我给它一个字描述——飘。他在国际上得奖,但是在国内可能反响并不大。有反响也是有炒作,为什么呢?我的理解,这部电影一个字解释——飘。从这个树头飘到这个树头,从那个树头飘到这个树头。但是中国人看完以后并不买他的帐,这叫轻功,但是最高的轻功境界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你拍完以后,中国人认为你科技用得比较好,但是并不是最高境界。但是西方人没见过,还能飘,他看完以后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最后得出结论,像雾像雨又像风,得奖了。

因此,有一帮电影导演就认准一条:西方人理解的中国,西方人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武侠。你要想被西方人接受,就拍中国的武侠。所以那段时间出现了很多功夫片。最后好像都没有得到奥斯卡。我不做电影艺术的评价,这些艺术家水准都非常高。我举这个例子证明一个现象。现在我们的电影也好,其他的文学艺术也好,有什么现象?投西方人所好。因为西方人喜欢这样的中国,我们就拍这样的中国。换句话说,退一万步讲,就是你真的得奖了,你在中国有多么高的位置吗?你介绍的中国并不是中国人理解的中国,你介绍的中国人也并不是中国人自身表现的中国人,而是美国人心目当中的中国人。因为美国人希望有这个,我就给你提供这个,这就是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文化。

我讲这句话,可能有人还没有完全认识透,也许有人认识透以后,不一定赞同,但是这个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也就是说,投发达国家的需要,电影、音乐等若干艺术作品,都按西方人的标准来拍,这样刚好符合西方人的价值追求。这样的电影、艺术等,我们给它取名叫后殖民主义。你介绍的是中国,但是你介绍的并不是中国人自身理解的中国。你所介绍的中国,只是投西方人所好的中国。因为西方人喜欢这种东西,你就拍给他看,这就是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因此,这个观点当然就叫去中国化。

去年《辽宁日报》写过一篇文章,出现了一个词,叫“呲必中国”。这篇文章标题是《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他找了一帮人到很多高校课堂去了解,特别是了解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据说相当多的老师一谈经济学,言必称西方经济学;一谈政治学,言必说西方政治学家怎么说怎么说。学生问他说,那中国怎么样?中国什么都不行。这种现象叫“呲必中国”。这种现象也许在文学艺术当中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后殖民主义再明显,但是有一条,拍的还是中国人,叙述的是中国故事。虽然投西方所好,但是做的事还是中国的。像这样“呲必中国”的人,明显否定中国的一切,认为中国根本不存在什么经济学、政治学、法学,都必须学西方。

第三,消费主义。20世纪以后也出现过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家,叫鲍德里亚,法国人,他写过一本书,叫《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当中,他讲过这么一个问题,他说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社会,叫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不是生产引领消费,而是消费引领生产。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西方人的家庭需要基本饱和了,比如说冰箱、彩电、洗衣机,我什么都有了,那产品怎么卖出去?产品过剩,卖不出去了。因此,消费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先调动你的需求,让你有一个需求,促使你再去买东西,这就叫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的特点不是生产了东西才消费,而是首先消费,让你有需求,再去推动生产。有人就问了,我有手机了,你怎么再让我买新手机呢?我已经有了一个冰箱、彩电了,你怎么再让我买新的呢?我已经有电脑了,你怎么再人我买新的呢?这就非常重要,所以消费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刺激需求的时候是在需求当中打入文化内涵。什么意思?第二款手机出现以后,会有一些著名的艺术家给它做广告,宣传当中告诉你,用这个手机的人才是时尚、品位的象征。你还用以前那个手机,你就是老土。所以很多人一看,我现在还用这个手机,一定要买个新手机。刚买完,第三批手机出现了,然后又告诉你,真正引领时尚的是这个手机,都iphone6了,你现在玩的还是iphone4,你还不如什么都不带,拿不出手。换句话说,消费社会有个非常大的特点,通过鼓动消费,让你有需求,或者鼓动需求让你去消费。先告诉你双眼皮最美,你做了一个双眼皮,刚做完,又告诉你单眼皮是最美的。最后搞了半天,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美了。

因此,消费社会有个特点,叫制造需求。而且需求是从文化制造的,这个文化制造带有编织的成分。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消费主义助长了玄幻文学和穿越文学的产生。消费主义在网络文化当中,特别是在新生代的文化当中,对玄幻文化、穿越文学的影响很大。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