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既要“感动”又见于“行动”
作者:李树民编辑时间:2022-03-24 09:49浏览次数:
学党史既要“感动”又见于“行动” 河南省国有西华林场 李树民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再次指出:“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变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从这一指示中我们要再次认识到百年党史,群星璀璨,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党的伟力;学贵有恒,学须求实,见诸行动。 在百年党史中,涌现出一大批胸怀祖国、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一大批顽强拼搏、英勇奋斗的英雄;一大批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在党史上,有他们沉淀而来的精神密码,有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胸怀。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前进、岁月在流转、社会在发展,可他们的誓言响彻云霄,他们的事迹催人奋进,他们的精神光彩夺目。在深入进行学习党史教育中,我们深感英模们神圣和崇高、光荣和伟大、敬重和自豪,使心灵为之净化、形象为之感人、行动为之升华、精神为之崇拜。在今天的新征程上,必须把党史学习教育见诸于行动,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昂扬奋发的姿态走向未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然而,在当前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有些党员干部往往学而“感动”,却不见“行动”,其表现是,学归学、干归干,只见学、不见干,与行动不沾边,造成学用脱节、知行不合一,只学不行动,不是质胜于华,而是言胜于行。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而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总有一种精神,超越生命;总有一种价值,值得追求,他就是英模人物的风范。许多英模虽然远去,但人们追求他们思想的行动始终没有停止。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立起一座座永不褪色的丰碑,给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者”。使我们对英模的每一次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意义的自我点名;每一次对英模的缅怀,都是一次砥砺使命责任的担当。每走进党史,瞻仰英模纪念馆,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篇篇革命故事,一躯躯高大形象,一曲曲壮美凯歌,一个个伟大灵魂,一行行人生标杆,一座座不朽丰碑……,一首红色歌曲,就是一堂生动的教育;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段鲜和的历史;一部红色电影,就是一面催征的战鼓;一本红色著作,就是一座精神高地。走进党史,就走进了信仰,走进了崇高,走进了精神的大世界。我们为“千里岷山风雪打、草地野菜煮皮带”而落泪,为“东洋鬼子逞凶狂、中华儿女长城在”而动容,为“渣滓洞里铁镣响、龙华挑花带血开”而悲壮……,一个个英雄壮举凝结成可歌可泣的红色经典,一个个历史片段升华为熠熠发光的红色精神,一个个英勇形象展示着信念信仰的光辉,才有南湖的“红船”,井冈山的翠竹、山西高原的黄土、西柏坡的翠松、天安门的金顶,深圳的碧波相互激荡,改革开放的鸿篇巨制,“两个一百年”的暂新布局,构成了一副风起云涌的历史图景,展现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古人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马克思主义者,是知行统一论者。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根本。学史力行,绝不能知行分割,更不能只见知,不见行。党史如灯塔,照亮前进之路;党史如清泉,洗涤心灵之尘;党史是号角,激发奋进之力。我们学习党史的目的,不是学归学,而在于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受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推动工作走向新生面,所以,要防止、杜绝、和克服光学不用的“假把式”,学用脱节的“客里空”,只讲“感动”不见“行动”的说话“巨人”,行动的“矮子”。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毛泽东同志在多个场合提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莫事空言须践实。干实事、求实效,承载的是责任,考验的是党性,反映的是作风,体现的是能力。坚决纠正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错误做法。“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实为起点”。目标既定,万难无阻;谋定而动,行且坚毅。立志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恰是风华正茂、百年又是起点,百年奋斗不息、赤子之心未改。当前,持续巩固深入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做到由浅入深,在悟思想上,由表及里,在办实事上层层递进,在作风上求真务实,切实以“钻”的劲头、“实”的作风,“干‘的态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新突破,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有新转变,在履行职担当上有新作为,将学史之得转化为实干之效,真正做到知史鉴今、行以致远,事不避难勇者进、山高远须疾行。要在锤炼党性上见成效,在为人民服务上见行动,在推动发展上见真章,努力做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时代的新业绩,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在面上开出实花、结出实果,书写真实绩、取得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