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作者:吕亚楠编辑时间:2021-10-20 10:21浏览次数:

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
吕亚楠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经过世代相传,形成并沿袭下来的独特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价值准则、处事原则、文化风格,具有榜样性、社会性、传承性,是维系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家庭,对加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回答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怎样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的问题,成为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文化渊源
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着眼于新时代家庭建设,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家庭观的思想,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优良家风家训,继承了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体现和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系列著作和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又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家庭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历史性。
首先,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次,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继《神圣家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一是生产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的生产,二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生产可以看作是人的生命的生产,这就明确把家庭视为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夫妻、父母、子女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也凸显了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再次,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自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家庭关系中,教育和培养孩子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家庭成员之间应是平等、和谐的等。最后,家庭的历史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梳理了人类历史上不同阶段存在的家庭关系,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即“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家庭关系进行了构想。这些重要的观点和论述为后世进行家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方法论基础。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优良家风家训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校 李小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