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宗教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作者:曹高产 朱杰 寇忠颜编辑时间:2019-07-05 15:29浏览次数:

当前农村宗教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以三门峡市陕州区为例
 
【摘要】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宗教信仰发展迅速,信徒数量明显增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宗教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认识和引导宗教活动,使其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关键词】农村;宗教;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广大农村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民大部分解决了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出行问题,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正是在这一境域下,宗教问题又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来。当前,宗教信仰已成为了部分农村居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一些农村地区宗教活动发展迅速,信仰宗教的农民数量明显增加。正当的宗教活动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宗教活动对农村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宗教工作范围广、任务重,既要全面推进,也要重点突破。要结合各宗教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做好重点工作推进全局工作。”可以说,当代宗教特别是农村宗教工作,使一个需要各方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以使宗教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相协调。
一、宗教在农村产生的原因探究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错综复杂。农村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聚集地,宗教在农村的产生和发展大致有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层面的原因。
经济层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宗教偏见的最深的根源是贫困和愚昧。”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生产力水平仍旧比较滞后。正式这一滞后原因,导致了农村宗教问题的抬头。理论者普遍认为:农村收入低是目前农村宗教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观点在现实中得到验证,据统计,在对信教农村群众的调查中发现:农村信教群众的普遍收入偏低。可以说,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是近来农村出现宗教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层面。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也往往是深远的。宗教之所以在农村地区产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一)以往文化遗留。即家庭或者亲属中老一辈成员的宗教信仰活动对于年轻成员产生的影响。在传统社会或者旧社会里,人们生活普遍比较辛苦,尤其劳动妇女的地位低下,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致使一部分人特别是妇女选择寄希望于宗教,这样代代相传,使整个家族或者多数成员信奉某种宗教。在调研时,一位老者就告诉笔者:“我们家几代人都信仰这个东西”。由此可见,以往的文化遗留对宗教信仰具有一定作用。(二)偏低的文化素质和空虚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能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导致一部分人将目光投向一些神秘玄幻的东西。如在调研时,就有老者询问笔者“你认为这个世上有没有鬼神?”“我告诉你我见过……”、“我这一世受罪,就是为了下一辈子超脱……”,这些观点在一部分人那里根深蒂固、很有市场,而且他们相信轮回和永生。还有部分农民在农闲时节无所事事、精神生活空虚,就在一种“打发时间”的意识中加入到宗教中去。(三)宗教中一些教义的吸引。“永生了”“轮回了”“因果报应”等一些教义使一些农民深信不疑,如果一些东西能够“应验”、“显灵”就更会加深他们对宗教的深信。再加之多数宗教都是劝人向善,在伦理道德上占据着制高点,符合人性本身的要求,能够满足人内心的需要,使人获得满足,从而导致一部分农村死心塌地信仰宗教。(四)社会信仰的缺失。一个时期以来,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思潮的蓬勃发展和腐败问题的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一部分人的价值选择,他们从“入世”转向了“出世”。
社会层面。“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是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之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体系。但是,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却又接踵而至。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留守儿童和妇女等现象,而日常生活的“以家庭为单位”使他们比较孤单和无助,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就将目光投向了宗教。笔者调研时发现,很多信教群众之间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相互帮助的关系,这就更增添了宗教的吸引力。
政治层面。毫无疑问,农村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全局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如出现的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组织缺乏活力,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使得农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农民除了选举时之外,其他时间很难感受到集体、组织的存在,有的干部缺乏服务意识,工作水平不高或是工作作风恶劣,也是致使农民将目光投向更具有吸引力的宗教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前农村宗教发展的特点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代农村的信教形式也从传统的主要信仰“佛教”向“信佛教”、“信基督教”、“信天主教”、“信伊斯兰教”等多教并存的形式发展。据统计数字显示:近来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教民数量越来越庞大,在一些地区达到信教群众的40%以上。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佛教与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在当代陕州区农村地区,佛教依旧有一定的信徒,每逢农历重要节日,信徒都会有活动。如熊耳山空相寺,每年定期举办佛事活动,信众人山人海。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主要存在有天主教和新教等教派。有文字记录的基督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唐代贞观年间。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传教士传教。当时的中国民众对于基督教带有成见。然而基督教近十年却发展迅速,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约有4%—6%的居民是基督教徒,其中青年信徒数增加迅速。同时,基督教是当代农村地区发展最快的一大宗教。
当前,无论是从三门峡市陕州地区来讲,还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宗教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特点:
(一)农民信徒数迅速攀升,宗教活动的分布点广,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增多。近年来,信仰宗教在农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宗教对农民影响不断扩大。一般来说,宗教活动形式不宜变更,但是农村的宗教活动在时间、地点和形式上都比较灵活变通、没有统一模式。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圣俗两个方面能比较协调的整合起来。社会生活与宗教活动在农村能够相互融合。用一些信徒的话来讲“你去的时候,通常那里都有人”。同时在一些人口不多的农村地区,竟然存在一个村子有好几处宗教活动处。
(二)信教群体中老年人口众多,女性信徒占大多数。且身患疾病的教徒数多于身体健康的教徒。教徒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基督教为例,在一次调查聚会点的统计中:女性信教人员占了三分之二以上,老年人占到了一半左右。一些信徒白发苍苍、面容憔悴,一些信徒,精神饱满,油光满面。据私下和信徒交流,有一部分信徒患慢性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做“礼拜”、“信主”的形式达到驱散病痛的目的,他们还阵阵有词,“很灵验的……”。
(三)农民信徒对于宗教的认识不深刻,大多数农民信徒文化素质不高,对于宗教缺乏理性认识。一些农民听说他人信教受益的例子后也随波逐流。许多人甚至分不清宗派。只是“看人多”、“看热闹”。一部分信徒行动随意,并非都定期参加礼拜。他们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盲目投身于宗教活动。
(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近期随着对宗教公共场合整顿力度的加大,一些宗教活动由公开转向了半公开,有地上转向了地下。信教群体对自己的信教身份有了保密意识。如在今年9月份的调研时,一些教民不会告诉你他们的信教状况,就是在询问的时候也不做回答,只有在发现宗教宣传册或者相关书籍或者宣传挂历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告诉你他们的身份。
三、当代农村宗教的影响
(一)农村宗教的积极作用。农村宗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不少村民信教的原因就是为了祈求平安,消除灾祸。通过了解一些特定的宗教信念,参与宗教活动,教徒在精神和行为上趋于平和,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一些农村宗教组织参加村里的慈善募捐活动,提升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在调研时就发现曾有教会为村里修路捐钱捐物。同时,合法的农村宗教组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教村民的道德素养。通过信教,有的群众甚至改掉了以前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懂得忏悔、反思、甚至是“自我批评”等。一些宗教所提倡的思想,如宽厚,仁爱,平等的观点既契合教义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的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村民通过信奉宗教,自身道德修养得到了提升。这对农村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留守老人和妇女等群众精神生活匮乏、心灵空虚。通过参与一系列的宗教活动,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寄托,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丰富。
(二)农村宗教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一是宗教的片面宣传容易误导个别信徒,容易导致个别信教群众在信教过程中丧失了人生奋斗的动力,在面临疾病或者天灾人祸时产生依赖“神明”的消极态度。这样不仅容易耽搁治疗,甚至还滋生消极堕落思想。一些信教群众对于宗教的认识不深,极易受到少数宗教极端分子的蛊惑,误入歧途参与违法的地下宗教活动。参与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违法宗教活动。还有,宗教在农村的发展消弱了基层组织的作用。在一些农村地区,村民一方面大力参与宗教活动,另一方面却对乡村建设不热衷。信教农民在心理上、行动上都倾向于遵循所信奉的宗教教义。当遇到难题时,一些农民首先想得到的是宗教组织的关注和实际帮助,忽视了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权威和作用。如果农民对政府,基层组织缺乏基本的信任,势必会弱化基层政权和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农村开展工作也将十分困难。
四、做好当前农村宗教工作的对策建议
农村宗教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和长期面临的一个现象。做好农村宗教工作,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农村宗教适应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具体来说,要做好农村宗教工作,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切实发展农村经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宗教信仰,归结起来了与贫穷有关。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引导农民信众树立良好的经济观念、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要通过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群众现实利益等手段,教育引导广大信众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现实幸福生活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奋斗创造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改善生活上,不断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宗教组织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实现“乡村振兴”,仅仅发展生产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关注并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健全农村居民活动场所建设和活动经费保障,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决策层面应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切实做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注重新型农民的培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通过宣传媒介广泛普及科技、法律知识,讲述封建迷信的危害,特别注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正确引导青少年群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让一切宗教组织和活动都应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工作,使其规范化、法制化、系统化。
(三)要完善农村各项保障制度。我国城乡差异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城市比相对落后。大多数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集中在农村,这与农村教徒年龄结构偏大和女性化关系密切。因此,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农村各项制度,有利于帮助群众切合实际解决生活困难,有效缓解农民盲目信教的状况。
(四)要加强对宗教团体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宗教人士和教牧人员的培养力度。宗教界人士关系到农村宗教的各个层面。加强对宗教界人士和教牧人员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宗教理论水平,使他们成为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主要力量,从而扼杀一切邪教的产生和传播。
(五)要严厉打击和制止各种邪教活动。对涉及宗教的出版物,音像制品加强管理,防止非法宗教内容的传播和渗透。要重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力度。也要时刻关注和警惕外部势力和宗教极端分子打着宗教的幌子招摇撞骗,危害社会稳定,影响农村正常生产生活。
贯彻和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深刻分析和研究农村宗教问题,从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适应,与农村地区的振兴和全面小康相适应。当然,人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宗教活动在农村地区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问题,只有如此,在具体的政策落实和措施实施时,才会更加的客观理性。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宗教,2016(5).
 [2]列宁全集(第28卷)[M].人民出版社,1959:16.
 [3]雷火剑.农村宗教热及其社会治理创新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8
 [4]刘若实.对当前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认识和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2.
 
(课题组成员:曹高产;朱杰;寇忠颜。单位:中共三门峡市陕州区委党校)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