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市重点调研课题

作者:三门峡市委党校编辑时间:2019-07-08 16:32浏览次数:

2018年全市重点调研课题
 
我市加快打造“五彩三门峡”问题研究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二O一八年十一月
 
 
2018年全市重点调研课题
 
 
三门峡市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二O一八年十一月
 
 
2018年全市重点调研课题
 
 
关于推动三门峡市区域文化
繁荣兴盛的调查研究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二O一八年十一月


 
我市加快打造“五彩三门峡”问题研究
 
  Ⅰ、正确认识“五彩三门峡”
        一、“五彩三门峡”的战略背景
        “五彩三门峡”是在发力三次创业、转型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也是基于对我市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考量提出来的。
        (一)从我市的发展历程来看,转型发展是我市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我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长期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任务。早在2001年,市委、市政府就把推进“经济转型”作为重要任务,进行研究探索。这些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转型发展”作为三门峡发展战略的主基调。追溯三门峡60多年发展历史,在走过了以大坝建设为标志的“一次创业”阶段和以矿产开发为标志的“二次创业”阶段,目前进入到了以转型创新发展为标志的“三次创业”时期。发力三次创业、坚持转型创新发展、加快打造“五彩三门峡”,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完成历史任务。
        (二)从现实情况来看,转型发展是三门峡必须闯过的紧要关口
        面对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资源日益紧缺,环保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等,这都是我们避不开、绕不过的难关,我们别无选择,必加快打造“五彩三门峡”。
        (三)从未来趋势看,经济新常态下,我市加快转型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得机遇
        既有国家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叠加的政策机遇,也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窗口期”的机遇;既有产业区域转移的机遇,也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孕育突破的机遇。因此,顺势而为,加快打造“五彩三门峡”,就能抢得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主动权。
        二、“五彩三门峡”的科学内涵
        “加快打造‘五彩三门峡’”这一命题是2017年6月25日全市转型发展攻坚推进会上由市委书记刘南昌提出来的。那么,何谓“五彩三门峡”?摘述如下:
        “根据三门峡的产业基础和现实条件,我们转型攻坚的核心目标是,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业“两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以开放创新驱动为动力,围绕做大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打造以“黄”、“白”、“黑”“红”、“绿”为主的“五彩三门峡”,不断提高三门峡经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我市的工业结构更优,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发展速度进入全省前列。”因此,“五彩三门峡”包含了这样三层涵义:
        (一)“五彩三门峡”是根据三门峡的产业基础和现实条件提出来的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明确认定三门峡市为成熟型资源城市,其辖区灵宝市为衰退型资源城市。这是对我市已经建立的资源相关产业体系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有力督促。目前我市资源产业规模达到鼎盛,全市生产总值不断提升,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8.5:56.4:35.1(2017年),三产比重在近13年来,首次突破35%。。传统“黄白黑”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稳定,可以为“红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与成功的经验借鉴。同时“古陕州”与“新城三门峡”的独特历史条件,赋予了三门峡独有的城市魅力与无形资产,先期城市功能已趋于完善,基础设施、相关产业支撑等条件良好,后期对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又为增加产业附加值指明了方向;“三地五中心”建设、打造省级中心城市则再次为我市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五彩三门峡”五大构成要素是“黄、白、黑、红、绿”
        所谓“黄”,即围绕“黄金”做文章。要做大做强黄金产业,大力发展黄金珠宝加工和铜精深加工,建设非标准金交易中心;所谓“白”,即围绕“铝工业”做文章。要大力发展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与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有机结合,拉长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所谓“黑”,即围绕“煤及煤化工”做文章。要大力发展煤及煤化工产业,全力拉长煤化工产业链,积极发展蛋白纤维、饲料产品乃至食品等煤下游产业;所谓“红”,即围绕“苹果、大枣”等特色农产品做文章。要大力发展以苹果、大枣为代表的特色农业;所谓“绿”,即围绕“智能制造、智慧产业、旅游、大健康”等绿色产业做文章。要重点发展绿色制造、智能服务、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全力叫响“白天鹅”旅游品牌。
        (三)“五彩三门峡”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目标
        把“五彩三门峡”作为转型目标,符合产业演进一般规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这一命题既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也涵盖了第三产业;既涵盖了传统产业,也涵盖了接续产业;既涵盖了做大增量的内容,也涵盖了盘活存量、主动减量的内容;既有依托基础,又有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在“互联网+”与“文化+”的浪潮冲击下,产业边界日渐模糊。比如过去我市苹果、大枣等特色农业,仅仅作为第一产业创造价值。而今的“红”,则又涵盖了以特色农业为载体,发展更高水平的农业示范园、农作体验、果园娱乐、果蔬网络配送物流链等一系列第三产业服务,能开发出更高的附加价值,物尽其用。此外,围绕“绿”求发展,推动健康产业、旅游业、智慧城市进步,是根据供给侧改革政策号召,发展新兴产业蓝海、增加城市向心力、切实提高居民获得感的有效措施。而“黄、白、黑”对我市传统产业体系提出的新要求,不仅仅是优化三大产业结构,更是对产业内部“调结构”,是对产业链的拉伸与拓展,是对产业价值的深度挖掘。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更应该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人文力量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历史时代价值。紧紧围绕“五大要素”调结构、谋转型,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必将开辟有三门峡特色的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新路子、新境界、新天地。
        三、“五彩三门峡”的价值评析
        对“五彩三门峡”这一命题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产业转型目标一个方面,放在新时代条件下来重新认识,实际上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为我们打造“五彩三门峡”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启了新的思路。
        (一)契合信息时代,具有学理价值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被IT业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五彩三门峡”的命题一经提出,就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能迅速抓住人的眼球,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是有其学理基础的。
        (二)顺应产业转型,具有导向价值
        根据三门峡的产业基础和现实条件,提出加快打造以“黄”、“白”、“黑”“红”、“绿”为主的“五彩三门峡”,既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切合市情、导向明确,又具体、形象,便于在实践中运作。
        (三)植根大众土壤,具有品牌价值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是多方面的,“五彩三门峡”这一命题,看上去色彩鲜明,听起来怡心爽神,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有色彩美、韵律美,又有怡情美,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不仅使人们对三门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一目了然,易于为受众接纳,而且通俗易懂、简洁明快,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亮丽的品牌效应。真可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Ⅱ、全面打造“五彩三门峡”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坚定认为:加快打造“五彩三门峡”,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导航转型发展实践,符合美好生活愿望,新时代,不仅可以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意义上的经济“五彩三门峡”,而且也完全可以把“五彩三门峡”作为一块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名片来打造品牌“五彩三门峡”。为此,在实践中应该做到:全方位塑造、全社会参与、全过程统筹、全要素优化、全身心投入,务必要在做大、做响、做优、做久、做快上下硬功夫、见真成效。
        一、全方位塑造,做大“五彩三门峡”
        “五彩三门峡”是转型创新发展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美丽三门峡的一个载体和抓手,要赋予“五彩三门峡”更广泛的意义,全方位打造。
        (一)优化产业体系,打造富裕三门峡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解决我市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目前,三门峡还是一个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的工业城市,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人民总体上还不富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农村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脱贫攻坚等一批指标严重滞后。因此,我们必须紧紧盯住小康目标发力“三次”创业、转型创新发展,紧紧盯住“省际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打造富裕三门峡。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现有的产业集群基础上,着力延链、强链、补链,力促黄金、铝工业、煤及煤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要着力培育新业态,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食品、生物及新医药等产业集群规模;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大数据、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专业园区,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真正在全市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三门峡经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竞争力,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开放三门峡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们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地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使三门峡真正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商贸繁荣的流通之城。一要牢固树立“重商、亲商、安商”的理念,努力营造“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二要创新招商方式。传统的拼政策、拼资源式招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要充分借鉴“园区+PPP”等优秀招商模式,坚持单一项目招商与产业集群招商相结合,坚持扩大增量招商与盘活存量招商相结合,坚持精心招商与完善政策相结合,坚持自主招商与委托招商相结合;三要优化合作模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租赁业务,不断优化和企业的合作模式,降低投资成本、加快落地速度、提升孵化效果;四要大力发展基金招商模式,就是用我们的土地、资金等作股本,引进基金投资人,加快完善“资本招商+资产增值+资本运作”的模式,努力引进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我们在招商的过程中,既要招大而强的企业,也要招小而美的企业,不可一味贪大,关键是要招优。要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既要加快审批效率、提升行政效能,又要依法行政,坚决守住法律底线,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为效率提升寻求空间,不断加快招商项目推进速度。总之,我们要以兼容并蓄的眼光、博采众长的雅量、双赢共进的气度,促进三门峡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开放。
        (三)优化人文环境,打造宜居三门峡
        一要优化生活环境。既能为客商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客商的满意度,也能让三门峡人民获得幸福感,提高幸福指数;既要要考虑客商的需求,也要考虑全市人民的需求;既主动为客商着想,也主动为三门峡人民着想,积极为客商和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客商在我市得到最满意的发展,让全市人民得到满意的生活。优化生活环境要抓小抓细。长期以来,随地吐啖、随手扔纸屑、瓜子皮、饮料瓶子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还有宠物养狗随地大小便、道路乱挖乱建、乱停乱放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必须纳入到议事日程和工作考核中来,要彻底改变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虚浮漂”作风,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把优化人文环境体现在旮旮旯旯不留下死角、不留下空白上,体现在人文环境的改观和城市文明的进步上来;二要强化社会治安。坚决打击强揽工程、强买强卖、阻挠施工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客商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干事顺心的生产经营环境;三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道路交通、管网、网络等硬件建设,不断健全城市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提升城市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客商和三门峡人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四要提升生活配套服务。就医、子女就学、生活居住、购物消费等方面为客商及三门峡人民提供便利条件,真正让人们工作在三门峡安心工作、安心生活、幸福生活。
        (四)优化自然环境,打造美丽三门峡
        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的三门峡,因“万里黄河第一坝”而兴建。近年来,我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等多项桂冠。尤其是最近由刘南昌书记亲自挂帅赴京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三门峡形象、三门峡名片和三门峡精气神,最终入围“十佳魅力中国城市”,大大提高了三门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冬以来,到三门峡参观的游客人数也大大增加,为近些年来所仅见。大天鹅是我们三门峡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我们三门峡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魂魄,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大天鹅。全市要推出“大天鹅”这个主品牌,围绕这个主品牌,构建各个地方的子品牌,切实把我们的品牌连点成面,以大天鹅为核心挖掘文化历史,点亮生态文明,打造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人文情怀的美丽城市。
        二、全社会参与,做响“五彩三门峡”
        “五彩三门峡”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也有社会意义;不仅具目标导向价值,而且也具品牌意义,必须举全市之力,共同来打造。
        (一)全民参与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必须明白,“五彩三门峡”已经与每一个三门峡人都密不可分。随着三门峡旅游目的地的打造,随着三门峡知名度的提高,来三门峡旅游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的影响,如果“五彩三门峡”搞得好,声誉会越来越好,三门峡的口碑会越来越好,口口相传,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反之,不好的名声就会越来越大,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五彩三门峡”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重新认识五彩三门峡与每个三门峡人的关系,从舆论导向上、工作布局上、制度机制上,营造人人都是三门峡人,人人都代表三门峡,人人热爱三门峡的深厚氛围。使人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在自己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当中,在自己的工作当中,真正体现出“五彩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应有的风貌、美丽、精致和人文素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三门峡的形象,珍惜三门峡荣誉。
        (二)以文化人
        三门峡有着古老的文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要让这些文化资源活起来、用起来,转化为精神能量。一要传承创新。要汲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廉政文化等文化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相契合的精华,运用各种体裁、题材、形式、手段,让每一名出租车司机,每一名服务人员,每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总之,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下,提高文明素养,热爱三门峡,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把三门峡人的精神风貌和提高市民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二要多方协同。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人员不断增多,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进城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问题,这都需要用人单位、社区居委会和社会中介组织,负起相应的管理、培训和教育的责任来。这些年来,城市,也包括乡村,人文环境建设欠帐太多,大量人员资源闲置,有人无事干和有事无人干的现象普遍存在。重塑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提高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需要党政军民学,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三要抓长抓久。要有一整套的体制机制,把以文化人的工作制度化、责任化,社会化、市场化,让政府、企业、社会、个人都做到有责任、有义务、有事做、有成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依法治市,依规做事,有功必奖,有过必罚。优化人文环境要提倡工匠精神,不仅要把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生产中,也要体现到各行各业、各项工作、各个市民的行动中来。四要抓好基础。以文化人的工作要渗透到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形成一个教育体系,长期坚持下去。现在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许多在外上学孩子毕业后不愿意回来,还有许多现有人才离开了三门峡到外地发展。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不充分,缺少发展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这块热土还不够热,人们对这里的感情还不够深,还留不住人心,留不住人才。
        三、全要素优化,做优“五彩三门峡”
        要按照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类生产要素进一步优化。
        (一)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目前我们市还面临着劳动者素质不高、“工匠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尽快提升劳动者素质。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要培养“工匠意识”,因为精致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当前,我市精致文化缺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软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强化劳动者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对形象的维护,精益求精、多出精品。要培养“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必须具有高度的效能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做法,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推动“企业家精神”成为我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巨大动力。
        (二)大力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基础。我市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但是我们的土地价值总体偏低,其中有我们人口稀少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土地开发利用不足,因此,必须做好土地利用这篇文章,大幅提升土地价值。要加快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位。要加快水系建设。要大力开展绿化工作,力争我市四季有绿,三季有花。
        (三)大力培育资本市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资金是转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从全社会范围看资金总量充足,怎样能有效利用这些资金,促进资金流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作。要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工具,用活金融手段,全方位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
        (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利用一线的科技资源为我市转型发展服务。要加快专家村的建设,要建设一些科技创新平台和专家公寓,筑巢引凤,真正为科技人才来三门峡创业、投资、加快技术转化提供平台,确保专家和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服务。要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始终把人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同时,要给创新创业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确保人才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全过程统筹,做久“五彩三门峡”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始终把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转型发展并非一日之功,打造“五彩三门峡”品牌也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一蹴而就的,务必持之以恒、持续打造,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持续打造理念
        无论是从经济的维度、民生的维度还是政策的维度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门峡都处于一个必须转型、正在转型且转型大有可为的新时期。实践证明,坚持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三量并举”,是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打造 “五彩三门峡”,是符合三门峡实际的产业转型升级根本目标,也是三门峡的一块品牌,而且是一块金字招牌,必须按照新时代新要求,一以贯之,持续发力。总结三门峡的沉痛教训,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二)持续打造目标
        一些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每一轮结构调整、经济转型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早在2001年,市委、市政府就把推进“经济转型”作为重要任务。如果从那时算起,三门峡这一轮转型已经持续了“三个五年规划”、共15年时间。而发力三次创业、转型创新发展,则要把“五彩三门峡”作为持续打造的目标,对此我们要有强大的定力,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三)持续打造举措
        要紧紧围绕打造“五彩三门峡”这个目标,梳理发展思路,完善发展布局,创新发展举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转型模式,并持续地做下去,最终以产业升级的新成效,带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突破,进而为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经济支撑。
        (四)持续打造进程
  新常态下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善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在继续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全身心投入,做快“五彩三门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打造“五彩三门峡”的战略有了,思路有了,工作重点也有了,这是一场硬胜,关键是要抓落实。不落实不行,落实慢了也不行,要强化担当作为,深化效能革命,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汇集各方智慧,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务求取得实效。
  (一)强化项目带动作用
  项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转型发展的后劲所在。转型发展离开了项目,一切都是空谈。要围绕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谋划,力争做到抓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形成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大发展。
  (二)强化干部带头作用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要强化担当作为。要大力倡导干事、干练、干净的务实作风,狠抓转型发展具体工作的落实。要领导干部带头,既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既要做决策者,还要做执行者,带头推进工作。要落实责任,在其位,谋其政,谋实事,出实招,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拿出具体措施,一抓到底、务求实效,扎扎实实推进转型发展。
  (三)强化政策激励作用
  转型发展离不开财税、金融、土地、环境等政策的支持。要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对转型发展成效突出的,要在资源、资金、项目上予以倾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
  (四)强化考核督促作用
  一个好的考核奖惩机制,对于激发工作热情、凝聚发展正能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认真落实好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等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我市的有关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工作奖惩机制。
 
    课题组成员:刘全刚 唐喜政 杜明国 李小凤 李武艳
 
三门峡市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导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必将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乃至现代化进程中写下划时代的一笔。为让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三门峡落地生根,三门峡市委党校组成课题调研组围绕该议题,采取与群众座谈、发放调查表、实地察看等方式,先后到卢氏、渑池、灵宝、陕州等地,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研,最终撰写该份报告。
        一、为何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城市发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却一直较为缓慢,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停滞和后退。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成为更加美丽宜居的生产生活新空间。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国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小康征程上受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响最大的群体仍然是农民。尤其是新时代,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更加凸显,广大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更加迫切。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九大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公布了2018年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进行统筹规划。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央之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现实背景:
  (一)从宏观方面来看,乡村振兴战略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
  1、乡村振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发展落后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盛世历史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较长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都是城市和工业,而乡村和农业则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造成的局面就是农村发展的落后,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依然不高。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约占27%,然而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降到9%以下,27%的人口创造9%的产值,这样的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现在我们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2、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总量庞大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乡村仍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短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乡村发展则一直较为滞后,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后,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经济落后、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增收缓慢等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三农”发展的出路,涉及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方面条件,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三农”发展新格局。
  3、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新时期乡村发展新动能。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大了“三农”政策支持力度,2004年起连续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先后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有力推动了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从这些政策的发展动能来看,主要强调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扶持,乡村和农业均处于被动地位。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置于和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更加充分地立足于其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其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长效的可持续发展动能机制。这是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乡村要从过去的被动接收反哺,到今后的主动作为、实现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4、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新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新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我国近六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相较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除了沿用“乡风文明”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层次更高,要跳出单一的农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盈利产业并带动农民增收;以前要求“生活宽裕”,如今面向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更要“生活富裕”;以前要求“村容整洁”,现在要求“生态宜居”;以前要求“管理民主”,现在提“治理有效”,向多方参与“治理”转变,它是对农村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布局的具体实践,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5、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我市建设省级中心城市目标的实现。三门峡地处豫西山区,人多地少,与工业突飞猛进相比,农业发展相对处于劣势,在全省排名也不太靠前。中央提出乡村振兴目标后,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在打造三门峡为省际中心城市这个大背景下来统筹规划。我们要建成省际中心城市,其中势必要要将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势必要加大基础设施建立力度,势必要形成布局合理、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健康有序的现代城乡体系,势必要增大城市人口占比。要实现这些战略,绝对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发展起来来,广大农民富裕起来了,整个乡村振兴起来了,三门峡的省级中心城市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传承辉煌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三门峡实现省际中心城市的关键途径。
  (二)从现实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提到乡村振兴,自然不能回避目前农村面临的困难、问题,比如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土地撂荒,等等。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农村有留守儿童6000万、留守妇女4700万和留守老人5000万;过去25年来,超过三分之二的农村小学已经关闭。有专家认为,城市有“城市病”,乡村也有“乡村病”,“农村衰落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此,人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乡村能不能振兴?
  对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度,网络流行的“回乡记”“下乡记”认为,乡村已经凋敝,没有光明,看不到希望,似乎只有死路一条。另一端,有人则认为,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村长将比市长自豪。有学者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当转变观念,不是去救活乡村,而是反过来,人类的未来要靠乡村去拯救。未来乡村是故园还是家园?当然需要实践来回答。这里,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看。
  从现象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曾经普遍存在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四难”,正在成为历史;城乡差距正在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区域特色在凸显,就是在我们三门峡这么一个较小的地级市,下属各县也是各美其美。各县市在农村发展中各有特色,各有成就。
  从规律上看:发达国家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大体到城市化50%左右的时候,一般都要经历由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与此相应,都进行过乡村保护、乡村更新、乡村营造。现在,人们羡慕英国的乡村,的确英国的乡村,无论环境、产业,还是民居、文化,美不胜收,以至于有人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德国的乡村也非常美,被称为“童话世界”,它的基础设施、垃圾污水治理尤其引人注目。我们国家呢,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7%,城乡关系正在变化,农业农村正在走向现代化。
  从价值上看:为什么城市化没有消灭乡村,乡村反而在城市化进到一定阶段以后复兴发展起来呢?这取决于乡村存在的独特价值。比如,乡村生产,农业直接或间接同动植物、微生物打交道,多样性、鲜活性、微妙性、随机性,其乐无穷。乡村生活,宁静,诗意,浪漫,就是人们说的田园牧歌。乡村生态,以自然为底色,贴近自然,友好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乡村文化,淳朴,互助,和谐,浓浓的乡愁。因此人们说,城与乡承载着同等重要的价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当然,这些价值要在城市化进入相当水平且“城市病”充分暴露之后,才能逐步展现。
  从新趋势看:透过现象,把握发展规律,剖析内在价值,乡村变化趋势日益明朗。我们推测、遐想,未来乡村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断言乡村没未来,缺乏依据;说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言之过早。依稀可见的是,未来的乡村应该是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乐园。那里有:新村民,除了传统意义的农民,还将有由城里来创业的、养老的、度假的;新业态,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济;新模式,如田园综合体、“小组微生”,就是新的建设模式;新生活,体验式的、田园牧歌式的,人们衣食无忧之后就会梦想回归乡野。
  由此,在农村发展中,我们要跳出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思维,从生态文明和文化多样性角度,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的乡村是希望的田野,将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新家园、市民休闲养老的理想桃花源,人们将在那里诗意地栖居。换句话说,乡村是可以振兴、能够振兴的,乡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二、何为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所谓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所谓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所谓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所谓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集中论述,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分量非常重。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新高度,从四个角度来理解和领会。
        从新时代现代化强国战略布局来把握。十九大报告在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集中部署了七个重大战略,强调“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提出来的,且排在第四位。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还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表明,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特别重视,先后作出来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反复教导我们: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习近平关于三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结晶。
        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比起来把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提出二十字总要求,但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如果说,前二十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话;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说明,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升华。
  从重要文字表述的新变化中来把握。报告里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话,有多处新的提法。比如,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五句话就有四句不同,“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而且顺序也作了调整。又比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还比如,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新要求。
  总起来看,乡村振兴,布局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强、美、富”,方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途径是城乡融合发展,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在兴产业、兴环境、兴文化、兴社区上下功夫,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传承辉煌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三、怎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按照中央的安排,三门峡结合地域特色,围绕“生活好、环境好、精神好”,进行了高起点、高质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在我市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7、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二)乡村振兴实施的具体工作
        1、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产业兴旺并不是对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立足于土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实现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城乡之间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互补融通。通过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度改革,确保集体产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填补城乡信息化鸿沟,吸引城市游资下乡,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农业产业空间重构,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拓展农民创业增收空间,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基于此种考虑,我市在发展农村产业方面起步的比较早,取得的成就也比较大。归纳起来,我市的农村特色产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龙头公司带动性。在产业发展方面,出现了很多类似二仙坡果业集团、雏鹰农牧等为代表的龙头公司。这种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方式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进而达到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目的。比如卢氏县九龙实业有限公司因为在羊肚菌种植方面走在了市场前列,先后在卢氏县东明镇、三门峡市陕州区建立了羊肚菌示范基地,带动了当地及周边省市百姓脱贫致富。其中东明镇江渠羊肚菌示范基地共带动3143户农户以菌致富,成为河南地区规模较大的食用菌基地,为卢氏县精准扶贫工程做出贡献。
        第二种,旅游带动开发性。依托当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
        在卢氏,比如豫西大峡谷、双龙湾等重点旅游景区把旅游景区的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村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据统计,豫西大峡谷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3亿元,建成豫西第一瀑、豫西百草园等8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带动景区村及周边村近300户1000余人从事旅游服务业,其中,50余户贫困户180人增收脱贫,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快车道。双龙湾镇西虎岭村依托双龙湾景区,大力发展农家宾馆和旅游服务业,景区内已建成酒店及农家宾馆60余家,仅旅游业一项就使全镇旅游从业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增幅达630%,旅游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拳头产业。
        在陕州,陕州地坑院开业以来,带动周边的北营、曲村、温塘、岔里、吕崖、庙上、南沟、人马寨等10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温泉接待、农家乐、运输、手工剪纸、售卖土特产等,年人均增收1.5万元。陕州区菜园乡,则坚持“全乡处处都是景点”的发展理念,突出景区差异化,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过村的“桃花节游”、崇福禅寺佛教文化体验区、刁家的农家乐休闲游,石门水库的观光垂钓游,通过这些旅游景点开发,带动周边百姓走上致富道路。
        在义马,义马东区街道办事处河口社区通过发展大樱桃,建设农家乐,逐渐培育出“赏清风山、品农家饭、吃大樱桃”的旅游新时尚。
        在渑池,赵沟村、柳庄村、雪白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每到周末都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类似还有湖滨区胜源农场等,都发展的热火朝天,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广大农民土地流转有租金,景区务工有薪金,房子入股有股金,旅游旺了乡村,致富了乡亲。
        第三种,农民合作社。相比较龙头公司,这种方式是部分农民在个别能人带动下自发组织结合起来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比如渑池的药材种植、辣椒种植、胡椒种植,灵宝的苹果种植,卢氏的核桃种植、食用菌等行业都采用了这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卢氏、灵宝、渑池发展起来的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八大特色产业之一,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重要的位置。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发展食用菌千万袋以上的生产基地58个,100万袋以上的生产基地31个。食用菌投入产出比在1:3.8左右,食用菌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0%以上,成为我市农村脱贫攻坚、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卢氏县县内9家企业实现香菇出口超过7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和2016年相比增长27%。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这既需要埋头种地,也需要抬头看市场。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新农人回到农村,扛得起锄头,用得来鼠标,让乡村振兴的田野成长出更多的“网红”,将自家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乡村美景、民俗工艺等推介出去。电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发布《阿里巴巴助力乡村振兴报告》提出阿里巴巴将运用“新零售”促进乡村振兴、“新金融”支撑乡村振兴、“新技术”驱动乡村振兴、“新农人”服务乡村振兴,要建设数字时代的“新乡村基础设施”。我们要积极与阿里巴巴集团对接,解决在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会农村电商的没有生产农产品、有农产品的不懂互联网营销的现象。
        2、人才。多年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单纯是钱的问题,也不单纯是工程建设的问题,十分需要有长期运营的能力,尤其是需要有理想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和团队。因此习近平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只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才能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方面,我市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鼓励各类人才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鼓励他们城乡之际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具体做法:
        一是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在健全人才薪酬激励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人才荣誉激励制度等方面加大力度。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级人才、青年英才由受益财政或投资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项目产业化(研发)扶持资金资助,人才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资金资助,特别重大的科技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金资助。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补助,最高每年10万元的生活补贴,并通过各种方式,妥善安置人才配偶、子女,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努力,仅灵宝一地就引进高端人才26个。
        二是创新发展平台。我市这几年加强与中国农科院、陕西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先后建立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中原香菇良种繁育基地、灵宝苹果试验站、河南省高山蔬菜试验站等10余个农业创新科技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建立选派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农业、园艺、食用菌等技术人员,围绕农业实用技术,积极开展专家服务进基层活动,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加快构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队伍。
        三是通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回流一批以新信息、新技术、新理念武装头脑的青年职业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吸引一大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外出致富能人回村发展,让担任乡村治理和产业振兴重要角色的“新乡贤”不断涌现。同时,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尽管我市在农村人才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农业技术应用、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农村资源开发、农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缺少高质量人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活力不足,新兴业态发展缓慢,优秀的基层组织带头人、经济发展领头雁等乡土人才缺少成长,要推动农民全面发展、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3、文化。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广袤的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守望者,蕴含着中华文化复兴的微观密码。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理念,尤其是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孝悌、谦让、“和合”等观念,在当代中国乡村仍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有利于突破以往“三农”工作就经济谈经济的狭隘格局,有效提升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境界,重新发掘乡土中国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农民-国民”的品格重塑和乡村文化提升。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合现代社会的合情、合理、合法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因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引导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向经济与社会效益转化。同时,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有利于乡村立足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属性、乡村风格的发展路径,平等汲取城市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要素,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需求。城乡融合发展促使城乡文化深度交融,城市“大传统”与乡村“小传统”和谐交响,发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澄清社会风气的作用,更好地保持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我市积极倡导时代文明新风,重塑农民精神家园。针对当前我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短板,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新风尚,充分激发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蓬勃活力。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市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三室一厅一房”省定标准,所有行政村文化大院达到“五有”标准,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基层群众开展民俗展演、文娱健身、教育培训活动有了更为方便的场地。渑池县段村乡朝村村民老孟高兴的说:“我们村建成了戏楼台,安上了太阳能路灯,装上了健身器材,晚上群众也能锻炼了。”二是进行各种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比如灵宝市黄帝祭祖大典、老子诞辰纪念、乡村文化庙会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700余场,“文明灵宝·欢乐金城”广场文艺汇演31场,“脱贫感党恩,文艺进乡村”巡演活动100余场,同唱乡情乡韵,共赏美丽乡村,成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盛会。三是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开展“好婆婆”、 “好媳妇”、“十大孝子、十大贤妻”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老敬亲的浓厚氛围。通过这些内容,广大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4、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当今愈演愈烈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凸显乡村生态价值的重要意义。以往“三农”政策偏重以城市文明统领乡村文明,导致单向度的“城镇化”思维,对农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重视不够。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强调建立双向对流、互补均衡的城乡关系,贯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能够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加强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城乡融合有利于建立城乡融资机制,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走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乡村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做好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持续提升农村生态质量,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让既有“金山银山”内涵又有“绿水青山”颜值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在生态建设方面,针对我市部分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普遍不配套、不规范,大部分农户厕所不卫生,村容村貌不整洁,我市积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主要采取了四个措施: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刘南昌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途径;是深入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原则,实现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五个振兴”目标的关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打造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重中之重,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时代机遇,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水净的美丽家园。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比如灵宝,积极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债券资金5277万元。灵宝市财政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列支10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经费,乡镇按照人均20元的标准列入乡级预算,村组集体收入和农户共同承担10元,保障人均经费达到50元以上。这样以来,就从财力上保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投入。
        三是组建专业管护队伍。灵宝西阎乡、豫灵镇、阳平镇,陕州区大营镇,渑池县城关镇等成立城管中队,专职负责区域内农村人居环境监管工作。其中灵宝市采取按照不低于农村人口3‰的标准,在全市366个行政村组建了2165人的环卫保洁队伍。同时完善保洁设施设备,各地从财政上支持采购各种环卫设备,使农村环卫设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根本转变。
        四是试点农村旱厕改造。比如灵宝市、湖滨区等部分农村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
        5、组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表明,在农村,群众最在意的不是一分一毫的利益,而是党员干部是否真心为民、真正做事。同时也说明,在农村,最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就是基层党组织,一个地方要真正发展起来,得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针对我市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基层党组织管理软弱、基层党组织脱离群众基础等问题,我市以农村“三年强基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多地方不断探索经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第一,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培训。在选优配强村 “两委”干部的基础上,实现对新一届“两委”干部培训全覆盖。
        第二,推进农村“三年强基工程”。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方面,细化完善12项配套措施,保证基层党建工作不留“死角”。针对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村村合并、村转社区等情况,积极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等设置形式,推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家庭农场等建立党组织的试点工作,使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组织作用有效覆盖各个领域,努力做到凡有群众的地方,都有党组织的服务。比如三门峡市湖滨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把从事同一产业、分散在各生产单位的党员组织起来,探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目前,全区共建立产业党支部21个,有党员341名,带动4000余户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三, 深化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将积分管理与“周行一善”、人居环境改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相结合,增强操作性、提高实效性,全市农村党员参与率达80%以上。初创于三门峡的农村党员积分制度现已在全国推广。
        第四,整顿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党组织。推广“六步工作法”,坚持经常性发现、定期排查、建立台账、整顿提高、转化销号的办法,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灵宝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完善了后进村整顿的排查、转化、考评和“回头看”等机制,实现了后进村党组织“后进变先进、难点变亮点”的转变。
        第五,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建设“六无”村创建活动,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净化政治环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和谐有序的农村社会环境促进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第六,探索互联网党建。个别地方依托上级部门“党建手机专网+手机客户端”党员教育平台,走出了一条互联网条件下寓教育于服务的基层党建新路子,实现了党建工作由粗放到精细、封闭到开放,联系服务群众由被动到主动、单向到双向的转变。“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建设风起云涌。党建网站、微博、微信、QQ群、移动手机客户端等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现代技术手段被充分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中来,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大幅提升,大批“党员网民”变成了“网络党员”。
 
题组成员:王满富 许江涛 陈琳 许江伟 周格林
 
关于推动三门峡市区域文化
繁荣兴盛的调查研究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指示精神,结合三门峡市文化发展实际,我们一行五人于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抽出时间分别到市直有关单位和辖区各县(市)、区就我市区域文化繁荣兴盛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门峡市文化发展总体情况良好,出现一定的繁荣兴盛的态势
        1、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工作,市七次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把文化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七次党代会提出,塑造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人文情怀的诗意城市。打造人文品牌,建设精神家园。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编撰《文化三门峡》系列丛书,构建“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加快把三门峡发展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市政府提出文化发展战略任务:(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重要创新区;(3)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4)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发展;(5)培育三门峡特色文化品牌;(6)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7)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8)加快构建现代传媒体系;(9)实施文化精品带动战略。
        2、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宣传部门制定三门峡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纪检监察部门借助三门峡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文化部门加大三门峡文化推介力度,教育部门让三门峡区域文化进课堂。尤其是《三门峡日报》社开设文化专刊,推出“文化名人与三门峡的故事”系列报道,在全市乃至全省引起较大反响,获得省委宣传部的好评,获得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的称赞。据《三门峡日报》2018年11月13日报道,近日,省委宣传部《河南新闻阅评》以《三门峡日报持续推出“文化名人”报道,唱响文化自信》为题,对《三门峡日报》推出的“文化名人与三门峡的故事”系列报道给予高度评价。市委书记刘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牛兰英分别就此作出批示。在批示中,刘南昌指出,“文化名人与三门峡的故事”系列报道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高度好评,“说明我们的同志用心用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自信”。他希望《三门峡日报》“深入发掘,在宣传推介三门峡、打造文化高地上出更多的精品力作”。牛兰英要求报社“发扬成绩,持续用心用情,精准发力,务实创新,为宣传三门峡再创新精品”。
        3、三门峡陆续提出一批文化精品。如戏剧《曹端还乡》《甘棠遗爱》《虢都遗恨》《试夫》等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4、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太极拳、踢毽子、健美操、广场舞、戏剧演唱等有声有色、方兴未艾。
        5、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大院、文博城应有尽有。
        6、积极参加重大文化竞演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据《三门峡日报》报道,我市参加魅力城市竞演活动,喜捧“十佳魅力城市”奖杯。节目主办方对三门峡的颁奖词是:“她以黄河深沉的胸怀,托举中流砥柱;她以绿水青山的呼唤,拥抱美丽天鹅。仰望大坝,俯首地坑,厚味三门人生,这——就是三门峡!”这是对三门峡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高度概括与精彩阐释。“好风凭借力”,通过参加竞演活动,三门峡迅速实现了从“养在深闺”到“名扬天下”的蜕变。
        7、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增强文化影响力、感染力,提升三门峡文化品牌效应。以“坚定文化自信,筑就文艺高峰”为主题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第二届三门峡白天鹅.野生动物国际摄影大展,以“亲近母亲河”为主题举办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以“特色商品”为主题,举办国际特色商品展销会等等。
        8、以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取得初步成效。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度假村、仰韶文化产业园等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也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我市区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领导、个别部门对文化发展重视不够。有些领导、有些部门口头上也说重视文化发展,在具体行动上对文化发展并不重视,甚至不热心、不支持。具体表现在对文化重点项目漠不关心,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得过且过。《文化三门峡》系列丛书2016年编撰完成,已经写入三门峡市第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不知何故时至今日仍未出版。
        2、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弱化,认识不到区域文化优势,认识不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发展经济感兴趣,对文化建设不感兴趣。认为发展经济立竿见影,是实实在在的政绩;发展文化效果缓慢,政绩不显。 
        3、区域文化建设缺乏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大突破。三门峡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深入发掘、整理,缺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区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工作目前进展缓慢。
        5、对濒危文化遗产缺乏抢救性保护。灵宝豫灵贠家大院等濒危文化遗产任其自生自灭,毫不可惜。
        6、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本应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但是我市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三、多措并举,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一)进一步坚定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入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三门峡人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三门峡有上河曙猿——人类起源地,有仰韶文化——华夏文明发源地。有西坡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六大遗址首选;有召公——华夏廉政始祖,有王濬——统一国家的良将,有杨良瑶——中国下西洋第一人,有曹端官箴——华夏第一官箴,有最古老的官方书面语言——三门峡方言,有最久远的地名文化——三门峡地名文化等等。
        (二)进一步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
        1、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把握方向,凝心聚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确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同自身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自身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自身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门峡人的价值观在历史上深受史家和皇帝的称赞。《隋书.地理志》:“上洛、弘农,本与三辅同俗。”“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 唐玄宗《途次陕州》:“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树古棠阴在,耕余让畔空。”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4、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
        5、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6、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着力推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三门峡推出《曹端还乡》《虢都遗恨》《甘棠遗爱》《试夫》,反响强烈。河南推出《全家福》《焦裕禄》,轰动全国。
        7、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加快出版《文化三门峡》系列丛书,深入挖掘仰韶文化、西坡遗址、庙底沟文化、焦国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等文化内涵。
        8、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形于中”而“发于外”的重大战略任务。既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也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着眼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今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和担当。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足功课:(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大力弘扬中国精神;(3)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4)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让我们携手并进,多措并举,共同推动我市区域文化繁荣兴盛。
    
    课题组成员:王福东 黄春红 刘韶华 姚宏章 金乾月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