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视域下的基层扶贫现状研究

作者:中共三门峡市陕州区委编辑时间:2019-07-08 17:35浏览次数: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视域下的基层扶贫现状研究
——以三门峡市陕州区为例
中共三门峡市陕州区委党校   孟维改
 
  [摘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内容。践行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应强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三门峡市陕州区委区政府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强化攻坚责任,狠抓党建引领,做强产业扶贫,创新金融扶贫“1+1”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脱贫攻坚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习近平;精准扶贫;三门峡市陕州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深入农村贫困地区调研,就精准扶贫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容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精准扶贫思想,成为三门峡市陕州区制定扶贫政策的基本依据和脱贫攻坚实践的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实践与理论渊源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发展到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发生新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识中国贫困现象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理论源于实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与他本人在地方工作中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与扶贫实践密不可分。早在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习近平就开始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改善村民的生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带领村民修路、打坝、造良田,并为村里修建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1988年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深入农村地区搞调查研究,对“摆脱贫困”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将以解决贫困人口吃饭穿衣住房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全全身心投入其中。习近平说:“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l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17.]这一期间以及后来形成的习近平所有关于消除贫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思路都体现在了《摆脱贫困》这本书中。这些思想可以被总结为“弱鸟先飞”的扶贫先扶志理念、“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行动至上”的工作风格以及加强基层一线核心力量的党建理念。在宁德提出的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思想和理念,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起点。
  (二)应对贫困的策略选择
  在中央工作期间,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几乎走遍了祖国最贫困的地区。河北阜平、甘肃定西、湖南湘西、云南昭通、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宁夏固原、青海海东……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习近平在 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 ,2015—10—17.]每到贫困地区,习近平都要到老乡家中看望,问寒问暖,关心备至,看真贫、扶真贫。他组织召开一系列座谈会,提出一系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略。习近平在多次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场合反复强调精准扶贫问题,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做出一系列新决策,为形成新时期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三)摆脱贫困的战略要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精准扶贫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共享理念的本质要求,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思想和全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首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共同富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认识。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就曾指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的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极大地释放了改革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收入差距也随之逐渐扩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先富能否带动后富、先富如何带动后富”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党又提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发展新理念,它是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之后的新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是实现这一新发展理念的主要障碍,由此,精准扶贫、摆脱贫困就成为实现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提出,要把13亿多人一个不能少、全部带人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的这一庄严承诺,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只有集中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才能让贫困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才能实现。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在他多地主政期间,不断探索和思考扶贫开发内容而逐渐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并多次深入农村贫困地区实地调研,就扶贫开发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观点,比较全面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扶贫攻坚明确了方向和任务。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精准扶贫指导方针,是在总结我国扶贫工作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所做出的针对性对策措施。精准扶贫的核心就是扶贫工作的精准化理念,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精准,这“六个精准”构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扶持对象精准。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要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进行建档立卡工作。只有这样,方能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使得精准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二是项目安排精准。强调的是要因人因户施策,提高扶贫的实效。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贫困户、贫困村脱贫需要什么样的项目就安排什么,什么项目脱贫效果好就重点安排什么项目。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三是资金使用精准。要求既要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又要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等问题,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规划好的扶贫项目要有资金保障、要及时足量,不能搞半拉子工程和胡子工程。加强资金使用管理,避免“跑冒滴漏”。四是措施到户精准。就是要解决以往的扶贫项目到不了户或到户效率低的问题,要坚持因户施策,因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扶贫措施要符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因村派人精准。主要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人”的问题。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方式,既可以在短期内大幅提高贫困村的社会治理水平,又可以帮助村“两委”班子建立有效的扶贫到户机制,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效能。对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要实现全覆盖,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要具备完成扶贫脱贫任务的能力素质,不能胜任工作任务的及时调整更换,以增强村级实施精准扶贫的能力。六是脱贫成效精准。这是整个精准扶贫工作最后一道关卡,重点就在于脱贫成效考核。要使脱贫成果真实可靠,符合实际。要达到脱贫成效精准,前面的五个精准是保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强化对脱贫效果的科学考核与评估,防止脱贫成果造假和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六个精准”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扶真贫、真扶贫”,以精准化的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将“精准”二字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二)“五个一批”是精准扶贫的基本方法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主要就体现在能针对贫困人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施策”,而不是采取“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措施。因人、因地制宜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因为在现实情况当中,不同的家庭与社会个体贫困的原因存在不同,因而就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而言,只有充分考虑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才能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收到最大的实效。如果无论怎样的贫困问题都采取一刀切的解决办法,必然造成在某些问题上有成效的措施针对另外一些问题收效甚微。这样并不利于基层贫困问题的解决,而只有分批分类,结合贫困形成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扶贫措施进行解决,才能收取最大的效果。在完成贫困人口识别并准确定位致贫原因以后,就要采取精准帮扶措施,具体体现为因户因人施策。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为打通农村脱贫“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随后,“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习近平指出,要解决好对贫困人口“怎么扶”的问题,应该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要鼓励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实现就地脱贫。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地区,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对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贫困地区,要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通过生态功能恢复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和脱贫致富。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把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文化水平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的人,由社会保障政策兜底,通过五保、医保、低保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解决贫困问题。
  三、三门峡市陕州区扶贫开发现状
  三门峡市陕州区有83.7%的国土面积属丘陵山区,201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重点县,有84个贫困村,其中省级贫困村54个、深度贫困村30个。2017年底动态调整后,全区共有建档立卡户(贫困户、脱贫户)15944户49572人,未脱贫人口7545户21333人。贫困发生率7.28%,在全省所有县中排名第三,非贫困县中排名第一,是河南省非贫困县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县(区)。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陕州区稳扎稳打,创新脱贫攻坚模式,顺利完成各项帮扶任务。
  (一)强化攻坚责任
  面对急难险重的脱贫攻坚形势,陕州区迎难而上,分化细化重点任务,层层严格责任落实,形成了主管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由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负总责,人大常委会主任抓扶贫产业发展,政协主席抓城乡人居环境,纪委书记抓工作纪律,常务副区长总协调抓督查落实、资金保障,组织部长抓党建促脱贫和队伍建设、责任落实、行业扶贫,宣传部长抓政策宣传、思想疏导,政法委书记抓信访稳定和矛盾纠纷化解,统战部长抓社会扶贫,区委办主任抓创新和改革保障。
  陕州区为了保证脱贫攻坚保质保量完成不出纰漏,从5月18日开始,利用100天时间,在全区集中开展纪律作风整顿“百日行动”和“转作风、强聚力”脱贫攻坚“百日会战”活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建立督查巡查机制,抽调5名副科级干部和10名业务精英,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专门对全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督查督导,督查结果直接向区委、区政府和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报告。
  (二)狠抓党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要下决心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核心就是,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2017年以来,全区共投资2800万元升级改造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66个,其中贫困村62个1090万元;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基金,以贫困村为重点,扶持15%左右的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对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贫困村支部书记及村委主任、各级扶贫干部共计5期1300余人进行培训,增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区84个贫困村中,组建700余人的党员代表组成脱贫攻坚责任组,由乡镇副科级以上或副科级后备干部任组长,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党员骨干、经济能人等为成员,严格落实“全包全打全包干”制度,强化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科学统筹精准识别、档卡核准、动态调整、产业发展、精准帮扶等工作。
  (三)做强产业扶贫
  陕州区依托自身特色,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目前已经形成区有主导产业、乡有主导产品、村有专业合作社、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1、依托资源促发展。陕州区宫前乡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连翘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有野生连翘5万余亩,主要分布在池芦、明山、韩川、岳家沟、宫前、卸花池、苇元沟等村,年产量在800吨左右,产值800余万元。依托丰富的连翘资源优势,在池芦村成立了宫前乡响坪山连翘专业合作社,建设原生态连翘保护基地,采取“支部+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新型产业模式,坚持“统一管理、统一修枝管护、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护价收购”。5万亩原生态连翘基地通过合作社统一管理,贫困户参与连翘种植、采收,可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原生态连翘基地的建立,按每1000亩配置一位管护员,解决50个就业岗位,同时收购、销售、管理等环节解决40余人就业问题,全部安排贫困户进入,实现90余户贫困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2、土地流转助收益。陕州区菜园乡依托九龙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科技产业扶贫基地,创新“龙头企业+扶贫基地+精准扶贫”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基地先后在西凡和北阳2个省级贫困村流转土地65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50户121.58亩,并与贫困户签订租地协议,每亩地年租金600元,每户贫困户年均获得收益1400元左右。
  3、优先就业助增收。基地坚持优先使用贫困家庭劳动力,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目前,已与4个贫困村的 5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了用工协议,其中18人长期务工,日工资80—100元,直观务工收益每人每年可达15000元-18000元。技术培训“助发展”。基地邀请专家对发展羊肚菌种植的贫困户,每月进行技术指导培训1次,每个种植周期提供5次技术培训。并以成本价为有发展羊肚菌种植意愿的贫困户提供菌种,为贫困户每年节省投资500元。
  4、主导产业促增收。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栽植苹果树10000亩、核桃树3000亩,发展生态涵养林12000亩。当前国内最先进的无毒矮化苹果苗木组培繁育中心。作为当地主导产业,弘扬社会责任,带动贫困村寺古洼村每年集体经济增收3.1万元;贫困户务工就业21户,每户月平均工资1800元左右,实现增收39.6万元,人均增收6000余元。
  5、光伏发电保兜底。无偿为寺古洼村提供光伏发电安装基地和并网电力设备,为村集体每年创收10万元,实现12户17人兜底户光伏收益分红。利用国家苹果产业体系三门峡培训中心这一有利条件,针对贫困户进行苹果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一对一培训,带动周边109户贫困群众种植果树410亩,实现增收205万元。
  (四)创新金融扶贫“1+1”模式
  陕州区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先试先行,按照“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思路,创新“政、银、保”三位一体金融扶贫新路径和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1+1”模式,探索推行金融扶贫“五个一”做法,破解金融扶贫过程中遇到的放贷难、手续繁、风险大、受众少、往哪投等问题。
  创业担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均采用一个非贫困户带动一个贫困户的模式,并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明确带贫成效。对贫困户收益可采取下列任一方式:一是带动贫困户就业,确保年收入不低于7000元;二是给予所带贫困户不低于贷款额度4%的年收益。非贫困户带贫贷款贴息实行一年一结算,贷款利息由贷款人向银行支付。贷款年度结束后,由区、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部门按照带贫协议考核带贫效果,对达到带贫效果的按规定给予贴息。通过“1+1”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习近平明确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25.]责重山岳,时不我待。只有迎难而上、一鼓作气,举全区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从而为实现全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