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唱响现代化建设最强音

作者:李宁霞编辑时间:2019-12-24 16:05浏览次数:

 
70年唱响现代化建设最强音
中共卢氏县委党校  李宁霞

 
       内容提要: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既定目标。围绕着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在历史的进步中不断升华。最终形成“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一个“全面现代化”的新表述。全面开启新征程和“新两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唱响了现代化建设的最强音。
       关键词:现代化  不懈追求  认识升华 “五位一体”“新两步走”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提出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而吹响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
       一、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70年来不懈追求
       现代化作为一股世界潮流,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确立的奋斗目标。早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探索和寻求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在洋枪洋炮的震撼下,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治夷"和 " 学习西方,拯救中华 " 的口号。"戊戌变法"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其实质都是寻找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更把探索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从1921到1949年这28年里,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走上了一条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并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早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就提出 "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 的现代化任务。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尤其是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全方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
        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实现现代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既定目标。很长时间里,“现代化”也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但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叫现代化,并不是很明确。70年来,围绕着如何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改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和阐释也延续了70年。梳理各个时期现代化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是在历史的进步中不断升华的。
       1、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形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过要为中国的工业化而斗争的战略目标。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也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思想:“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富。”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放初期毛泽东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确定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代名词。“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是曾经令中国人向往的现代化生活图景。因为那时国家太落后了,6亿人口5亿人在弄饭吃。当时毛主席说:“什么时候我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前面全都是烟筒,我就高兴了”。烟筒说的是工厂。那时曾提出要把北京从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还对现代化进程作了初步的设想,那就是用大约10到15年的时间,进行工业化建设,完成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之后,在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同时,新中国领导人开始把工业化奋斗目标的提法逐步改变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由此,毛泽东首次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
       1960年2月中旬,周恩来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称,“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於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年9月6日到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同年11月17日到12月3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向全国人民发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号召。
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4日,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向全国人民正式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曾经是那个时候中国的最强音。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已身染沉疴、身形憔悴,但仍然目光如炬、意志坚韧的周恩来总理,在历史上时间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宣告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四化,使我国走在世界前列。讲话引发了全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催人泪崩的掌声,使在“文革”这个非常年代中已经压在人们心头太重太久的共同愿望,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2、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继续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指出必须紧紧扭住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放。“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此后,他一再强调搞好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那个时候,中国亟需解决的是物质匮乏等问题,因此,四个现代化更侧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层面。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三步走”战略步骤的提出和逐步实施,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四个现代化”这一提法的局限性,即对现代化的理解仍然比较狭窄,只涉及到经济、文化的层面而未涉及到政治、社会层面,只涉及到物质文明层面而未涉及到思想和体制层面,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没有考虑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齐头并进和协调发展。因此,从十三大以后,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
放弃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并不是突发奇想,也是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早在1979年叶剑英就在建国30周年国庆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讲实现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的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他认为,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后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在继续强调四化建设仍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的同时,提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从而首次把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之中。1982年十二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开始把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特征。
       十三大正是在此基础上使用了“富强、民主、文明”这样的概念,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从而正式取代了过去一直使用过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法。
        1991年,江泽民在全面总结建党70年来中国现代化追求与探索的历程时,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样三个概念,对“富强、民主、文明”的基本目标作了进一步阐释。此后,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三者并列,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五大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问题,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而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直接挂起钩来。可以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与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奋斗目标,是两个相互对应的范畴,它们之间互为补充,互相说明。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样三个方面,它把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追求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分解为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政治建设方面的目标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
3、从“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新世纪,我国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维。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过去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一词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这就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由此拓展为“五位一体”。
       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家的目标。所谓全面就是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定语,这五个词汇就是五个规定,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富强是指经济强盛;民主是指政治进步;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谐是指国家、社会、人民团结一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是指生态建设,绿水青山,环境优美宜居。这里,一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 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更趋完美。 二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正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前来的历史进程相契合,说明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更清晰、更全面,也更能激发人们去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一字之差,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决心。
       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改革之初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到如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日益完善,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新表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内涵的探索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要在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整体文明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新两步走战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令人憧憬的奋斗目标,也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新的战略安排:分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79年12月,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邓小平讲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中共十二大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设计,首次把“翻两番”、“实现小康”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战略目标提出来:“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自1984年以后,邓小平开始把目光投放到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和目标设计上,提出在实现“小康”以后,还要花30到50年时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1987年,邓小平规划出了一个清晰的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蓝图。十三大确认了他的这一战略设想,指出通过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本世纪初,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作出新的安排。十九大提出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个目标后,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对未来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十九大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规划,即用两个1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