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门峡市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课题主持人:薛彦宁编辑时间:2019-12-24 17:39浏览次数:

推进三门峡市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课题主持人:薛彦宁
          课题组成员:吴红乔、陈琳、孙淑芳、杨伟康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矫正当前我国地域空间层面的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重要领地。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单元,关系着城镇化发展大局、区域统筹发展大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业。
于政治层面而言,“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治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等多项事业。于经济层面而言,县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张五常等人就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归因于县级政府竞争、官员晋升政治锦标赛体制。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进一步释放活力、调整结构、促成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于社会层面而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能够有效增加地方财政、扩大城镇就业,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长期以来,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有关理论缺乏深入认识,进而在指导思想上把县域经济等同于区域经济或等同于农村经济,孤立处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兴起,一大批县级行政区逐渐转变成为城市行政区或隶属于城市行政区,依然保留县建制的县域经济正走向城市经济的对立面,进而在市县对比中,其传统经济成分愈加突出。部分粮食主产县,面临国家安全考量,陷入“产粮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的怪圈,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部分要素禀赋优异的县区则立足自身矿产资源发展壮大,却有资源枯竭、转型艰难的问题。另有部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节点县抢占了开发先机,习惯于“大招商”、“招大商”、铺摊子、上项目,一味求强求大,忽视了产业积累与培养内生动力。三门峡本身处于郑州、西安、洛阳等城市虹吸效应夹击之下,兼有黄河金三角城市群发展机遇挑战、同质化竞争倾向,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融资、土地、人口流失等资源问题。
      总结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特色主导产业。各县市区经济产业门类“小而全”的问题非常严重,发展布局千篇一律,精力没有集中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难以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二是土地资源浪费,破坏环境。拉项目、建厂房、搞开发区,大家一哄而上,低水平币复建设现象严重;低端制造业进入县域,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破坏了县域的蓝天、碧水,损害了农民利益。三是要素不足。国有银行不重视县与乡镇的融资需求,导致县域金融发展比较滞后,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也非常有限。四是县级财政困难。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对称,财力在向省市集中,造成了财政县级留成部分过低,而事权在向县乡转移,岀现了县级“身子大、衣服小”的问题。县乡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可用财力的绝大部分用于维持政府机构运转和发放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难以承担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支岀需求。五是农民增收难。农产品附加值低,价格不够稳定,加之农业生产的成本费用增加,农民收入增长难以保障。此外,目前我国仍有2亿多农村富裕劳动力,他们长期滞留在农村,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增收渠道仍很单一。
三门峡市发展县域经济更面临着中心城区首位度低,吸引力不足;下属各县市区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区域发展不均衡;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困难;科技力量薄弱,科教人才稀缺;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同类城市同质化竞争问题等问题。
面对挑战,三门峡市应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立足《百年崤函——三门峡2057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县城龙头带动作用,推进棚户区改造、智慧三门峡建设、县域交通组团、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脱贫攻坚、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宅基地规范整治、特色农业等统筹发展。
湖滨区发展文化、商贸产业;陕州区融入、支撑中心城区建设,推动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灵宝市深化黄金产业链、铜精深加工和装备制造业;渑池县深挖铝产业链、振兴白酒产业;卢氏县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挖掘山水生态价值;义马市拉长煤产业。打造高品质特色小镇,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古人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县是一个古老的行政区划,自公元前688年春 秋初期开始,至今已经有2700多年历史,虽然历经朝代兴替,期间从未被取消过。自秦朝以来,封建社会县的主要职能是为国家征收赋税、招收兵役和镇压暴动等。唐朝规定,县官的主要职责是“导扬风气,抚黎民,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养鳏寡,恤孤穷,务知百姓之疾苦”。类似这样的规定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认清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创新的思维来指导县域经济向前发展,创新县域经济新发展的对策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立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同时必须立足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解决深层次的体制障碍问题。对县域经济进行深入系统化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改革方案等提供理论指导,意义重大。

(二)实践意义

 1.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的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而全国县域的国土面积则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统计)县域的广大地域和人口,决定了其成为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可能性。现阶段的城乡差距,使得农村的消费水平比较偏低,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大开发了县域的消费潜力,而市场所蕴涵的巨大的消费潜能,又为当前乃至今后比较长的时期内经济不断持续增长的拉动力。因此,依据这种形式看,提高县域经济,可以增大老百姓的的收入和购买力,可以有效扩展县域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就能及时、正确地推动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2.维护社会稳定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矫正当前我国地域空间层面的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重要领地。
       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单元,关系着城镇化发展大局、区域统筹发展大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业。
       于政治层面而言,“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治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等多项事业。
于经济层面而言,县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张五常等人就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归因于县级政府竞争、官员晋升政治锦标赛体制。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进一步释放活力、调整结构、促成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
于社会层面而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能够有效增加地方财政、扩大城镇就业,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三)理论基础

杜能(Von Thunen)在他的著作《农业和国名经济中的孤立国》通过对一个城市和周边相同生产条件的农业地区组成的区域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了区位理论,标志着区位理论的正式产生,而韦伯(Alfred Weber)的《工业区位论》的发表,建立了关于工业区位的系统理论,意味着经典区位理论的建立。普瑞德(A.Pred)等人从行为科学角度出发,提出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区域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均衡增长和不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纳克斯(R.Nurkse),从贫困循环理论出发,指出贫困地区不断贫困的恶性循环主因在于投资需求的不足。所以他认为进行全方位的投资和均衡的生产,会使投资需求扩大,促使经济均衡增长。
       非均衡增长理论以赫希曼(A.O.Hirschman)为代表,认为在资源稀缺和资本不充裕的情况下,一个地区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发展优势产业,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厉以宁曾对均衡和不均衡理论做一比较,认为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不均衡理论在认清经济不平衡的情况下,应鼓励一些优势产业率先发展,以经济发达区域带动不发达区域,注重发展的效益。
       凌耀初(2003)认为,县域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三大部分: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梯度发展和增长极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刘俊杰(2005)认为,县域经济理论应该包含空间结构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的相关理论、以及二元结构转 换和城乡一体化等理论。张雅静(2004)等人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有、发展阶段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同时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了论述。张秀生(2009)等人认为县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基本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王军、张蕴萍(2011)认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相关理论有两大部分,即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张金山(1997)从经济发展程度和区位条件的方面,对县域经济模式归纳为 4 种:城市郊区县发展模式、山区县发展模式、发达县发展模式、贫困县经济发展模式。赖东宁(2000)从产业结构上,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农业主导型、发展企业型、高科技企业带动型、大企业带动型以及经济联合型。王青云(2003)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典型性角度,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出来了七种。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济源模式、晋城模式、义乌模式和农安模式。唐瑾(2003)通过对湖南地区的县域发展研究,总结出了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园区经济发展模式、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等六大类。张秀生、陈志福(2009)通过对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提出工业驱动型、农业驱动型、服务业驱动型、资源禀赋驱动型四种发展模式。当然,由于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行为不一样,各个区域的发展模式,也不同,通过对其总结,使我们研究县域经济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影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因素

       1.投资因素

       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按照来源的不同,可将资金分为内部资金和外来资金。其中,内部资金主要指政府投资和企业扩大再生产。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投入以及财政贴息获取的融资,其投向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建设道路,完善客运货运体系,铺设宽带网络,提高供电、供水和供气的覆盖面,加强保障性住宅建设等。此类投资可以为县域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二是围绕国家和本省产业政策,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支持主导产业和行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企业依靠自有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发展实力,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但仅靠内部资金,要受到 现有资金实力的影响,投资规模会比较小,因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有限。外来资金是指本县域外的资金,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县投资, 属于增量资金。外来投资不仅能扩大县域经济总量,而目.可以带来先进的科技和经 营管理人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