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 渑池仰韶文化的开发问题研究

作者:课题主持人:赵静静编辑时间:2019-12-24 17:53浏览次数:

全域旅游背景下
渑池仰韶文化的开发问题研究
 
 
课题主持人:赵静静
课题组成员:
代振娜 郭军华 侯晓丽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渑池开发仰韶文化的价值意义
       (一)仰韶文化开发为渑池旅游注入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反过来,没有文化的旅游也缺少了些许魅力。发展全域旅游,“旅游+文化”是一个核心概念。作为承载各区域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仰韶文化为渑池旅游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1.中国史前文化的有力证据。仰韶文化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到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而且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文化,而且证明了华夏文明渊远流长,使“中国文化西来说”、“巴比伦来源说”等论调不攻自破。
       2.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端。随着仰韶文化发掘研究的深入,我国的田野考古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从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扩展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逐步建立了中国考古学体系,使其成为众多学科中的一支重要学科。
       (二)仰韶文化开发为渑池全域旅游提升市场竞争力
      总体而言,渑池的自然风光不能称得上“独步天下”,在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中,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比较小。然而,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作为文化类旅游产品资源独特性首屈一指,成为渑池县发展旅游产业的特色文化名片。
2018年,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引领,以“魅力渑池——2018全域旅游年”主题活动为主线,渑池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432万人次,其中慕名参观仰韶文化的游客约为87.3万人次,占接待总量的20.21%。截止到2019年10月,仰韶文化博物馆和仰韶村遗址的游客接待量已达到50.6万人次,仰韶文化对渑池旅游市场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
(三)仰韶文化开发为渑池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推力
主要表现在:有效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供产业支撑,聚集人气商机,带动现代生态农业和农副产业加工、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渑池仰韶文化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现有条件
       1.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向往的“文化圣地”--仰韶村遗址。
       仰韶村遗址是仰韶文化的独特标志。1921年,因在仰韶村首次发现了距今约5000--7000年的文化遗存,依据考古惯例,“仰韶文化”由此确认并得以命名。
       2.全国仰韶文化研究的中心--仰韶文化博物馆。
       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
       3. 新时代发扬仰韶文化的传承地。
       (二)存在问题
       1.自身建设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交通不便成为最大制约因素。仰韶村遗址和仰韶文化博物馆距离县城内没有专门的观光车。在网络地图触及不到的乡村,缺乏显眼明确的指示牌,为游客寻找到目的地增加了困难。
       二是游客接待设施景区内外两重天。当前开发的各项工作,更多地着眼在景点本身的能力提升,而忽视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除景点外的整个仰韶村,配套服务都亟待提升。
       2.传播途径高端化,人群层次受限。
       与自然景观不同,历史文化景观对游客的历史文化素养要求较高,而传播途径的高端化,使仰韶文化的旅游市场覆盖面也受到一定限制。
       近些年来渑池仰韶文化的传播途径,以文化节、文化论坛或者学术研讨居多。多为政府行为或由政府主导的行为,规模普遍不大、持续时间不长、受众层次多局限为政商界、学术界及文化艺术爱好者。而对于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旅游市场主体,则缺乏接地气的宣传手段。
       3.产业链条延伸短,利润水平不高。仍以参观为主,“购”、“娱”、“吃”、“住”环节的产业开发极端薄弱,文创产品开发也几近为无,降低了利润水平。
……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