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二)

作者:公用信息添加编辑时间:2022-10-14 16:15浏览次数:

中国古建筑共有十六种类型、五种结构形式,唯一的共性特点是木结构。它们无论造型、结构和材料都是中国本土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的首都科学讲堂之“极简科学课”,邀请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侯兆年,讲述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建筑,解读其分类、外形特征、结构原理以及斗拱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带领大家触摸和感受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

中国古建筑外形特征和结构原理

中国古建筑虽然有十六种类型,但是它的结构形式只有五种。第一种是砖结构的长城、城郭;第二种是石结构的阙;第三种是木结构或砖结构的塔;第四种是以木结构和石结构为主的水利工程、桥梁;第五种是以木柱承重抬梁架承托屋顶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尽管中国古代建筑、构筑物的结构形式、分类多样,但却拥有一个共有性质——所有的中国古建筑艺术风格全部都是木结构风格。换句话说,中国古代建筑所有的结构形式都是以木结构为主。

山西应县木塔(侯兆年供图)

“阙”是汉代保留下来最完整的构筑物,阙多为石头建造,仿木结构建筑造型,阙身下为基座,中段为阙身,上覆四坡屋顶,檐下有斗拱。

“塔”源于印度,西汉后期同佛教传入中国,多见楼阁式塔(现存楼阁式木塔为山西应县辽佛宫寺释迦塔)、密檐塔(典型代表为北京天宁寺辽塔)和金刚宝座塔(典型代表为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北京香山碧云寺塔)等。塔由于高台远眺、轮廓优美形成了许多新功能,如观察敌情的料敌塔、山顶的风景塔、僧人的墓塔、名人的纪念塔等,但是造型都没有脱离基本形式。

“桥梁”——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对石头的承压性质不了解,所以多处桥梁都是平板桥和小拱券桥,由于平板桥和小拱券桥跨度较小,容易被冲毁,所以隋代出现了大跨度的赵州桥,宋代出现了合理利用木头拼接的悬梁拱券桥。

河北赵州桥(侯兆年提供)

“牌坊”是古建筑围墙的大门,后来变成标志性的建筑。牌坊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作为建筑门口的一个大门,起醒目的作用;还有一个就是为了表彰功勋。

阙、塔、桥梁、牌坊这四种构筑物,除了桥有其本身的结构和艺术形式,其余都是以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为原型。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网状木柱承重,承托抬梁架的屋顶,形成了几千年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流传至今。

中国古建筑的两大特点是木结构、抬梁架,通俗地说就是木头柱子承托着屋顶的重量,中国古建筑的墙不承重,墙是围护结构,屋顶的重量不能放在墙上。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