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学刊第3期

作者:三门峡市委党校编辑时间:2020-06-29 15:18浏览次数:

·党的建设·
以“积分管理”破解机关党建“灯下黑”的探索实践 张桂珠(5)
以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推动机关党建创新发展的思考 于   华(9)
以“双围绕”推动“融合党建”精准化 三门峡市驻洛办党组(1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吴红乔(15)
弘扬黄河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李小凤(1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薛彦宁(23)
·纪检监察·
给“微权力”套上“紧箍咒” 张文世(26)
关于做好纪检监察信访苗头排查化解的实践与思考 程晓鹏(29)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让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 孙玉生(32)
发挥监督职能   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莫红周(35)
庄子清廉思想与“三不”廉政机制体制建设 张安礼(38)
·法治视野·
从三个层次深刻认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的重大意义 雷 燕(42)
发挥检察职能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霍振伟 张中杰(46)
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探析 芮小欢(51)
浅谈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如何做到“五化” 张庆平 李宝杰(54)
·领导科学·
党员干部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 陈   琳(56)
·市情研究·
灵宝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品牌化建设问题研究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灵宝分校课题组(59)
 
 
The Exploration of “Point Management” to Break the “Black Under the Light” of Party
      Construction in Organs Zhang Guizhu(5)
Thinking of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arty Building in Organs with Ideological
      Work as the Starting Point Yu Hua(9)
Let the Yellow River Become a Happy River Benefiting the People Wu Hongqiao(15)
Study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Xue Yanning(23)
Put a Constraint on “Micro-Power” Zhang Wenshi(26)
Exert Oversight Functions to Ensure the Decisiv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Mo Hongzhou(35)
From Three Levels to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Team Education Rectification Work Lei Yan(42)
The Analysis of Building a Law-Based Business Environment Rui Xiaohuan(51)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Should Improve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Ability Chen Lin(56)
Research on the Bran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Lingbao City
      Research Group of Lingbao Branch School of Sanmenxia Party School(59)
 
 
           
以“积分管理”破解机关党建“灯下黑”的探索实践
 张桂珠
 
 
  党和国家各级机关是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的机构,与其他部门领域相比,机关共产党员最集中、执政骨干最集中、权力与责任最集中,最有条件也最应该把党建工作抓好,机关党建最必须也最能够走在前、作表率,而实际上有些工作却没有做好,与机关所处的重要地位形成较大反差。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机关党的建设存在的“政治意识淡化、党的领导弱化、党建工作虚化、责任落实软化”“灯下黑”的现实具体表现。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破解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做到手电筒既“照别人”又“照自己”,是当前机关党建工作急需破解的课题。
  三门峡市直工委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直接管理服务85个市直机关党组织,其中部门党委18个,机关党委34个,直属总支20个,直属支部13个。管理服务954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党委72个,总支62个,支部820个),党员14556名。作为全市机关党建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推动者,为破解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三门峡市直工委实施了党建目标和党员“双积分”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一、“灯下黑”问题的表现形式
  三门峡市直工委在市委指导下,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期间,开展了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通过自查、调研、座谈,归纳分析、总结梳理出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主要存在的5个方面554条“灯下黑”问题。
  (一)在做到“两个维护”方面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践行“三个表率、创建模范机关”要求不深入,落实上级政策生搬硬套、深化细化不足,工作创新性不够等问题87条,占问题15.71%。
  (二)在加强理论学习方面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党组织抓理论学习系统性针对性不够,学习形式单一,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还存在差距,未建立检验学习成效机制等问题138条,占问题24.91%。
  ……
                                                              (作者系三门峡市委市直工委书记)
 
                                                                 (责任编校   黄春红)
 
 
          以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推动机关党建创新发展的思考
                          于   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与机关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也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重要义务和责任。
  一、 意识形态和机关党建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从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意识形态工作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阐明立场,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纲领。实践充分证明,意识形态是立党立国之根基,事关举什么样的旗帜、确立什么样的制度、坚持什么样的理论、走什么样的道路等重大问题。党政机关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机关的各项工作都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机关广大党员更要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排头兵”,理论武装上先学一步,政治规矩上把弦绷紧,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有丝毫偏差,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能有丝毫松动,坚定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机关党的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中,让党的旗帜在机关高高飘扬。
  从提高机关党建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加强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就能凝心聚魂、引航定向,就能极大地促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因此,两者是紧密联系、互进互促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条例明确规定,意识形态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均包含了意识形态工作。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就能不断激发党员主体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在工作中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树立良好的为民形象、务实形象、清廉形象。
  从凝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动力来认识和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精神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撑,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为了鼓舞干劲、弘扬正能量、调动积极性;做好机关党建工作,根本任务就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意识形态工作和机关党建工作都是从思想上引导人、影响人的工作,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抓好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做到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在任何时候,都要保证全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二、做好以意识形态工作推动机关党建创新发展的探索实践
  三门峡市直工委在做好意识形态和机关党建的深度融合上积极探索,以创建模范机关为主线,以党建目标考核和党员目标考核“双积分”为抓手,把政治统领、固本强基、正风肃纪、服务中心、压实责任五个方面的任务纳入考评体系,并将考评指标量化、细化为可直接操作的6大项19个考核项目,促进意识形态工作和机关党建工作在部署上同步、在阵地上共建、在管理上同力,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服务中心大局的战斗堡垒,自觉树牢基层党建意识形态与中心大局融合发展理念。
  强化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政治机关职能定位,按照创建模范机关的具体要求,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在走前列作表率上。思想上对标对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批示“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纳入每季度党建目标考核项目,要求各单位上报学习情况。市直各单位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对涉及本领域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再梳理、再排查,把握实践要领,谋划落实举措。政治上看齐追随,严格“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组织生活,广泛开展“学党章、戴党徽、遵党纪、当先锋”、重温入党誓词和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活动,确定刘少奇故居等9个市直机关党性教育活动点,丰富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方式和载体。通过党员参与活动积分考核的方式,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强化看齐意识、永葆对党忠诚。行动上坚定落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在市直机关广泛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机关勇当先锋”活动,设立五星党支部、党员先锋岗等,推动机关广大党员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在全市开展“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主题征文活动,摘选40篇优秀征文集结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放到每个支部。
  ……
 
  (作者系三门峡市委市直工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校   刘韶华)
 
 
以“双围绕”推动“融合党建”精准化
三门峡市驻洛办党组
 
 
      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始终是困扰机关党建工作的一个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两张皮”问题,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2019年,驻洛办以“融合党建”的新思路,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高质量协同发展,党建目标积分排名由2018年的市直机关第67名跃居至并列第2名,相关经验在省、市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获奖。今年以来,驻洛办围绕推动“融合党建”的精准化、精细化,全面开展“双围绕”(即:围绕中心搞服务、围绕发展创业绩)、创建模范机关活动,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破解“两张皮”问题上有了新的进展和探索。市直工委将其《活动方案》以文件形式在市直机关推广,并将“双围绕”表彰为2020年机关党建活动优秀“金点子”。具体做法是:
  一、围绕中心搞服务
  以“服务三门峡发展、重塑驻洛办形象”为动力,把思想和工作重点上升到服务全市工作大局上,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四服务”。
  (一)服务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强化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严格驻洛休养老干部家属院及办公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落实机关党组织联系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双联系”制度,推进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保卫战”。
  (二)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大局
认真做好我市四大班子领导和所属县(市)区主要领导以及有关我市的上级过往领导在洛阳招商引资、商贸洽谈等活动的接待服务保障;筹建三门峡驻洛人才联络站,联络洛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行业高精尖技术人才和我市在洛优秀人才,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和项目储备平台,努力为我市人才引进和项目引进服务。
  (三)服务对外开放工作大局
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借力洛阳副中心城市和洛阳都市圈建设,积极与市宣传、统战、文化旅游、商务等部门及有关县(市)区的沟通联系和在洛商贸活动对接,协助有关部门和县(市)区筹建驻洛办事机构,宣传三门峡,推介三门峡产品,为我市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服务。
  (四)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大局
积极支持派驻第一书记工作,深入开展机关党支部与派驻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手拉手”活动,用好扶贫措施“叠加法”,推动村支部班子强起来、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富起来、村党建阵地活起来,帮助结对帮扶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幅提升村容村貌。
  二、围绕发展创业绩
  以整治“新衙门作风”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和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为契机,以“融合党建”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互融互促、融合发展,力争做到“四个争一流”,走前头、当先锋、做表率。
  (一)聚焦提升战斗力,能力素质争一流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党员干部素质提升计划,保持“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活跃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和每年1-2次观摩考察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课题调研,引导广大党员争做“对党忠诚”和“能力过硬”的模范。
  (二)聚焦提升凝聚力,个人形象争一流
建立和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以整治“新衙门作风”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化治理“麻木不仁型”、“打太极型”、“泥菩萨型”、“自闭型”、“批发商型”和“明星表演型”等六种突出表现的问题,坚持和完善“戴徽章、亮身份”,真正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引导广大党员树立先锋形象,争做“求真务实”和“清正廉洁”的模范。
  (三)聚焦提升服务力,作用发挥争一流
着力破解“灯下黑”、“两张皮”问题,持续推行“融合党建”工作模式,针对与金城宾馆资产划割、事业单位改革、老干部服务、驻洛休养老干部家属院热媒置换等方面具体问题,创新党组织服务载体、拓展服务内容,搭建“党建+”融合平台,开展“党建引领护航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开展“五优”文明服务竞赛活动,党组、机关党委、各支部书记要带头领办1-2个党建项目,党组、机关党委、各支部成员要带头办成1-2件党建实事,引导广大党员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争做“不负韶华”和“竭诚为民”的模范。
  (四)聚焦提升执行力,工作实绩争一流
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岗位意识、身份意识,围绕中心任务凝心聚力、团结鼓劲、攻坚克难,讲责任讲担当,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强化党建工作绩效和业务工作绩效“双考双评双积分”,深化扩大“三先联创”(党建、综治、省级文明单位)活动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在干事创业中攻坚克难、在岗位奉献中创先争优,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争做“守正创新”和“效能优良”的模范。
  三、精准施策求实效
  ……
(责任编校  黄春红)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吴红乔
 
 
  黄河西起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蜿蜒向东入渤海,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大河。黄河与黄土地、黄帝、黄皮肤等概念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精神纽带之一。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
  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忧患之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在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时,挟带了大量泥沙,因而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大河。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曾用“浊河”来称呼黄河,到了唐朝正式称为“黄河”。黄河的输沙量多年平均值是16亿吨,如果把16亿吨的泥沙做成1米乘1米的土墙,它可以绕地球赤道转27圈,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三倍。如此大的输沙量,也使得黄河素来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在历史上曾经“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影响北达天津、侵袭海河水系,南抵江淮、侵袭淮河水系,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患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特别是黄河夺淮入海,对江淮地区产生重大影响,造成了淮河流域700余年的灾难史,悲惨状况可以用“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来形容。
  “开封城,城摞城。”古城开封,千百年来因黄河溃决而数次被淹。今日的开封,黄河河床高出地面十余米,在开封城的地下3米至12米处,叠压着6座城池,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和1座中原重镇,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城、唐汴州城、五代及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层层叠压的6座古城,见证了数千年来黄河水患给黄河流域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黄河水患,既有天灾,亦有人祸。在封建社会战争和军阀混战时期,人为因素导致的黄河决口多达12次。在古代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久的“以水代兵”事件,当属两宋之际的杜充“黄河决堤”。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时任东京留守的杜充不敢与金人交锋,为阻止金国的东路军,便下令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金兵。其结果却并没有阻止住金国东路军,还徒令所经区域的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及灾后瘟疫所造成的百姓死亡人数更是数不胜数。使得北宋时期这一最为富饶繁华的地区也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而成为难民。黄河自决堤后,便改道南下、夺淮河入海,而黄河的含沙量非常大,夹杂着大量泥沙滚滚而下,淤塞了下游的入海通道,抬高淮河下游水系的水位,致使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而使得淮河的下游水系变得紊乱,从而导致了两淮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百姓流离失所。直到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北岸铜瓦厢决口北徙,才终止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而1938年国民党制造的惨绝人寰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再次使两淮地区的百姓蒙受长久的苦难。为阻止侵华日军,蒋介石下令扒决郑州北侧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结果造成豫、皖、苏3省44个县市受淹,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人口上百万,民房被冲毁140余万所,耕地被淹没2000余万亩,富饶的豫皖苏平原成为连年灾荒的黄泛区,波及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直到1947年的花园口被堵复,每年逢黄河汛期时,黄河之水都会泛滥,淹没农田,而洪水过后经常是蝗灾,且被黄河冲刷过的耕地,到处是沙丘,地表突兀,根本无法耕种,这也是两淮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所在。
  黄河治理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重大难题,由于黄河的泥沙,悬河、断流等问题又堪称世界之最,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宁,天下平”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二、 古今治黄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善治国者必治水,善为国者必先治水。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治理始终是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的大计。一部艰辛的治黄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校   刘韶华)
 
 
弘扬黄河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李小凤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如何以礼敬的态度对待黄河文化,厚古鉴今,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探寻黄河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 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黄河文化是由生活、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民创造的,它是“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的,千百年来,经过不断积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孕育、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而又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天人文化、伦理文化、创新文化、儒道文化等文化,这些文化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黄河文化体系构架。
  黄河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浓厚的地域特色
黄河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其产生和发展都与黄土、水文等条件紧密相连。“黄土的特质,黄河的血液,使这个广袤的大河流域具备了人类文化最早发育滋长的先决条件”。从考古角度而言,四种文化即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均分布在黄河流域;从文化角度而言,农耕文化、天人文化、伦理文化、创新文化、儒道文化分别是黄河文化的主脉、灵魂、基础、本色、轴心,而这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二)鲜明的政治色彩
“黄河文化区最早发展出国家形态,这同时也表征了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政治色彩与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紧密相连,旱地农业经济以水为生,水利事业尤为重要。而黄河水患的治理、水利设施的兴建,凭借个人、家族乃至部落的力量难以实现,因而,消除水患的生存愿望和兴建家园的迫切需要将人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并形成了一种治理黄河、建设黄河的社会心理。同时,黄河的治理和建设需要凝聚社会力量,而对这种社会力量的渴求催生了国家政权。国家产生以后,治理黄河、建设黄河的问题也就成了整个国民共同的利益,因而也就成了国家和民众关心的重要议题。于是,黄河文化就催生了人们“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即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这也使得黄河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并凸显了黄河文化的政治色彩。
  (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
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吸收了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区域文化中的精华,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吸取中华大地的文化营养,而且主动吸纳异质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和完善黄河文化的内涵,并形成了它兼收并容的气度、开阔大度的胸怀,使其能够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四)强大的同化能力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黄河文化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文化血脉,始终没有失去自身的文化“血统”,并同化了异质文化,在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增强了黄河文化的生命力。黄河文化在面临异质文化入侵后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事实一再证明,入侵者能战胜黄河流域的军队,但却征服不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黄河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黄河文化的强大同化能力。
  二、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深入学习、认识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抓住历史性机遇,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恰逢其时。
  (一) 黄河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使其在激烈的文化争锋中能够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保持对黄河文化的坚定信心,保持对黄河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赖,进而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方面,黄河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增添了亮丽的底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黄河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有力提升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黄河文化历经数千年而没有中断的事实,为我们坚持黄河文化增添了底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添了底色。另一方面,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以及其强大的同化能力,使其能够在坚持自我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身,并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无形中让中华儿女坚定了文化自信。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校   黄春红)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薛彦宁
 
 
      一、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意义非凡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奔腾而下,流经青海、甘肃、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9省,灌溉了全国13%的农田,哺育了1.07亿的华夏儿女。于自然而言,黄河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于文化而言,黄河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于当今社会发展而言,黄河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于开放发展而言,黄河是第二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腹地。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面积745100平方公里,涉及69个地区(州、盟、市)、329个县(旗、市),其中全部位于黄河流域内的县(旗、市)共有236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黄河,多次到黄河流域实地调研。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全国两会,“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掀起全国各地对黄河流域保护发展的热烈讨论。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压力大
  1、环境承载力饱和乃至超标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虽然仅占全国的2%,但其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到全国的30.3%和26.5%(2018年)。主体功能区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如三江源水源地、祁连山冰川、甘南藏族自治州、若尔盖草原湿地均为国家级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已经被划归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基本上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人口聚集。
  2、发展格局难更改,空间有限
黄河流域是中国“七区二十三带”中的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和甘肃等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主产区。加之全流域不通航,地貌以山地、丘陵、高原为主,只下游以平原为主,一方面横向联系不够紧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其有限。
  (二)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特征明显,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支撑区,其煤炭、天然气储量大,占全国总量的75%和60%,尤其以“黄河几字弯”区域为主,开发方式主要以煤矿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与此同时,黄河流域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沿海地区。
  (三)城市收缩问题明显,城市群建设难度加大
  因资源枯竭、产业转型升级、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市经济活力不足,导致山西、内蒙、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人口流失严重,成为“城市收缩”的重灾区。
  (四)区域差距偏大,协调发展困难重重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校   刘韶华)
给“微权力”套上“紧箍咒”
张文世
 
     
      村级组织是我国体制的最基层,也是距离群众最近的组织。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查处了一大批发生在基层与民争利的典型案件。
  纵观这些案件,突出的特点就是村组干部利用手中的“微权力”,通过优亲厚友、私分截留、违规克扣等形式,中饱私囊,与民争利,成为群众深恶痛绝的“蝇贪”。
  郭某方,三门峡市湖滨区磁钟乡杨窑村党支部原书记。经查,2012年2月,杨窑村“两委”研究决定将原村委会缴纳过农业税的130亩集体土地粮补款打入村支部委员兼报账员张某方妻子名下,粮补存折由张某方用妻子的身份证办理并由张某方保管。2012年至2015年共打入粮补资金57554.9元,用于集体支出56994元,余款560.9元已上缴乡财政所。郭某方作为杨窑村支部书记,在工作中未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套取冒领粮补资金用于村集体支出的错误行为,构成了违反财经纪律,郭某方和张某鸣(时任杨窑村委主任)负有主要领导责任,2016年11月28日磁钟乡纪委给予郭某方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张某鸣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2013年4月,时任杨窑村委主任张某鸣提议,与时任杨窑村党支部书记郭某方、支部委员张某方共同商议决定,将杨窑村2174亩公益林补贴资金共计30232元以郭某方和张某方承包村集体公益林地的名义,打入二人存折,全部用于村集体支出。
  2017年11月13日磁钟乡纪委给予郭某方撤销杨窑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处分,给予张某鸣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决定。
  一、问题漏洞
  掩卷深思,我们不禁发问: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有多大的“能量”,能“搅动”全村的“一池春水”?村级监委会是否形同虚设?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触角是否延伸到位?
  一个个疑问带着我们再次回到磁钟乡杨窑村的案件中寻找答案,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漏洞。
  “双重身份”成为暗箱操作的“隐身衣”。在农村基层,村级事务管理主要由基层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负责。大到低保申报、危房改造、土地整理等审核报批,小到邻里纠纷、家产分配、子女赡养等“芝麻小事”,都要由村委主任经办,可以说他们既是管理运转村级事务的“管理员”,又是参与村级事务的“勤务员”。“特殊身份”容易成为他们暗箱操作、私欲膨胀、中饱私囊的“隐身衣”。郭某方利用职务之便,套取冒领粮补资金等违纪行为可见一斑。
  村务公开成为形同虚设的“形象墙”。《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章第三十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其中包含了“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等五项必须公开的内容,接受村民的查询。违规办理低保、五保等事项,属于涉及村民利益和普遍关注的问题,理应通过村务公开的形式,接受群众监督。但从套取冒领粮补资金行为来看,村务公开必定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口头承诺,实际上是应付检查、标榜透明的“形象墙”。党员干部是不是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祉,群众看得见、看得清、认得准,任何违背村民意愿的违规违纪行为都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
  村级监委会成为失责失声的“稻草人”。村监委会是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监督机构,负责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监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指出,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显然,从郭某方违纪的时间轴来看,高频次的违规违纪行为,村监委会不可能没有耳闻,更不可能一无所知,能让郭某方频频伸手、频频得手的背后,村级监委会成为形同虚设的“稻草人”,睁眼闭眼,失责失声,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他的贪欲,纵容了他的“黑手”。
  失责监管带来的微小权力“真空带”。村组干部手中的权利虽小,但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村级事务管理中,村干部手中的权利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确保微小权力也要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下运行。事实上,群众不敢监督、上级不愿深究,导致上级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触角延伸不深、不透,在一定程度上,给村组干部随意使用手中权力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原因剖析
  私欲膨胀是内因。村级组织是各种惠农政策、惠农资金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事关群众利益的危房改造资金、低保金、五保金、土地补偿金等都要经过村级组织逐级上报,逐级审核。纵观查处发生在基层的侵害群众利益的村组干部违规违纪违法案件,都与各种惠民政策的落实、惠民资金的分配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个别违规违纪的村组干部正是盯上了这一“肥差”,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之职,行违纪违法之事。
  权力失控是外因。在基层,村组干部大有“我说了算”的霸气和权利,群众的很多事情都要靠村组干部来协调解决。从群众角度来看,不涉及到自己利益,不多言、不得罪、不举报。从乡镇层面来讲,村级事务难办,村干部难当,在轻微违纪问题上,不追究,不深究,生怕村组干部“撂挑子”、“睁一眼,闭一只眼”。直接拓展了村组干部肆意发挥手中权力的“空间”。
  制度漏洞是主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涉及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主要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村务公开,及时公开、透明公开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防腐剂”。但从诸多类似案件来看,村务公开制度,都是装在文件盒里的“清单”,挂在墙上的“装饰”,喊在嘴上的“口号”。导致违规违纪问题频发,暗箱操作严重的源头,就在于制度的漏洞和执行制度的不力。
     ……
 
 
  (作者系三门峡市湖滨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
 
(责任编校   黄春红)
关于做好纪检监察
信访苗头排查化解的实践与思考
程晓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注重源头预防,夯实基层基础,加强法治建设,健全化解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真正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近年来,陕州区纪委监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新路子,在推进信访排查化解、依纪依法处置信访事项、强化基层维稳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做好信访苗头排查化解等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陕州区信访苗头排查化解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陕州区通过建立基层党风政风“六位一体”监督检查机制,大力实施“强廉固基”工程,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人员,常态化开展信访苗头排查化解工作,推进“事要提前解决”,不断夯实源头治理基础。2019年以来,全区纪检监察信访工作连续两年总体呈现“三降一好转”态势(信访总量下降、信访积案下降、来访量下降,信访秩序好转),全区赴京赴省信访各项指数都有所下降,信访总体形势平稳。
  (一)建立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各乡镇在辖区行政村内设立“干部驻村工作室”,按照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每周入村接访一天的原则,开展便民服务,接受群众咨询,化解矛盾纠纷。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整改落实;对反映村组干部办事不公、作风不实、履职不廉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乡镇纪委快查快办,确保工作在一线开展,线索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2019年以来,全区13个乡镇干部驻村受理群众问题602起,正在办理72起,解决群众问题523个。
  (二)实施县乡两级巡访行动,变“被动受访”为“主动接访”
各乡镇建立乡镇走访工作制度,组织业务骨干,每月一次对管辖行政村进行走访,重点排查公开公示、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财务报销、干部作风等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区纪委建立巡访工作制度,每季度一次对各乡镇干部履职情况进行巡访,征求群众意见,重点深入群众了解乡镇干部走访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行动,196名县乡两级纪检监察干部常态化对接走访1154户贫困户,围绕扶贫政策落实及帮扶干部作风问题进行排查,发现解决问题62个。
  (三)做足案件办结后续文章,变“重信重访”为“息诉罢访”
为进一步推动“案结事了”,持续提高信访举报反馈率,对实名举报100%予以反馈,对匿名举报件,实施“阳光公开反馈法”,通过召开党员代表会议、群众代表会议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反馈,提升反馈率,特别是扶贫领域不低于80%。持续提高办结案件的回访率,由信访室牵头,相关案件部门配合,按照实名举报不低于10%的回访率要求,组织对实名举报线索开展随机抽查回访,切实保证问题线索办理结果群众真认可、真满意,最大限度打消群众“重信重访”的念头。2019年以来,共回访信访案件16件,特别是扶贫领域实名举报100%予以回访,群众满意率100%。
  二、当前纪检监察信访苗头排查重点和难点
  目前,我区正处在转型发展提速、城市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陕州区作为三门峡城乡融合、城市扩容的主力区,部分基层干部办事不公、为官不廉、作风不实,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必然会触及部分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利益,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造成信访苗头隐患积累。
  (一)征地、拆迁补偿引发的矛盾日趋激烈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土地被征用,不少村庄要搬迁,很多民房急需拆迁。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因失地而失业、因拆迁急需安置,给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加之占地、拆迁补偿标准不一,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而上访,影响了社会稳定。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干群矛盾,甚至爆发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如张湾乡雷湾、关沟村拆迁回迁房的信访隐患依然存在,大营镇辛店、城村拆迁补偿矛盾突出,正在建设的崤函大道、209国道改建、310国道南移工程等面临大面积的土地和房屋征迁等等,均是信访苗头排查化解的重点。
  (二)农村基层侵害群众利益信访问题较为明显
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对“三农”政策倾斜力度日趋加大,扶持的项目多,资金流动频繁,涉及群众经济利益的事项增多,在基层干部素质不高、资金管理不规范的情况下,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农村基层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不到位,有些甚至不公开、半公开,在为民服务上作风漂浮、态度粗暴、推诿扯皮,在惠民政策落实上存在吃拿卡要、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微腐败”现象,少数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
  (三)重点人员、重点人群的信访隐患依然存在
监察体制改革后,信访举报老账旧翻,土地征拆、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大量重信重访,这些信访问题繁琐复杂,调查取证困难,没有政策和法律支撑,甚至到中央、省、市纪委重复访、越级访。
  (四)关键节点、特殊时期的信访隐患不容忽视
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前后信访问题相对集中、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围绕被选举人拉票贿选和道德品行不端问题的举报比较突出。从近年受理的信访案件来看,信访矛头指向性非常明确,90%以上的信访举报件列举了被举报人违纪违规行为,有的举报人还多方搜集证据,要求取消被举报人的参选资格,并要求尽快调查处理甚至立即给予答复,但经过调查核实,80%的举报内容查无实据,匿名、冒名甚至假名信访举报超过50%以上,牵制纪检监察机关很大人力、精力。同时,中央、省、市、区级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等敏感时期也是信访举报高发期。
  三、存在的问题
  (一)村务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主动发现问题难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填补了村民自治“民主监督”中监督主体不确定的空白,是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村务监督履职能力欠缺,监督意识淡薄,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导致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该纠正的问题没有纠正。
  ……
 
 
      (作者系陕州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责任编校   张   怡)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让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
——派驻机构实施精准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孙玉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今年以来,驻市委政法委纪检监察组针对驻在单位机构改革调整变化,紧紧围绕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重点抓住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环节和领域,认真做好清权确权、查找风险、制定措施、完善制度等工作,积极推进驻在单位廉政风险防控建设,督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一、充分认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十九届中纪委三次全会指出,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把增强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作为着力点,把法定监察对象全部纳入监督范围,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公权力只能用来为老百姓谋利益、为国家谋发展。市纪委七届四次会议强调, 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协调衔接,推动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效贯通,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把权力置于严密监督之下。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推进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是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创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以建设廉洁政治为目标,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为方针,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极大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当前,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许多腐败风险隐藏于一些领域和部门,如果不及时防范,就会发展为腐败事实,扰乱正常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成为危害国家生死存亡的毒瘤。积极探索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有利于增强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性、预见性、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水平和预防腐败工作力度。
  (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是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机制,提高派驻监督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强调,派驻机构既要依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又要依照宪法和监察法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实行监察全覆盖。针对驻在单位机构体制编制调整变化,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及时掌握摸清驻在单位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情况。通过采取深入调研、座谈走访、个别交流、精准“画像”等方式,积极探索市委政法委权力运行9类形式(政法工作领导权、重大事项报告权、政治话语权、协调沟通权、信息情况报送权、执行制度谋划权、风险预警处置权、督查督办权、执法监督权),查找廉政风险点16个,提出风险防控建议10项;市信访局职能运行6项(决策建议职能、调查研究职能、信访事项办理职能、督查督办职能、协调联络职能、复查复核职能),查找廉政风险点12个,建立风险防控措施12项,有效提升派驻监督工作质量。
  二、突出防控重点,着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工作
  (一)突出重点对象,加强驻在部门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廉政风险防控
紧扣监督第一职责,聚焦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一把手”政治修为、选人用人等,通过精准“画像”、精准监督,全面掌握驻在单位班子及班子成员的廉政状况;共梳理驻在单位班子与班子成员“自画像”12份,建立廉政档案64份,收集行使公权力采集表64份。针对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两家驻在部门机构改革调整变化,及时下发《关于加强对驻在单位“三重一大”事项实施全程监督的规定》等制度;重点突出对驻在部门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监督,防止领导干部在资金使用、行政审批、选人用人等方面滥用权力,及时督促党组(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实现派驻纪检监察组对驻在单位党组(党委)班子成员的有效监督。
……
      (作者系市纪委监委驻市委政法委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
 
(责任编校   李小凤)
 
发挥监督职能
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莫红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紧盯脱贫攻坚,强化监督检查,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责任。近年来,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积极探索“紧盯‘关键点’、聚焦‘薄弱点’、瞄准‘风险点’”监督方式,不断强化“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机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一、当前扶贫领域监督执纪的主要做法
  (一)紧盯“关键点”,压实责任抓监督
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积极参加市扶贫办重要会议,对落实中央、省市委重要决策部署提出要求,以关口前移找准关键环节,紧盯精准扶贫重点。通过紧盯“关键点”监督,及时了解和掌握市扶贫办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过程中,领导班子的全面领导责任是否落实到位,重点监督是否存在对中央和省市委关于精准脱贫攻坚战各项决策部署贯彻不力、执行不坚决问题;是否存在权责不明晰、机制不完善、工作不深入、问责不到位问题;是否存在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或造成社会不良影响问题等。协助市扶贫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各级脱贫攻坚责任,凝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三门峡市脱贫攻坚奖惩办法》,压实市级指导责任、县级主体责任、乡村主干责任、部门帮扶责任,把责任夯实到基层、把工作落实到基层,以责任全面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二)聚焦“风险点”,突出重点抓监督
围绕精准脱贫业务特点和运行规律,紧盯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部位,在督促责任主体深入排查廉洁风险点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三重一大”四个“风险点”开展监督,分析查找由于权力结构不合理、权力高度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等可能造成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的风险;由于业务流程缺失或者业务流程不健全、不规范、不合理、操作性不强等可能发生腐败的风险;因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制度“空转”或执行不到位等可能导致的权力失控的风险;查找项目实施过程各环节中,由于未进行风险排查或排查不到位、未制定防控措施或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而可能导致行为失范的风险。
  (三)瞄准“薄弱点”,紧盯问题抓监督
在针对2018年中央、省考核、巡视、督查巡查等反馈、2019年全省半年核查反馈、全市已脱贫人口“回头看”方面,专门制发整改监督建议书2份,内容涉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方面,限期整改到位,并强化对整改后续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积极配合做好巡视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督促市扶贫办通过召开党组扩大会议,深入剖析市扶贫办原副主任秦某某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渑池县仁村乡雪白村易地搬迁房屋质量等问题进行以案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同时,以开展整治“新衙门作风”专题活动为契机,重点查找在思想、作风、行使公权力、为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专项整改问题5个。
  二、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讲话精神不够深入,落实中央脱贫攻坚政策存在偏差,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不够到位;抓党建促脱贫力度不够,贫困地区引人、留人困难,一些贫困村党组织薄弱;整改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有的整改重销号轻长效,重形式轻结果,举一反三不够,整改进度滞后。
  (二)扶贫项目监管不够到位
主要体现在执行政策不到位,一些地方未落实报账制管理,直接将扶贫资金拨付到主管部门,个别地方挤占挪用、违规发放和超范围列支扶贫资金,有的虚报、虚列扶贫项目,项目管理单位和项目申报实施单位虚列事项和支出套取扶贫资金。部分扶贫项目申报实施单位利用虚报或重复申报项目,套取扶贫资金;有的村在扶贫项目实施、采购过程中,挪用国家扶贫项目资金。
  (三)扶贫信访问题多发频发
全市扶贫领域信访量较大,2019年度百万农业人口信访量位居全省首位。一些地方对扶贫领域信访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对负面舆情问题防控不力,责任压得不实;一些基层干部为民服务意识不足,新时代群众工作能力不强,对群众诉求排查不到位,对群众问题解决不到位,对群众情绪化解不到位,由此引发扶贫领域信访总量居高不下。……
 
 
      (作者系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
 
(责任编校   刘韶华)
庄子清廉思想与“三不”廉政机制体制建设
张安礼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曾做过短期的漆园小吏,生活十分贫困,为了辘辘饥肠而垂钓于濮水,还与弟子到山上砍樵换粮,编织过草鞋,更有断炊借米下锅之急,尽管潦倒如此,但其仍然拒不接受楚王重金封相的大任。庄子虽身份卑微,却心怀远志,放眼天下。庄子实在是一位有思想的清廉之士。
  具备清廉思想,能够廉洁从政,可以说是对古今为官者的基本要求。坚决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惩治腐败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因此说,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下简称“三不”)的体制机制非常及时、非常关键。新时期,借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雄风,深入挖掘、研究庄子的清廉思想对快速推进“三不”机制廉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庄子清廉思想的重要内容
  庄子的清廉思想主要表现为其对财物的轻视、权位的蔑视以及对贫困理念的特殊解读等几个方面。
  (一)轻视财物,穷且益坚
  庄子家境贫寒,几乎终身布衣。在古代,读书人不当官,就没有生活的稳定经济来源,可以想象其生活的贫困程度。据《庄子》记载了“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之事例。
      从这则寓言可见,庄子断炊了,需要借粟下锅。庄子生活很拮据、很贫穷的事实自不待言,但是对待贫穷又是什么态度呢?庄周用“车辙鲋鱼求水”的故事,既幽默、讽刺又体现了庄子的涵养,即不因一时之困而卑躬屈膝。试想,鲋鱼在车辙里仅需“斗升水”即可活命,但是如果等到游说吴越之王、开渠引来西江水之后,鲋鱼早就渴死了。庄周以贷粟于监河侯之寓言,直接表明自己生活的贫困,间接说明求助于人是困难的。
  庄子衣食不足,难以维持温饱。但是,庄子人穷志不短,那么他又是怎么看待金钱财富的呢?《庄子》又载了“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生活过得好一些,官当的大一点,也无可非议。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如果通过卑劣的手段而获取财富与权位,实为人类所不齿。孔子也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庄子更是嗤之以鼻。由寓言可见,庄子重视的是精神修养,他极端鄙视毫无廉耻的、单纯的“拜金主义者”。
  人是一种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级动物,对待生活贫富、贵贱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精神追求。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低劣,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失败。庄子虽然生活清贫,但精神境界崇高。
      (二)蔑视权位,崇尚自然
  庄子是一位读书人,具备入仕的基本条件。但是,据相关资料分析,除了短暂任职漆园吏,庄子就再没有踏入官场的记录。庄子不当官,并不是没有当官的门路。从《史记》《庄子》等资料的零碎记载看,在他一生中有几次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再从庄子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分析,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都“顺应潮流”走上了为官之路。因为战国时代各国君主为了扩张领土、夺取霸主,急需人才支持,像庄子这样富有才华的士人,必定会成为统治阶级网络拉拢的对象。庄子能仕而不仕,完全是自愿放弃的。
  据《庄子》书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的事例。其中,庄子不愿当官并且鄙视权位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相似的例子还有,《庄子》记载了“惠子相梁”的故事。“相”是什么职位?朝中大臣,最高级别的文官。但在庄子眼里呢?梁国的相位,就是一只死老鼠而已。庄子蔑视权位,嘲讽惠子,拒不入仕。同时,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他乐于过清贫的生活,而不愿与昏庸无道者合作,最终得以保全其清廉的人格。可以说,庄子把功名利禄统统抛进了垃圾堆。
      (三)对贫困的解读
  庄子以高度清廉的人格来鄙弃世俗的利欲之心。可以说,崇尚无为和逍遥,是庄子生存哲学的中心。《庄子》寓言中,庄子对于“曹商使秦”的无耻和“惠施相梁”的丑态,做了辛辣而幽默的嘲讽,体现了中国古代有志气、有道德、有骨气的文人对于高尚人格境界的追求以及对淳朴、清廉、自然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庄子虽然生逢乱世,食不果腹,却欲超越众生的人生理想。庄子虽“贫困”,但对贫困的解读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根据《庄子》记载: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庄子身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脚穿绑着麻绳的草鞋。对于庄子的衣履不整,魏王认为是“惫”,而庄子自己则认为是“贫”。“贫”与“惫”的辩论,表现了庄子埋藏于心灵深处的“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格。
      庄子提倡清廉是毋庸置疑的,《庄子》书中论述颇多。同时书中还在文字史上,第一次将“贪”、“污”两个字连用。“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秋水》)凡事不完全借助于他人,也不完全自食其力,同时也不单纯鄙夷贪婪和污秽。
  ……
 
 
  (作者系中共怀远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校   黄春红)
 
从三个层次深刻认识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的重大意义
雷 燕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办公室主任陈一新在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以下简称“教育整顿”)动员会上,强调了此次教育整顿的重大意义,指出教育整顿是对新时代政法战线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铸魂扬威式的主题教育。这不仅是对此次教育整顿重大意义的阐述,更彰显了中央从严治党治警的决心和勇气。
  一、 教育整顿工作是对政法队伍的一次“大体检”
  关于“体检”我有一个感受。作为从优待警的一项重要举措,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干警进行一次体检。过去几年,我年轻,身体健康,体检的每项指标都很优良,对每年的体检也很积极,而良好的体征指标更是我炫耀的资本。近几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体检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会查出一些不良指标,不自觉地我对体检就不那么积极了,近两年的体检至今还未完成。仿佛不检查就可以证明自己身体没毛病,是健康的。这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也足以证明一个人要面对、正视自己的问题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时常听人这样说“本来身体没毛病,一查查出一堆毛病”,好像错在检查,而不在身体本身。还有些人虽然检查出了问题却认为“我现在没啥感觉,等不舒服了再治不迟”,持满不在乎的态度。殊不知,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小病不管不治,又不强身健体,慢慢会降低身体免疫力,终会酿成大病,悔之晚矣。正如我们身边被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我们曾亲历或见证了这些人立下的赫赫战功,做出的骄人业绩,最初都是小节上的不自律,渐渐放松警惕,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最终输在没有守住底线上,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美好生活,不免让人唏嘘,也让人警醒。
  教育整顿活动就是对政法队伍的一次“大体检”。也许开始是被动的,甚至是有些许排斥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整顿的深入,当我们能够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时,大家积极拥护并自觉主动投入到教育整顿中来是必然的。就如同疾病被治愈,无病一身轻,谁也不愿意处在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如果说学习教育阶段是为增强政法干警自身免疫力注入的一剂“免疫球蛋白”,是一个“防患于未然”的过程,那么查纠问题阶段就是一个对自身问题认识、正视以及防止“积困成疾”治病救人的过程。整改总结阶段,其实是一个惩前毖后的过程,吸取以前教训,谨防以后重犯,同时可为明年在全国铺开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乃至以后政治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经验。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教育整顿不是整人,而是整风,不只是刀刃,还是组织深切的关爱。
  有人说“生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成长、灵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体验”。成长是自我革新,势必会有痛苦;体验是亲身经历,势必会有挫折。然而,只有经历过成长痛苦和挫折,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成长体验,我们必须坚决遵循,严格遵守。
  二、 教育整顿是对政法机关的一次“大扫除”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久以前,曾写过一篇随笔,名为《整理心情》。在文中我写到“当我地不扫了,灰不拂了,家什物件不归整了,家里乱遭遭,心情也一团糟”“回家什么也不想做,只是找个能下脚、能容身的地方睡个觉,全然没有了对家的责任和爱护。”“当终于有一天不能再忍受时,开始了一场大扫除,整理了衣橱,清除了垃圾,在干静整洁的居家环境中,内心充满了喜悦,也焕发了无穷的力量,干工作都有劲头了。”同理,队伍管理也是一样,不进行小整大治,就像不打扫卫生一样,时间久了,会滋生垃圾,一些看似有用的食物如瓜果蔬菜不及时吃掉或处理,即使放在冰箱里也会腐烂;米面等物不妥善保管经过夏天会生出虫子,影响食用和营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带队伍和居家过日子是非常相似的,轻灰浮尘要时时清理,才能保证家居干净整洁;陈灰厚尘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大扫除才能不留死角,彻底清理。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深切感到每一名政治干警都应把扫思想之“灰尘”、除肌体之“垃圾”作为必修课,常省长省,常扫长扫,日日为继,久久为功。
  教育整顿从根本上讲就是对政法机关的一次大扫除。我在家进行大扫除一般会四个步骤,一是整理,二是清扫,三是清洁,四是优化。笔者认为与教育整顿工作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

 
 
      (作者系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校   黄春红)
 
发挥检察职能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霍振伟 张中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农村稳则社会稳,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美丽乡村、平安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但农村社会矛盾依然呈现出源头多发、形式多样、性质复杂等特征,治理难度较大。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是检察机关的重大使命。如何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效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稳定因素和社会矛盾,总结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政治因素
突出表现为宗族、宗派及农村村霸、恶势力的存在,他们通过贿选方式来影响选举的结果,从而实现把持村级组织的目的,这些人上台后容易欺压百姓,侵占公共资源,由此引发了农村干群矛盾紧张,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外部势力
突出表现为域外人员到本地进行征地拆迁以及开矿、办厂引起的纠纷,征地拆迁涉及到农民的根本利益,如何保证农民土地被征后生活有保障,以及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广大农村一直是污染企业落户的首选目标,农民工也自然成为企业用工的最佳对象,但由于思想认识及资金、技术等问题,一些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料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排放现象,加上区域性经济发展需要、局部利益诱惑等缘由,引发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并最终逐步演化成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三)内部矛盾
突出表现为自然资源权属纠纷,主要涉及山林、土地、水利承包及流转等,如在农村土地延包过程中,30年不变的跨度很大,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包、退包、反包、入股、继承或征用等流转行为以及山林权属、相邻关系、地边地界等问题,这些矛盾极易引起地域内户与户之间的纠纷。
      (四)婚姻家庭
农村青壮年男女外出务工因夫妻长期分居或外遇等原因导致离婚的情况越来越多,家庭观念逐渐淡化,造成离婚案件、家庭暴力增多、留守儿童照管不到位、老人无人赡养等矛盾。
      (五)违法犯罪
从案件统计分析情况来看,农村刑事案件仍然呈现多发态势,如盗窃、诈骗、故意伤害、涉农犯罪等,特别是对于新型的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类案件,由于多数农民对这类犯罪防范意识较低,往往被骗后导致全家陷入生活难以维持的后果,给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很多家庭由此返贫。同时除了刑事原因引起纠纷外,有些村盛行赌博,由此引发刑事案件的发生和参赌人经济陷入困境,以及各种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涉法涉诉纠纷都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六)政府行政
县、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农民直接打交道,在行政过程中由于执法尺度掌握不一致,加上个别工作人员执法不公或者行政不作为,导致政府行政部门成了当今矛盾纠纷的主要主体。例如:贫困户的评定、危房改造的选定、民政救济的标准,稍有不公都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及党群矛盾,从而影响农村的稳定。
      二、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农村社会矛盾发生率和激化率在急剧上升,不仅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多,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而且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带有明显的多元性与发散性,新类型纠纷大量涌现。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积极介入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已然成为必然,是适应广大民众对司法的现实需求以及检察机关职能所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检察机关履行着打击刑事犯罪、诉讼监督、申诉控告等重要职能,是维护农村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的重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必须立足于检察职能,牢牢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目标,保障社会主义法律在农村的统一、正确实施。检察机关要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一是要立足职能,把充分正确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作为服务的立足点,努力拓宽服务途径,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要突出重点,准确把握农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需求,把促进解决影响农村稳定、损害农业发展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三是要注重实效,努力为促进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办实事,为广大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妥善、及时地化解农村矛盾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保障。面对纷繁芜杂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检察机关应立足于自身职能,积极发挥作用,把充分正确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作为立足点,牢牢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检察机关不仅在刑事诉讼、民事行政诉讼中能依法介入,还可以在非诉领域、公益诉讼、社区劳教人员帮教、未成年人保护、信访申诉、法律宣传等方面积极作为,发挥自身职能和优势,有效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实现诉讼内外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功能相济、有机衔接与融合,把纠纷解决在现场、解决在第一时间、解决在基层,为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三、检察机关参与农村社会矛盾化解的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为检察机关,担负着打击刑事犯罪,诉讼监督,处理涉法上访、突发事件等重要职能,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防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的基础力量。检察机关可以充分发挥“四大检察”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强化职能,把检察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强化法律监督作为服务、保障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做优刑事检察,严厉打击涉农犯罪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检察机关要把维护农村的稳定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捕诉一体”的办案优势,正确运用批捕、起诉等手段,紧紧围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积极参与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集中整治行动;加强与监察委、公安、法院的协调配合,稳、准、狠地打击各种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依法起诉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蝇贪”和坑农害农犯罪,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哪些犯罪突出就集中打击哪些犯罪”的原则,始终保持对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重点刑事犯罪案件的“严打”高压态势,做到惩治一人,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办案效果。当前全国正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检察机关要借此机会,积极发挥检察机关在“破网打伞”中的职能作用,对欺压百姓的村霸、恶势力要坚决打击,使在村级基层组织中担任领导的黑恶势力、宗教势力、受过刑事处罚的村霸、地霸、涉黑涉恶涉邪教等有问题的人能全部受到法律的制裁,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增强广大群众对党的感情和拥护,推动专项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继续服务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力度,严厉打击直接侵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犯罪,积极参与“扫黄打非”、打击非法集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项活动。重点打击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积极维护农村市场管理秩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灵活工作方法,突出工作特色,增强打击效果,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村稳定提供检察保障。
      ……
 
      (作者霍振伟系渑池县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一级检察官;张中杰系渑池县人民检察院干警)
 
(责任编校   黄春红)
 
 
 
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探析
芮小欢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也逐渐形成了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模式,打破了过去经济发展的壁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便是一个跨省的示范区,还有很多的跨区域经济体的成立,使得各区域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今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的营商环境在世界上的排名并不乐观,在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短板,比如说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地方区域立法冲突和空白同时存在、不同市场主体的待遇不同的问题、产权保护制度欠缺等,促进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就要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还要强化其可操作性,营造良好的区域营商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19年6月25日,李克强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法治化就要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让市场上的各类主体能够安心的发展企业,创新创优。
      一、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现实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就是政府通过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市场主体权益。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法律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也更体现了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对市场经济的根本性作用,“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好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有序的、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平等性以及竞争性等特性,迫切要求法律制度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规范、调整、制约、保障等作用,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化建设之间不可或缺的关系,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迫在眉睫,不容迟缓。
  (二)法治化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的发生,即“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要保持经济组织有效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合理的安排,从而形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正当经济活动。由此,社会发展和变革一定表明该社会的产权制度越来越能有效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从而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用到对社会最有益的活动中去,而不是相反。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今天,制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提升法律制度的完备性、可操作性,提升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文化环境,给市场主体提供一种安全感和秩序感,使得它们在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中全面投身经济发展而无后顾之忧。
  (三)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
  好的产权制度可以引导一个国家的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的内在驱动力,通过改善产权制度让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资产和未来的预期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进一步生产要素在各行业之间的流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让大家放心做长期投资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孟子说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恒产的保障就是产权制度的约束,让产权拥有者能够投入人力、物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市场主体以充足的信心和恒久的热情。
  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区域经济法律机制不完善
  调整社会活动和经济关系,需要建立和发展民法典和商法典等基本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逐步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特别是目前一些区域经济体的形成,更是对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提出了高要求,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调控区域经济法律,目前来说,营商环境方面的法律体系的整体规划还不够科学,层次较多,目前实行的是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级制的立法体系,完全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都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只是给予地方本省或者本市的利益驱动,导致在局域经济体适用的时候冲突严重,导致市场主体无所适从,安全感降低;对于跨省的区域经济运行模式,区域内有立法权的机关对于一些领域无法出台相应的立法,就会出现空白,无法可依,其他还存在一些滞后性的问题,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科技的创新也是日新月异,这些法治化建设中的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区域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化的发展。
  (二)政府宏观管理不到位
  目前来看,对于区域经济的管理还是依靠法治化程度较低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虽然在应对市场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但是为确保营商环境的稳定性、连续性、长期性,必须要有稳定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这便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困境和短板,市场经济是千变万化的,且市场经济的许多不确定性来自于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某些政策的规定过于原则,具有模糊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降低了市场博弈重复的可能性,促使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不敢做长期投资,从而影响了企业信誉的建立,更多的企业家、投资者变得犹豫不决,不敢对市场进行预期,降低了信心。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在协调整体布局和局部利益的依据并非是法律法规,而是区域发展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因为缺乏权威性而效力不强,出现了多方的利益冲突,存在一些行政执法不公正、程序不规范、选择性执法侵害企业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区域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打击了市场主体的信心。
  (三)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产权制度的有效稳定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产权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进步的空间,因为我国的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产权保护的土壤相对贫瘠,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并且因为产权制度发展的滞后,很多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于产权的意识相对欠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一个长效的、系统的规划,对于出现的一些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不能够正确地处理,缺乏有效的手段;但是完善产权制度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所以在我国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实践情况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的本土化,中国化,重振企业家的创新热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可行性举措
  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法治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巨大工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把以下几点作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验区的法治化建设,对黄河金三角地区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
      (作者系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干警)
 
(责任编校   张   怡)
 
 
浅谈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如何做到“五化”
张庆平 李宝杰
 
 
 
  今年,河南检察机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最高检部署要求,结合河南省检察工作实际,提出以五化(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为着力点,切实加强自身履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全省检察工作现代化水平。灵宝市人民检察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倡廉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各项重点工作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检察队伍建设、检察业务建设、纪律作风建设都得到了明显加强。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五化”运用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提升党风廉政工作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落实主体责任标准化
  标准化是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落实主体责任的标准,要认真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明确责任主体在履行从严治党方面的职责。主体责任人要把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做到“逢节点必提”、“逢会议必讲”、“逢活动必说”,不断推进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一要健全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的作用,领导小组要协调和督导解决涉及党风廉政建设方面重大案件、重要事项等问题,定期听取各部门的工作汇报,及时分析本院党风廉政建设状况,研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二要定期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推动机关各内设机构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强化自身监督的合力。三要夯实主体责任。把党风廉政主体责任按照领导责任、教育责任、管理责任、考核责任和示范责任五方面的要求,分解到班子成员,细化到各工作部门,落实到具体人员。四要做到与检察业务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一岗双责、一追到底。年底时,将履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因践诺不到位的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对违反有关纪律的,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管理工作智能化
  智能化是实现检察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借助先进科技,工作实现智能化。目前,融合智慧办案的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版正在试点完善、政法大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加快推进、全省检察机关“三远一网”已经建成并全面使用。借助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对案件质量评查、涉案赃款赃物管理工作实现智能化。我院还先后安装了立体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公务用车GPS定位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管理效能大大提升。
  三、完善制度精细化
  一方面是制度制定的精细化,在制度出台前要深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尽可能堵塞漏洞,同时注重对现有办案制度规程的梳理,防漏堵缺。今年,我院根据工作情况,先后征求财政局、灵宝市纪委监委建议,听取各部门干警代表的意见,制定并完善了《干警请销假制度》、《财务报账流程》、《灵宝市检察院机关干警职工操办婚丧事宜实施办法》、《干警值班规定》,形成了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是制度落实的精细化,通过加强日常督察、专项督察等方式,切实把精细化要求落实到每一起案件、每一项流程、每一个细节中。每年初制定检务督察计划,每月对督察活动进行具体安排,确保督察活动常态化。办公室、政治部等先后参与了执法办案、并对禁酒令的执行、机关纪律作风、警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察。
  ……
 
       (作者张庆平系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检务督查科负责人;李宝杰系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检务督查科干警)
 
(责任编校   李小凤)
 
 
 
党员干部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
陈   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多次提到“底线”,并在强调“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时,明确将坚持底线思维与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一起,作为党员干部“增强政治领导本领”“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则要求。特别是近两年,从政治到经济、军事、国家安全、意识形态,频度之高、维度之广、涵义之深,为广大党员干部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领导干部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一、底线思维及其内涵
  底线是事物能力范围前的临界值以及人们能够承受的阙值下限和最低目标。社会实践中,底线就是红线,体现为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应该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说白了,底线就是不能突破的临界点,突破了,性质就会发生变化,甚至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底线是一把标尺、一种境界,不能含糊、不能推卸、必须坚持、必须做到。
  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基本导向调控事物发展方向与目标的思维方法,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适度原则,揭示了质变与量变的内在联系。底线思维表达了从坏处着想、主动作为、争取最好结果的思想观念。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底线思维的时代意义
  (一)底线思维是一种忧患型思维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在与磨难抗争中所形成的重要生存发展智慧。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我们党总是能够心怀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戒骄戒躁,继而成就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而且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特别是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这迫切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责任编校   刘韶华)
 
灵宝市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中的品牌化建设问题研究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灵宝分校课题组
 
      一、品牌化建设及其意义
      所谓品牌,也就是产品的牌子。它是企业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用作一个企业产品或产品系列的标志,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品牌化其实是对某一类或一系列产品的认知标准化、宣传标准化,以达到市场突出和市场区别的作用。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品牌是有灵魂、有个性、有环境特征的,是活生生的,并且,品牌是无国籍的。在世界范围内,品牌化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模式,所以许多消费者认可品牌,许多商家全面推动和实现品牌化效应。
      目前全世界很多的工业企业实行的都是品牌化战略。当顾客对某一品牌产生了“依赖感”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偏好。手机、皮包、服装等最容易产生这种效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安全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仅是工业产品,涉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也越来越明显。顺时应势,我国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的一个主线,使我国传统农业从重视提高产量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农业部还把2017年确定为“品牌建设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表明我国已进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新时代。
      (一)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有效途径
      当前中国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时有发生,普通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低迷,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市面上品牌农产品价格却一直保持坚挺,为什么寺河山苹果能卖近10元左右一斤,而普通苹果只能卖3元一斤,3倍多的差价就是来自品牌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是打通普通农业生产与高端消费市场的有效途径。
     (二)发展品牌农业是应对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更多开始追求“吃好”。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三)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形式
      由于标准化生产推广不够,农民素质偏低,生产管理粗放,监管和检测不到位,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在2015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政府明确提出用品牌确保食品安全、提升消费信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三品”认证就充分说明了品牌化被看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
      (四)发展品牌农业是应对国外农产品冲击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产品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外一些农产品凭借其品牌效应正不断抢占国内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逐渐开放农产品市场后,国外农产品对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正造成极大冲击。发展品牌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
      总之,一个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得怎样,最终由市场说了算。要想把农产品很顺利而且在价格上让农民比较满意地销售出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就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来说,一定要注重“三品一标”的认证,你取得的认证越多,档次就越高。所谓档次越高,就是要有机食品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相对来说,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就低一点,认证起来比较容易,但首先得达到无公害的质量标准。不要光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话说得很漂亮,但是有多少有机农产品?有多少地理标志农产品?有多少绿色食品标志农产品?地方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而且推广发展到什么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
      可以说, “三品一标”品牌已经成为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成为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引领,成为提高市场号召力靓丽名片。因此,发展“三品一标”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主要抓手。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是加快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有力推动灵宝市实施乡村战略,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灵宝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理所应当重视品牌农业建设,特别是“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二、灵宝市农业品牌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成功范例
      “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消费的主导产品。
      ……
(责任编校   吕亚楠)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