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研信息第二期

作者:jyxx编辑时间:2013-05-06 17:14浏览次数:

教 研 信 息

第2期
 

     图书信息中心选编                                                                                      2013年4月
 


    

      目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   

  
        2012 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 5193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2377 亿元,增长 4.5% ;第二产业增加值 235319 亿元,增长 8.1% ;第三产业增加值 231626 亿元,增长 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0.1%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5.3%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4.6%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2.6%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 1.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8%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 [3] 上涨 2.7% 。  
   70 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年末为 54 个。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 76704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37102 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266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1% ,与上年末持平。全国农民工 [4] 总量为 26261 万人,比上年增长 3.9% 。其中,外出农民工 16336 万人,增长 3.0% ;本地农民工 9925 万人,增长 5.4% 。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33116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 1304 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 1 美元兑 6.2855 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 0.25% 。
  全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 [5] 117210 亿元,比上年增加 13335 亿元,增长 12.8% ;其中税收收入 100601 亿元,增加 10862 亿元,增长 12.1% 。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11127 万公顷,比上年增加 69 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 470 万公顷,减少 34 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 1398 万公顷,增加 12 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 203 万公顷,增加 9 万公顷 。   
全年粮食产量 58957 万吨,比上年增加 1836 万吨,增产 3.2% 。其中,夏粮产量 12995 万吨,增产 2.8% ;早稻产量 3329 万吨,增产 1.6% ;秋粮产量 42633 万吨,增产 3.5% 。其中,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产量 20429 万吨,增产 1.6% ;小麦产量 12058 万吨,增产 2.7% ;玉米产量 20812 万吨,增产 8.0% 。  
       全年棉花产量 684 万吨,比上年增产 3.8% 。油料产量 3476 万吨,增产 5.1% 。糖料产量 13493 万吨,增产 7.8% 。烤烟产量 320 万吨,增产 11.5% 。茶叶产量 180 万吨,增产 11.2% 。   
全年肉类总产量 8384 万吨,比上年增长 5.4% 。其中,猪肉产量 5335 万吨,增长 5.6% ;牛肉产量 662 万吨,增长 2.3% ;羊肉产量 401 万吨,增长 2.0% ;禽肉产量 1823 万吨,增长 6.7% 。年末生猪存栏 47492 万头,增长 1.6% ;生猪出栏 69628 万头,增长 5.2% 。禽蛋产量 2861 万吨,增长 1.8% 。牛奶产量 3744 万吨,增长 2.3% 。   
全年水产品产量 5906 万吨,比上年增长 5.4%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 4305 万吨,增长 7.0% ;捕捞水产品产量 1601 万吨,增长 1.3% 。   
      全年木材产量 8088 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0.7% 。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72 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235 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199860 亿元,比上年增长 7.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0.0%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 6.4% ;集体企业增长 7.1% ,股份制企业增长 11.8%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 6.3% ;私营企业增长 14.6% 。轻工业增长 10.1% ,重工业增长 9.9%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 [7] 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3.6% ,纺织业增长 12.2% ,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8.4% ,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8.9% ,汽车制造业增长 8.4%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12.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 9.7% 。六大高耗能行业 [8] 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9.5% ,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 11.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 11.7%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 13.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 9.5%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5.0%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 6.3%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2.2%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555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5.3%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4163 亿元,下降 5.1% ;集体企业 819 亿元,增长 7.5% ,股份制企业 32867 亿元,增长 7.2%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2688 亿元,下降 4.1% ;私营企业 18172 亿元,增长 20.0% 。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 35459 亿元,比上年增长 9.3%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 4818 亿元,增长 15.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236 亿元,增长 21.9%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74676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3%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9.0%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364835 亿元,增长 20.6% ;农户投资 9841 亿元,增长 8.3% 。东部地区投资 [10] 15174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5% ;中部地区投资 87909 亿元,增长 24.1% ;西部地区投资 88749 亿元,增长 23.1% ;东北地区投资 41243 亿元,增长 26.3% 。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 9004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2% ;第二产业投资 158672 亿元,增长 20.2% ;第三产业投资 197159 亿元,增长 20.6%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7180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2% 。其中,住宅投资 49374 亿元,增长 11.4% ;办公楼投资 3367 亿元,增长 31.6% ;商业营业用房投资 9312 亿元,增长 25.4% 。   
全年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 781 万套(户),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 601 万套。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103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3%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2.1%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82414 亿元,增长 14.3%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27893 亿元,增长 14.5% 。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 186859 亿元,增长 14.4% ;餐饮收入额 23448 亿元,增长 13.6% 。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7.3% ,粮油类增长 19.9% ,肉禽蛋类增长 18.0% ,服装类增长 17.7% ,日用品类增长 17.5% ,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 17.7% ,通讯器材类增长 28.9% ,化妆品类增长 17.0% ,金银珠宝类增长 16.0% ,中西药品类增长 23.0%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 7.2% ,家具类增长 27.0%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 24.6% 。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3866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6.2% 。其中,出口 20489 亿美元,增长 7.9% ;进口 18178 亿美元,增长 4.3% 。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 2311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762 亿美元。   
全年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 24925 家,比上年下降 10.1%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1117 亿美元,下降 3.7% 。   
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 77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8.6% 。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 116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2.7% ;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 51.2 万人,增长 13.3% 。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 412 亿吨,比上年增长 11.5% 。货物运输周转量 173145 亿吨公里,增长 8.7% 。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 97.4 亿吨,比上年增长 6.8% ,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 30.1 亿吨,增长 8.8% 。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17651 万标准箱,增长 8.1% 。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 379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7.6% 。旅客运输周转量 33369 亿人公里,增长 7.7% 。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 12089 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1145 万辆),比上年末增长 14.3% ,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 9309 万辆,增长 18.3% 。民用轿车保有量 5989 万辆,增长 20.7% ,其中私人轿车 5308 万辆,增长 22.8% 。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14] 150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0%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 2037 亿元,增长 26.7% ;电信业务总量 12985 亿元,增长 11.1% 。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 70.74 亿件,包裹业务 0.69 亿件,快递业务量 56.85 亿件。电信业全年局用交换机容量新增 478 万门,总容量 43906 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 [15] 11234 万户,达到 182870 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27815 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 18893 万户,农村电话用户 8922 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 12590 万户,年末达到 111216 万户,其中 3G 移动电话用户 [16] 23280 万户。年末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 139031 万户,比上年末增加 11896 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 103.2 部 / 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 5.64 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 5.30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2.1% 。   
全年国内出游人数 29.6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12.1% ;国内旅游收入 22706 亿元,增长 17.6% 。入境旅游人数 13241 万人次,下降 2.2% 。其中,外国人 2719 万人次,增长 0.3% ;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 10521 万人次,下降 2.9% 。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 5772 万人次,增长 0.3%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500 亿美元,增长 3.1% 。国内居民出境人数 8318 万人次,增长 18.4% 。其中因私出境 7706 万人次,增长 20.2% ,占出境人数的 92.6% 。   
         八、金融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 97.4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3.8% ;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 30.9 万亿元,增长 6.5% ;流通中现金( M0 )余额为 5.5 万亿元,增长 7.7% 。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94.3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 11.6 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91.8 万亿元,增加 10.8 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67.3 万亿元,增加 9.1 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63.0 万亿元,增加 8.2 万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 [17] 为 15.8 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多 2.9 万亿元。   
       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 78320 亿元,比年初增加 11544 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 104357 亿元,增加 15656 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 19367 亿元,增加 5826 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 84990 亿元,增加 9830 亿元。   
      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 5841 亿元,比上年减少 939 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 A 股 154 只,筹资 1034 亿元,减少 1791 亿元; A 股再筹资(包括配股、公开增发、非公开增发 [18] 、认股权证) 2093 亿元,减少 155 亿元;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可分离债、公司债筹资 2713 亿元,增加 1006 亿元。全年公开发行创业板股票 74 只,筹资 351 亿元。   
全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 [19] 3.7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1.4 万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 [20] 154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8.0% ,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 8908 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 1249 亿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 5331 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 4716 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 1505 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 395 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 2816 亿元。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 59.0 万人,在学研究生 172.0 万人,毕业生 48.6 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 688.8 万人,在校生 2391.3 万人,毕业生 624.7 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761.0 万人,在校生 2120.3 万人,毕业生 673.6 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 844.6 万人,在校生 2467.2 万人,毕业生 791.5 万人。全国初中招生 1570.8 万人,在校生 4763.1 万人,毕业生 1660.8 万人。普通小学招生 1714.7 万人,在校生 9695.9 万人,毕业生 1641.6 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6.6 万人,在校生 37.9 万人,毕业生 4.9 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 3685.8 万人。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 1024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9%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97% ,其中基础研究经费 498 亿元。全年国家安排了 1701 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1165 项“ 863 ”计划课题。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30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128 个。累计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149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180 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887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8137 家。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21] ,累计支持设立 102 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近 290 亿元,投资了创业企业 238 家。全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 205.1 万件,其中境内申请 188.6 万件,占 91.9% 。受理境内外发明专利申请 65.3 万件,其中境内申请 52.3 万件,占 80.1% 。全年授予专利权 125.5 万件,其中境内授权 114.4 万件,占 91.1% 。授予发明专利权 21.7 万件,其中境内授权 13.7 万件,占 63.2% 。截至年底,有效专利 350.9 万件,其中境内有效专利 289.9 万件,占 82.6% ;有效发明专利 87.5 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 43.5 万件,占 49.7% 。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 28.2 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643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35.1% 。全年成功发射卫星 19 次。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区域组网并正式提供运行服务,“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试成功突破 7000 米 。   
        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 28128 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 509 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 173 个,已累计完成对 105224 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3496 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6267 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 1986 项,其中新制定 1375 项。全年中央气象台和省级气象台共发布气象预警信号 5123 次,警报 4049 次。全国共有地震台站 1687 个,区域地震台网 32 个。全国共有海洋观测站 79 个。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公开出版地图 1662 种。   
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2089 个,博物馆 2838 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 2975 个,文化馆 3286 个。各类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有 2579 座。有线电视用户 2.14 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 1.43 亿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7.5% ;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8.2% 。全年生产电视剧 506 部 17703 集,电视动画片 222838 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 745 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 [22] 148 部。出版各类报纸 476 亿份,各类期刊 34 亿册,图书 81 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 4107 个,已开放各类档案 11662 万卷(件)。   
全年我国运动员在 24 个运动大项中获得 107 个世界冠军,共创 14 项世界纪录。在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 38 枚金牌,奖牌总数 88 枚,位列奥运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在伦敦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 95 枚金牌,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位。   
      十、卫生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961830 个,其中医院 23005 个,乡镇卫生院 37128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33646 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179644 个,村卫生室 663355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506 个,卫生监督所(中心) 3037 个。卫生技术人员 650 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252 万人,注册护士 242 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557 万张,其中医院 403 万张,乡镇卫生院 106 万张。全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 321.7 万例,报告死亡 16721 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 238.76/10 万,死亡率 1.24/10 万。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 [23] 4.7 万个,床位 429.8 万张,收养救助各类人员 296.7 万人。其中,养老服务机构 4.2 万个,床位 381.0 万张,收养各类人员 262.0 万人。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 1.6 万个,社区服务站 7.2 万个。年末全国共有 2142.5 万人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5340.9 万人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545.9 万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 [24] 。全年救助城市医疗困难群众 666.4 万人次,救助农村医疗困难群众 1908.4 万人次;资助 1158.9 万城镇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医疗保险,资助 3915.1 万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 135404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6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71182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 52.6% ,比上年末提高 1.3 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 1635 万人,出生率为 12.10 ‰;死亡人口 966 万人,死亡率为 7.15 ‰;自然增长率为 4.95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7.70 。 0-14 岁(含不满 15 周岁)人口 22287 万人,占总人口的 16.5% ,比上年末提高 0.01 个百分点; 15-59 岁(含不满 60 周岁)劳动年龄人口 93727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345 万人,占总人口的 69.2% ,比上年末下降 0.60 个百分点;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 19390 万人,占总人口的 14.3% ,比上年末提高 0.59 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 [25] 为 2.79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 [26] 为 2.36 亿人。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917 元,比上年增长 13.5%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0.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 [27] 为 7019 元,增长 13.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565 元,比上年增长 12.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 21986 元,增长 15.0%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 39.3% ,城镇为 36.2% 。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3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8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2978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7401万人。全国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8370万人,增加15187万人。其中享受待遇人数1307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53589万人,增加6246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8]人数26467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122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996万人,增加35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5225万人,增加908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0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8993万人,增加1297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7173万人,增加34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5445万人,增加1553万人。年末,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1%;1-9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29]为1717亿元,受益11.5亿人次。2012年,按照农村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339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30]69.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工矿仓储用地20.3万公顷,增长5.6%;房地产用地[31]16.0万公顷,下降4.2%;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32.7万公顷,增长43.4%。
    全年水资源总量28410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676毫米。年末全国422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12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多蓄水164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6110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生活用水增长3.2%,工业用水下降0.8%,农业用水下降0.5%,生态补水增长7.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32]12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6立方米,下降8.0%。人均用水量452立方米,下降0.4%。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0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10万公顷。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74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45.6%。截至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64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6万平方公里。截至年底,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为18000万公顷,其中发放林权证的面积为17187万公顷。
    全年平均气温为9.4℃,共有7个台风登陆。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6.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9%。煤炭消费量增长2.5%;原油消费量增长6.0%;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0.2%;电力消费量增长5.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
    七大水系的571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63.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12.4%。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水质保持基本稳定。
    近岸海域301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9.4%,三类海水占6.6%,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
    在监测的316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3.5%,较好的占75.9%,轻度污染的占20.3%,中度污染的占0.3%。
    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1858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4.9%,提高1.3个百分点。城市集中供热面积49.2亿平方米,增长3.8%。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5%,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496万公顷,下降23.1%,其中绝收183万公顷,下降36.9%。全年因洪涝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61亿元,上升31.8%。全年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4亿元,下降73.7%。全年因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下降79.0%。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5亿元,上升150%。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6次,成灾11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3亿元。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3966起,下降28.5%。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71983人,比上年下降4.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42人,下降17.9%;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64人,下降12.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2.5人,下降10.7%;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374人,下降33.7%。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是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
    [4]年度农民工数量包括年内在本乡镇以外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和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产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两部分。
    [5]公共财政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
    [6]图中2008年至2011年数据为公共财政收入决算数,2012年为执行数。
    [7]2012年起,国家统计局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工业行业大类由原来的39个调整为41个,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行业分类也按新的标准进行了调整。
    [8]六大高耗能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9]钢材产量数据中含部分使用钢材加工成其他钢材的重复计算因素。
    [10]固定资产投资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计算的合计数据小于全国数据,是因为有部分跨地区的投资未计算在地区数据中。其中,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11]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12]高速铁路是指最高营运速度达到200公里/小时及以上的铁路。
    [13]本年土地成交价款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活动的最终金额,与土地购置费不同。
    [14]邮电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
    [15]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是指移动电话交换机根据一定话务模型和交换机处理能力计算出来的最大同时服务用户的数量。
    [16]3G是指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rd-generation,简称3G),3G移动电话用户是指报告期末在计费系统拥有使用信息、占用3G网络资源的在网用户。
    [17]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
    [18]非公开增发又叫定向增发,不含资产认购部分。
    [19]公司信用类债券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以及公司债、可转债等。
    [20]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21]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是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通过与地方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或以股权投资模式直接投资创业企业等方式,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动。
    [22]特种影片是指那些采用与常规影院放映在技术、设备、节目方面不同的电影展示方式,如巨幕电影、立体电影、立体特效(4D)电影、动感电影、球幕电影等。
    [23]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除收养性机构外,还包括救助类机构、社区类机构以及军休所、军供站等机构。
    [24]农村五保供养是指老年、残疾和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方面得到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25]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6]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27]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
    [2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包括参保职工和参保退休人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是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城镇非从业人员。
    [29]按卫生部统计制度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和受益人次目前仅统计到1-9月份。
    [30]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是指报告期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依法以出让、划拨、租赁等方式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提供给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国有建设用地总量。
    [31]房地产用地是指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总和。
[3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

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南省统计局

  
  2012 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着力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了比较好的趋势、比较好的态势、比较好的气势。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29810.14 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2.3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020.20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9017.63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12.7:57.1:30.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4%。
  年末从业人员624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2.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2570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28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40.57亿元,增长18.5%,其中:税收收入1469.54亿元,增长16.3%,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006.00亿元,增长17.8%,其中:教育支出增长30.0%,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4.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全省108个县(市)中,有 21个县(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0亿元,其中,有 9个县(市)超15亿元。
  二、农业
  全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9985.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340.00千公顷,增长0.3%;棉花种植面积256.67千公顷,下降35.3%; 油料种植面积1573.63千公顷,下降0.3%;蔬菜种植面积1730.28千公顷,增长0.6%。
  全年粮食产量5638.60万吨,比上年增长1.7%;棉花产量25.69万吨,下降32.8%; 油料产量569.51万吨,增长7.0%; 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59.9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404.2万吨,增长3.5%;牛奶产量316.1万吨,增长3.1%。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872.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农用拖拉机387.79万台,增长0.2%;农用运输车219.32万辆,下降0.1%;农村用电量290.03亿千瓦小时,增长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535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其中,轻工业增长16.2%,重工业增长13.9%,轻、重工业比例为31.6:68.4。产品销售率为98.4%。
  规模以上工业40个行业大类中,规模居前10位的行业增长速度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上年增长13.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4.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3%,纺织业增长26.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7%。
  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比上年增长18.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7.2%。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增长14.8%,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9%。高技术产业增长6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8.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低6.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畜肉制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2.1%,速冻米面食品增长14.2%,原煤下降3.1%,发电量下降0.1%,钢材增长5.7%,铝材增长5.2%,汽车增长10.6%,手机增长180.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155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利润总额3889.11亿元,增长6.8%。分所有制看,国有控股工业利润285.78亿元,下降30.0%;集体控股工业利润265.95亿元,增长4.8%;非公有制工业利润3337.37亿元,增长12.0%。分行业看,40个行业大类中利润总额居前10位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23.26亿元,增长8.7%;农副食品加工业349.38亿元,增长16.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24.98亿元,下降34.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06.28亿元,增长0.3%;专用设备制造业203.70亿元,增长10.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7.58亿元,下降2.4%;食品制造业164.06亿元,增长10.2%;通用设备制造业140.23亿元,增长16.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40.18亿元,下降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39.34亿元,增长14.0%.
  全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6%,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690.66亿元,增长22.9%,占全省比重达到47.9%,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3%。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455.03亿元,增长14.3%。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6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利润总额230.43亿元,增长15.2%;税金总额208.81亿元,增长12.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76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0870.16亿元,增长23.2%;农户投资891.38亿元,增长6.8%。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64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民间投资16873.30亿元,增长26.7%;港澳台商控股投资187.18亿元,下降10.1%;外商控股投资167.26亿元,增长4.7%。第一产业投资783.84亿元,增长22.3%;第二产业投资11223.10亿元,增长23.1%;第三产业投资8863.23亿元,增长23.5%。
 
  全年工业投资112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投资7319.42亿元,增长33.2%;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投资2849.25亿元,增长8.4%;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3050.35亿元,增长9.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3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住宅投资2203.06亿元,增长9.0%。房屋施工面积29559.36万平方米,增长16.6%。其中,住宅23466.99万平方米,增长13.8%。房屋竣工面积5870.54万平方米,增长6.2%。其中,住宅4888.17万平方米,增长1.7%。商品房销售面积5968.49万平方米,下降4.9%。其中,住宅5455.50万平方米,下降4.7%。
  全年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8404个,完成投资12243.82亿元,比上年增长57.1%。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段、郑州富士康航空港区项目、连霍高速河南段改扩建工程、郑州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全年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2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9.0%,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3%。其中,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7454.44亿元,增长37.8%。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78.50亿元,比上年增长9.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07.61亿元,增长7.5%。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8893.73亿元,增长15.6%;乡村1893.89亿元,增长16.1%。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247.51亿元,增长15.6%;零售业8024.73亿元,增长15.6%;住宿业107.48亿元,增长12.3%;餐饮业1407.89亿元,增长16.5%。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5.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8%,日用品类增长23.2%,中西药品类增长24.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4%,家具类增长25.2%,化妆品类增长18.9%,金银珠宝类增长24.9%,汽车类增长14.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1.4%。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额517.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6 %。其中:出口总额296.78亿美元,增长54.3 %;进口总额220.72亿美元,增长64.9%。机电产品出口193.79亿美元,增长13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2.22亿美元,增长184.1%。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63个。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2%。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026.6亿元,增长25.2%。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34.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营业额37.09亿美元,增长15.9%。
  七、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59.62亿元,比上年增长5.6%。
  年末铁路营业里程482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30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13.0%;货物周转量增长11.4%。旅客运输量增长7.4%;旅客周转量增长5.5%。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8.1%;货邮吞吐量增长46.3%。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6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邮政业务49.64亿元,增长2.8%;电信业务611.72亿元,增长14.8%。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592.85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288.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87.55万户。电话普及率为75.23部/百人,比上年增加7.13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5090.53万户,增长32.0%。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其 中入境游客190.77万人次,增长13.4%。旅游总收入3364.1亿元,增长20.1%。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67处。其中,4A级以 上景区95处;星级酒店566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33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全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103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648.5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462.16亿元,增长19.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033.81亿元,增长14.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771.29亿元,增长18.1%;中长期贷款余额9569.10亿元,增长10.1%。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471.50亿元,增长24.7%。
  全年有4家企业在境内外首发上市。其中,境内上市公司3家,境外1家。全年首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209.20亿元,其中通过境内市场募集资金188.97亿元。截至年底,全省已有10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04只,募集资金总额达1166.57亿元。年末,境内市场流通股总市值2460.69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41.13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5.7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45.36亿元。全年赔付199.5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02.50亿元,人身险赔付97.05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省研究生招生11683人,在学研究生31965人,毕业生10331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9.82万人,在校生155.9万人,毕业生43.53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4.87万人,在校生29.81万人,毕业生10.39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63.3万人,在校生173.87万人,毕业生59.9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66.57万人,在校生192.63万人,毕业生63.98万人。初中招生158.16万人,在校生453.79万人,毕业生149.8万人。小学招生190.97万人,在校生1079.21万人,毕业生170.44万人。特殊教育招收残疾儿童0.3万人,在校1.67万人,毕业0.24万人。“新机制”安排资金130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537万人次。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17.5万人,经费支出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年末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85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35家,其中国家级59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91家,其中国家级2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9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9家。启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57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39项。申请专利43442件,授权专利26833件,分别增长27.5 %和39.3%;全年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6亿元。签订技术合同4204万份,成交金额40.21亿元。
  年末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259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9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分支机构2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5个;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5626个,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4468个;843个产品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44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省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91.2万台件;制定、修订地方标准达到64项;新建计量标准253项。
  年末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6个,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122个,区域气象观测站2268个,地震台站62个,地震观测台网4个。测绘部门编制各类地图及专题数字产品5748幅,专题地图册8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达到17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0个,文化馆185个,公共图书馆152个,博物馆18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8项。基本实现省、市、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全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基本实现对外免费开放。广播电台1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电视台18座,教育台10座;有线电视用户829.69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7.89%,电视人口覆盖率97.94%。基本完成全省县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初步建立省、市、县三级贯通的全省一网。全年图书出版总印数2.17亿册,期刊出版总印数0.99亿册,报纸出版总印数20.79亿份。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7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22.93万卷。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692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5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6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80个,专科防治院(所、站) 20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73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39.2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36.4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含村卫生室)4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6.71万人,注册护士15.56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1.07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58万人。乡(镇)卫生院2071个,床位9.1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94万人。
  全年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7个、亚洲冠军13个、全国冠军136个,共获得金牌156块。全省建立建全各级基层体育组织2283个,新建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5082个、乡镇体育健身工程302个、全民健身路径505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省总人口10543万人,常住人口9406万人。出生人口125万人,出生率11.87‰;死亡人口71万人,死亡率6.71‰;自然变动净增人口54万人,自然增长率5.16‰。城镇化率达到42.43%。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24.9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32.14元,实际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2.62元,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32.96元,实际增长8.5%。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70.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82.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35.5万人,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0.5万人。
  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1.02亿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3.44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42.47亿元,农村享受最低保障人数372.29万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6.49亿元,救助107.03万人次。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27.11万张,收养23.16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18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15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56.89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6.18亿元;接受社会捐赠2522.20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年末已发现的矿种141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6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2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1种,水气矿产2种。全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处。
  全省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00个、省级生态村465个。全年共安排232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污染治理。
  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12.3%和23.0%,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累计达标率保持100%。全省83个省控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断面有39个,占47.0%,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有19个,占22.9%,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符合Ⅴ类标准的断面有7个,占8.4%,比上年减少3.6个百分点;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有18个,占21.7%,比上年减少7.2个百分点。
  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6.3%、10.8%。所有建设项目所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部通过网上进行申报、核定和备案。
  年末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7个;自然保护区33个,面积759.13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伤亡事故10775起、死亡2044人,分别比上年下降0.15%和2.71%。全省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7人。
  注:
  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教育中“新机制”资金包括公用经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费及校舍维修改造费用。

  2012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门峡市统计局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 “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强力推进 “四大一高”战略,在内需不足、外需不振、资金和劳动力成本加大等诸多负面因素存在的不利形势下,实现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新的进步,为“三大战略定位”、“十六字”发展目标的最终达成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148.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5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788.19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270.03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7.9∶68.8∶23.3变化为7.9∶68.6∶23.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1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3%。在食品类中,鲜菜价格上涨18.7%,粮食上涨2.4%,肉禽及制品上涨2.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1%,低于省定4.5%的控制目标。
  二、农业
  全年粮食产量66万吨,比2011年增长5.5%;烤烟产量3.91万吨,比2011年增长9.4%;棉花产量1186吨,比2011年减产34.8%;油料产量3.79万吨,增长17.4%;肉类总产量9.27万吨,增长14.5%;禽蛋产量5.05万吨,增长4.4%;牛奶产量4.18万吨,增长4.5%。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3.5万千瓦,比2011年末增长2.1%;农用拖拉机4.7万台,增长6.8%。全年农村用电量3.52亿千瓦小时,增长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36.2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7%,增速比2011年减缓1.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4.78亿元,增长15.0%,增速比2011年减缓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1.6%,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4.6%,轻、重工业比例为5.95∶94.0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36个行业大类中,2012年增加值规模居前10位的行业及其增速分别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76.39亿元,增长16.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84.21亿元,增长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96亿元,增长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7.27亿元,增长23.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2.87亿元,增长37.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4.20亿元,下降5.6%;非金属矿采选业21.59亿元,增长16.8%;专用设备制造业15.77亿元,增长16.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2.15亿元,增长59.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9.85亿元,增长12.0%。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0.39亿元,增长20.8%,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5.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9.23亿元,增长24.1%,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9.1个百分点。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1731万吨,比2011年增长3.3%;黄金增长17.2%;氧化铝520.79万吨,增长12.1%;铜(电解铜)6.3万吨,增长36.1%;汽车配件337万件,增长28.5%;水泥665.56万吨,增长20.3%;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量)15.7万吨,增长8.8%。发电量129.63亿千瓦小时,下降11.5%。铝(电解铝)25.89万吨,下降19.6%;铝材11.81万吨,下降17.7%。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26.63亿元,比2011年增长13.6%;实现利税314.42亿元,比2011年下降1%,其中利润总额252.70亿元,下降1.3%,税金总额61.73亿元,增长0.3%。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行业及其增速分别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035.86亿元,增长15.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93.77亿元,增长7.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49.79亿元,增长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1.46亿元,增长30.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39.61亿元,增长48.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24.69亿元,增长0.7%。
  2012年末全市共有产业集聚区7个。全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90.30亿元,比2011年增长7.1%,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4.9%,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7.7%。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53.28亿元,下降29.1%。
  全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1.91亿元,比2011年增长17.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7.74亿元,比2011年增长23.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925.54亿元,增长23.6%;农户投资12.19亿元,增长7.7%。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316.80亿元,比2011年增长34.8%;民间投资604.32亿元,增长23.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9.67亿元,增长15.4%;第二产业投资523.58亿元,增长31.1%;第三产业投资342.29亿元,增长14.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4.78亿元,比2011年增长20.3%,其中住宅投资41.32亿元,增长6.1%。商品房施工面积735.42万平方米,增长27.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45.78万平方米,增长30.7%。商品房竣工面积102.53万平方米,增长80.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0.01万平方米,增长65.9%。商品房销售面积99.47万平方米,增长5.5%,商品房销售额29.47亿元,增长24.0%。
  全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59亿元,比2011增长43.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2.0%,比2011提高5.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2%。其中,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316.70亿元,增长47.2%。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3.2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8%。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9.18亿元,增长15.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03亿元,增长15.2%。分行业看,批发业14.48亿元,增长25.9%;零售业224.58亿元,增长15.6%;住宿业3.72亿元,增长6.7%;餐饮业30.43亿元,增长14.3%。
  全年全市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共实现销售额(营业收入) 599.6亿元,比2011年增长24.6%。其中,批发业224.8亿元,增长27.5%;零售业319.6亿元,增长23.7%;住宿业12.9亿元,增长8.7%;餐饮业42.4亿元,增长21.7%。
  六、对外经济
  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3062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16.6%。其中,出口总额19368万美元,增长20.0%;进口总额3694万美元,增长1.5%。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4个。合同利用外资79027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136.1%;实际利用外资74672万美元,增长18.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8.36亿元,比2011年增长6.3%。
  全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4541万吨,比2011年增长15.5%;公路旅客运输量4841万人,增长8.2%;公路货运周转量92.68亿吨公里,增长15.9%;公路旅客周转量23.85亿人公里,增长8.3%。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3.98亿元,比2011年增长6.1%。其中,邮政业务1.52亿元,增长15.1%;电信业务12.46亿元,增长5.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8.8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2.8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88.15万户,普及率为83.3部/百人,比2011年增加2.5部/百人。
  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54家,比2011年增加 1家;旅游景区(点)26处,比2011年增加2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点)13处, 4A级以上景区6处;旅游星级饭店25家。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57.3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2896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7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1亿元。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05.55亿元,比2011年增长1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62亿元,增长19.1%,其中税收收入47.04亿元,增长11.1%,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8.6%。在主要税种中,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房产税分别比2011年增长9.5%、29.0%、3.0%和37.0%;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比2011年下降8.0%、14.4%和14.8%。全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37.13亿元,增长15.6%。重点支出和法定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全市教育、科技、农林水事务支出增幅分别达到17.4%、15.1%和38.3%,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全市涉及民生的支出达99.2亿元,比2011年增长36.2%,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5.07亿元,比年初增加137.3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2.12亿元,比年初增加68.05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67.35亿元,比年初增加86.1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82.92亿元,比年初增加53.7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64.46亿元,比年初增加27.51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5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3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5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8.6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6.84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了100%。
  全年共申请专利524件,授权456件;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0项;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4家企业申报的省级院士工作站通过认定,5家企业申报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认定,3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认定,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建成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4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3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三门峡恒生科技研发有限公司的“清洁镀金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我市科技创新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
  年末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17种、152批次,检查食品企业20家,完成计量合格认可13家,完成锅炉定检246台,电梯定检1345台,压力容器定检577台,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总体受检率达95%以上。
  年末全市共有天气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5套,电视气象服务系统6套,多要素自动气象站29个,单要素自动气象站61个,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大喇叭356个,建设特色作物气象科技服务示范园6个,气象电子显示屏45个,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39个,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6套。全年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39次,适时进行人工增雨、增雪、消雹防雹作业145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个,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2个。全市所有的文化馆、图书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7个博物馆中有4座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向公众开放。年末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教育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9.64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6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28%。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8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监督检验所7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1136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0647张。卫生技术人员1170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24人,注册护士413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260人,卫生监督检验所卫生技术人员171人。农村乡(镇)卫生院75个,床位2411张,卫生技术人员206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数比上年增长1.01 %,参合率99.1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年共组织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1700余场次,涉及20余个健身项目,直接和间接参与体育活动人数60余万人次。组队参加省及省以上比赛17次,共取得了金牌37枚、银牌36枚、铜牌47枚。成功举办“2012中国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湾地区的105支代表队2568名游泳爱好者参加活动。“中国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在2012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被评为精品项目。承办“仰韶彩陶坊”、“迎农运、促和谐、奔小康”河南省首届万村千乡农民篮球南北争霸赛,省青少年柔道分龄锦标赛,省青少年U12、U16篮球锦标赛和省青少年跆拳道分龄锦标赛等省级赛事。我市射击项目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汤介一、田璞、武翠翠入训国家集训队,参加了奥运会资格选拔赛,跆拳道运动员王玮在全国冠军赛中取得冠军。投资200余万元,在全市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2套、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套、城市及农村健身路径20条。体育彩票销售额突破1亿元大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226.13万人,常住人口223.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6%。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10%。,死亡率为4.94%。,自然增长率为4.16%……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06.4元,比2011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65.4元,增长1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84.2元,比2011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95元,比2011年增长1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1%。
  全年共为6.6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116193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8.8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4.93万人,参加社会失业保险人数23.24万人。
  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383.2万元,年末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5696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10450.2万元,农村低保对象89801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770.3万元,救助16279人。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3家,福利单位床位4410张,收养3551人。其中,收养性社会福利院2家,床位310张,收养237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35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年末全市已发现的矿种有66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39种,水气矿产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5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37种。
  全年全市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30个、市级生态村35个。全年共创建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50个。
  全市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累计达标率保持100%。全市17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有8个,占47.0%,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有2个,占11.8%,比上年减少25.7个百分点;符合Ⅴ类标准的断面有2个,占11.8%,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有5个,占29.4%,比上年减少1.8个百分点。
  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1.0%、36.7%。所有建设项目所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部通过网上进行申报、核定和备案。
  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涧河渑池吴庄断面COD浓度达标率为75.0%。
  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
  全年完成绿化造林29.99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 11.23 万亩,义务植树及四旁植树1375万株。截至2012年底,三门峡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197公顷,绿地率39.9 %;绿化覆盖面积1329 公顷,绿化覆盖率44.3%;公园绿地面积383.04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平方米。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伤亡事故307起,死亡88人,伤亡事故起数比2011年增长12.9%,死亡人数比2011年下降13.7%。全市亿元GDP死亡率为0.084,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
  注: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