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研信息第5期

作者:jyxx编辑时间:2019-10-23 16:30浏览次数:


 
 
                                                         主      题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辑
 
    
                  关于改革开放 习近平这些新提法信息量很大
 
 
                           改机制增活力,国企改革行无止境

 
 

                 改革开放40周年 外媒数字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奇迹

 
关于改革开放 习近平这些新提法信息量很大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赴广东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珠海、清远、深圳、广州等地,进车间、入高校、访农户、看社区。短短4天时间,行程满满当当。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来到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改革开放无疑是习近平此行的重点。“不忘改革开放初心”“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关于改革开放,习近平广东之行这些新提法值得关注。
  新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十八大换届后不足一个月,习近平首次出京考察,就选择了广东。时隔近6年,为什么又来到这里?习近平在此行讲话中自己给出了答案:“再一次来到深圳,再次来到广东,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这是习近平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作出的表示。在参观这个展览时,习近平不时驻足察看、仔细询问。“我国40年的变化翻天覆地,举世瞩目。”习近平这么评价道。
  在会见广东省改革开放相关方面代表时,习近平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呢?即便我们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要在继续走下去中加以解决、加以克服。我们要坚定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同时要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中不断开拓,不断提高水平。
  看到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证明,我们走改革开放这条路是一条正确道路,只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必然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
  新提法: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此次广东考察,习近平针对改革开放讲了不少新提法。在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不忘初心”与“改革开放”的结合,是提醒国人不要忘了改革开放为什么出发。
  什么是改革开放初心?如何不忘改革开放初心?习近平表示,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在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强调,要“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这是公开报道中,习近平提出的一个新表述。
  在此次考察中,习近平还提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概念。习近平强调,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之一,“全面扩大开放”这个说法在官方公开报道中很少提。习近平在讲话中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放在一起并列提出,将扩大开放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新要求: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
  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每到一地都对当地改革开放事业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指示。
  在珠海,谈及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他要求“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
  在清远市听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后,他表示,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
  在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他强调,“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暨南大学,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有海外侨胞的一份功劳。他希望暨南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在考察最后一天,习近平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他对广东提出了4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在4个方面要求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深化改革开放。
  “抓紧抓实办好”“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要继续推进改革,抓好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同向共进”,这些要求既是提给广东,对全国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改机制增活力,国企改革行无止境
2018-09-05        来源:河北日报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国企改革一直是时代舞台重头戏之一。
  改机制,增活力。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从公司制改革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我省国企积极转变思维,大胆改革创新,朝着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进发。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破难前行,我省国企迎来发展的春天。2017年,省国资委监管的国企实现营业收入710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5亿元,同比增长26.4%,实现利润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放权让利,“包”字进城,国企迈向市场化
  石家庄市胜利大街与和平路交叉口西北角——北道岔,如今是一个高楼林立的名为“明日郡”的住宅小区。这里就是曾经风云一时的石家庄造纸厂的旧址。
  1984年3月28日,石家庄造纸厂门前张贴了一张《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大字报”:我请求承包造纸厂!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
  写“大字报”的人叫马胜利,是石家庄造纸厂销售科长。当时,厂里连续三年亏损,上级又给厂里下达了17万元的利润指标。他坐不住了,决心毛遂自荐承包国营工厂。
  “大字报”一下引发了轰动。在当时石家庄市领导的支持下,贴出“大字报”一个月后,马胜利顺利成为石家庄造纸厂厂长。
  马胜利走马上任后,按照“层层承包、责任到人”的经营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称之为“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经营制度改革契合了市场需求,1984年当年,石家庄造纸厂盈利140万元,1985年盈利280万元,1986年盈利560万元。
  被誉为“国企承包第一人”的马胜利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对当时我省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一时间,发明“满负荷工作法”的张兴让、“夏服务”夏继勋、“许引进”许期颐等改革者在省内纷纷涌现。
  从河钢石钢退休了近20年的老人王希忠,对当年那段历史依然记忆犹新。“全省乃至全国都在学‘马承包’。”时任企业小型炼钢车间主任的王希忠记得,厂里跟地方政府签订利润指标承包经营合同,约定每年向政府上缴多少利润。在利润指标的倒逼下,他们大刀阔斧进行内部改革,把生产经营各项指标细分到部门和个人,完不成的扣奖金,以这种方式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调动企业上下的积极性。
  “经营机制的变革,使得企业实现第一次飞跃。”王希忠回忆说,从1978年到1986年,企业钢材产量由5万多吨突破到12万吨。乘势而上,企业又在全国率先以转炉工艺冶炼特钢产品,引领我国特钢行业进入转炉冶炼的新时期。
  “我省国企改革经历多个阶段。”省国资委企业改革改组处处长王建立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国企的生产销售等都由政府包揽,带来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员工吃“大锅饭”等诸多问题。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我省国企也围绕市场化加速变革。
  1979年,我省出台《河北省地方国营工业扩大企业经营自主管理权的规定》,推行放权让利,扩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价格等方面的自主权。
  1981年,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推行经济责任制,使生产、经营各项指标与企业经济利益紧密挂钩。
  1986年,在全省企业中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承包制改革在国企转换经营机制的初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职工收入,激发了企业活力。”王建立说。
  冲破思想束缚,实施公司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如果说承包制推动我省国企朝着市场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那么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公司制改革则成为我省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攻方向。
  从过去的唐山碱厂职工到现在唐山三友集团旗下的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先后在这两家企业工作的徐学东,亲身见证了工作单位名称从工厂到公司再到集团的变换。
  而在王建立眼里,企业名称更换的背后,不仅是一个深陷债务危机的国企逐步成长为现代化企业的历程,更多反映的是企业制度变革的轨迹。
  时间回溯到20多年前,徐学东在唐山碱厂上班。这是我国“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全国三大碱厂之一,自1989年试生产以来,年产纯碱30万吨以上,多年来居全国同行业头把交椅。
  “作为唐山人,谁不为唐山碱厂自豪啊!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唐山碱厂建设时,正处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赶上国家‘投改贷’,巨额的项目贷款资金让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我们虽然奋力拼搏,可别说盈利和扩大再生产,就是偿付利息也困难。”徐学东说。
  转机来自于1994年。这一年,唐山碱厂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00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次年就被改制为唐山三友碱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友碱业)。
  “公司制改革是国企产权改革的分水岭。”王建立说,1993年,以公司法颁布为标志,我省开始在国企中试点推行公司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8年6月,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三友碱业又与唐山化纤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成立唐山三友集团,旗下设有三友碱业等3个子公司。
  2000年,唐山三友集团与中国东方、华融、长城、信达4家投资公司签署债转股协议,在我省省属国企率先实现股权多元化,债转股金额为13亿元,集团负债率由72%降低到43%。
  为筹划股票上市,三友碱业与当时国投建化实业公司等4家投资公司联合成立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三友化工A股股票在沪市成功上市。
  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千差万别的股权结构,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为我省国企产权改革提供了多种选项。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公司制改革面超95%,一级企业已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革。
  今年3月,河北国有资产控股运营有限公司所属河北国控置业开发有限公司与石家庄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这预示着我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昌介绍,2015年底,省政府出台《关于地方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省正式启动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
  按照宜控股则控股、宜参股则参股的原则,坚持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在唐山三友集团等企业分别开展董事会授权试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等多项试点。目前,省国资委监管的企业已有3家在集团层面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二级及以下企业混改面已达60%。
  “我们公司正在积极落实董事会选聘经理层、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等改革试点,发展越来越好。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1.98亿元,同比增长71%。”如今成为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的徐学东说。
  实行战略性重组,分离办社会职能,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钢铁行业是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规模做大了,有助于企业在资源获取、产品定价、外部支持方面取得优势,摊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老办公楼里,河钢石钢销售中心副主任顾伟强向记者讲述了他过去跑销售的经历。
  30多年前,他从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毕业来到钢厂当技术工,随着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深入推行,走上销售岗位。“厂子规模小,产品无特色,跑业务相当困难,跟市场上各类客户打交道,底气不足。”顾伟强说。
  当时,包括石钢在内的河北钢企普遍存在分散经营、力量较弱,在市场上尤其是国际市场上话语权不足的问题。以铁矿石为例,国际谈判桌前,国内基本只有宝钢、武钢等大型钢企的身影。
  在顾伟强眼里,最重大的改变源于两件事。一是该企业实施由普钢企业向特钢企业的战略转型,成为我省唯一的专业化特钢棒材生产企业。二是省国资委决定由河钢集团回购石钢,石钢成为河钢集团全资子公司。
  借助河钢集团全球营销服务网络的优势,河钢石钢与欧洲终端客户建立了新型合作关系。前不久,他们生产的系列乘用车用钢和商用车用钢陆续装船运往意大利、德国、西班牙,高端产品首次批量打入欧洲市场。
  “我省国企改革动作频频,其中战略性重组尤为引人注目。”王建立说,过去,我省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布局较为分散、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为优化原有经济结构和布局,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我省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对有一定实力、有前途的国企推行战略性重组,实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2008年6月,由唐钢、邯钢联合组建的河钢集团和由金能集团、峰峰集团整合重组的冀中能源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省战略性重组取得重要成果,对我省钢铁、煤炭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深远影响。
  扫除思维障碍,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域界限,让优势企业举旗当帅,改中搞强;一般企业,找帅当兵,转中求活。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我省国企战略重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已培育了河钢集团、冀中能源、三友集团等“行业巨人”,大大推动了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2003年,省国资委监管的企业有50多家,现在重组到了18家。虽然数目减少了,可是无论从规模、管理还是发展质量来看都明显提升了。”王建立说。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同样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据王建立介绍,2003年,针对我省国企普遍兴办学校、医院、居委会等机构,包袱较为沉重的问题,省政府启动了“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企业减负增效、瘦身健体工作。
  2016年起,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新一轮国企改革加快推进,除了进一步分离国企医疗机构外,以供水、供电、供热(气)和物业管理为内容的“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也是重要一项。作为全省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革试点,去年10月以来,冀中能源集团众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陆续移交地方政府。
  截至去年底,全省共签订“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正式协议1085份,涉及1695个家属区、80万户居民,共计241.7万户次,完成了对接总任务量的95%。今年年底前,全省将基本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记者贡宪云)
 
 
 
 
 
 
 
     
     

改革开放40周年 外媒数字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奇迹

 

2018-05-0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现在的经济是什么样?《欧洲时报》援引德国《时代周刊》的文章指出,40多年前,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农民可以为自己而耕种,让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可以从中国南方的自贸区进入中国;40年后的今天,数千万农民脱离了贫困,村庄成为现代化的大城市,高科技列车在大都市之间来回奔波。中国的经济腾飞虽然很难具象描述,但可以用一系列的数字来展示。
数字化生活
据德国《时代周刊》报道,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数字化已经很成熟。截至2016年底,已有7.3亿人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上网。4.7亿人已经开始使用无现金支付,未来这一数字将达到5亿,几乎所有的付款交易都将通过智能手机完成,中国正在走向无现金社会。
流动人口
没有劳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到70年代后期,这些在中国被称为“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就开始在东南各省的大都市和经济区寻找工作。他们在流水线上工作,修建高楼大厦,公路和铁路,被称为“农民工”。其中一部分人从事街头小贩,服务员或工匠。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52.9%的农民工在制造业工作,46.7%的人从事服务业。
大都市
截至2015年,中国有15座城市拥有超过500万常驻人口,如今可能更多,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在欧洲只有巴黎、伦敦和莫斯科3座城市拥有如此规模的常驻人口。《时代周刊》指出,中国大都市的发展展现出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壮大的特性,拥有超过20层多户住宅楼的新小区已经在三线城市十分普遍。并且与巴西和南非等国家不同,中国城市没有不可控制的“贫民窟”。
外汇储备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积累了如此高的外汇储备。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数量约为3400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的外汇储备只有约1250亿美元。高额的是如何产生的?与许多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大,中国出口的商品和服务多于进口是主要原因。
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的经济力量现在也可以从众多大型中国国有企业看出来。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15家来自中国,虽然在西方,其中的许多并不为人所知:例如中国国家电网,其年营业额为3150亿美元,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零售商沃尔玛,该企业拥有90万的员工。
中石油和中石化也位居前十位。这2家公司的年营业额都超过了10000亿美元。作为比较:德国最大的车企大众以2400亿美元排名第六。
全球年度专利申请
根据欧洲专利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在全球年度专利申请量排名中位居第五,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与2016年相比,申请数量增长了16%以上。大部分的中国专利来自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这符合中国制定的“2025规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华为是其中的佼佼者。据欧洲专利局称,2017年,该集团发布了近2400件专利申请。
多年来,中国因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而被外国企业广为利用,据Ibisworld的市场研究人员称,全球70%以上的玩具生产自中国。中国每年出口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玩具,销售额约为400亿美元。整个行业在中国雇用约60.7万人。据《柏林日报》报道,普通塑料玩具的生产成本仅为约50美分,这些商品将在德国以10、20或30欧元的价格在商店中销售。
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方面,中国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54位,远远落后于德国(第34位)。但人均统计数据并不能掩盖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气候威胁国之一。中国对于世界气候起到很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不再像过去几年那样增长过快,政府正抓住机会关闭过时和过剩的燃煤电厂,这让中国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到2040年,煤炭在电力生产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减少到现在的60%左右。相反,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电力的主要来源,而核电将不会发挥主要作用。
与此同时,能源效率和电动汽车行业已被中国政府确定为未来的关键技术,并将在未来几年进行大力投资。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清洁空气和环境保护等话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香港,人们甚至可以预订低碳婚礼――搭配马车作为婚车以及婚礼上供应有机食品。
新中产阶级崛起
中国正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也导致人口财富大幅增加。然而,中国新一代中产阶级的实际规模却很难界定:根据瑞士信贷集团的计算,2015年,中国新中产阶级约为1.09亿人。此前,英国经济学家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和麦肯锡公司得出了4亿多人的数据。不过,他们称,其中有75%只属于中下阶层。但无论以哪种定义方式,中国人的财产确实是在增长,根据瑞士信贷集团的数据,中国新中产阶级资产已经超过70亿美元,超过法国、德国、英国。
中国高铁
国国家投资扶持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高铁在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铁缩小了这个庞大的国家,同时也竖立了中国高科技产品在海内外的地位。
即使在今天,中国主要车站的乘客人数也非常庞大:最繁忙的路线是京广线和京沪线,每年有超过1亿人次。
教育
在2004年,中国的注册在校生有约1800万人,这个数字在10年内翻了一番,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新中产阶级的崛起,教育在中国社会享有越来越高的优先级。大城市的学校师资条件越来越好,入学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此外,推动教育也刺激着就业竞争。根据中德商会的数据显示,受“中国制造2025”影响,在中国目前最流行的学科是工程和管理学。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