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土特产”文章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李银汁 王 茜编辑时间:2024-04-25 17:34浏览次数:

做优“土特产”文章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李银汁 王 茜

  做好新时代“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在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深挖生态潜力,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道路上,许多乡村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还创立了农产品本土公共区域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综合多地经验,梳理发展“土特产”产业的思路,在如何补齐短板、彰显特色、带动增收方面进行探索,以期真正让“土特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一、“土特产”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方面
  1.体制机制保障不完善
在“土特产”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和精力进行产业扶持建设,但是由于干部队伍专业性不足、部分政策不严谨、“短视”、监管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一些产业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用地指标不足、扶持资金使用和管理不规范、产业项目建设进程受阻、政策落实困难、带动农户增收效果不佳、产业项目及相关政策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土特产”产业的做优做强。
  2.专业人才不足
由于客观生产条件及产品特性限制,“土特产”产业大多属于需要一定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一直存在。线下培训面窄、力度小、可以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而线上培训资源闲置、使用率又不高,明显不能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引才和留才方面,对于农业技术人员的引、留政策相对匮乏,提供的待遇较低、吸引力不强,导致下派专家少,能沉下来、持之以恒做实事的更是少之又少。
  3.抗风险能力差
“土特产”初级产品的生产大多还是靠天吃饭、靠市场吃饭,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波动都会对产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在抗击农业风险这方面,相关部门无法明确说明防灾减灾的具体办法,经常是出了事再根据情况采取补救措施,更多的是事后解决。虽然部分农业生产加入了农业保险,但参保率低、参保意识不强,导致发生雪灾压塌大棚和夏季洪涝灾害冲毁淹死农作物时部分农户仍蒙受巨大损失。
  4.小农经营大多以自产自销为主,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积极性不高
许多地方“土特产”初级产品的生产模式大多为小农经营,自产自销。一方面是受传统生产模式影响——农户多依靠传统经验和自身对市场的判断进行种植活动,产品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培育和管理方式落后且产量偏低。另一方面大部分“土特产”初级产品作为非粮农作物,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较大,农户又不善营销、主动迎合市场能力弱,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再加上个别产业发展的失败案例,更是让他们内心的恐惧大于对“土特产”市场的信心,不愿投入过多到这个他们认为存在较高风险的产业中去。
  5.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大部分乡村“土特产”产品丰富,农产品加工业也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加工转化率还比较低,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农产品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增收效益慢、综合效益不高,导致了“土特产”“优质不优价”“生产容易,销售困难”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二)品牌方面
  1.品牌知名度不高
品牌知名度是评价品牌形象的量化指标,也是影响客户购买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使用衡量品牌知名度的社交舆情监控法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头部内容平台搜索一些地方品牌关键词可以发现,它们的提及率、帖子参与度(触及量、阅读量)、帖子互动率(赞评转)和标签使用率(话题度)都不高,有的几乎没有。而造成“土特产”品牌知名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宣传力度有限,如未针对目标客户群和产品定位做专业的单点曝光,另外一方面也有对品牌建设不重视,目标客户群对品牌缺乏了解等原因存在。
  2.品牌文化挖掘不够
品牌文化的建设是让品牌经久不衰的必要条件,也是摆脱品牌短生命周期厄运的秘密。大多数品牌设计精美的Logo、用料考究的包装等外在体现是极其容易被消费者感知的,可看过之后却很难记住,而品牌文化就是让品牌能够长久散发魅力并且让无数消费者拥趸的内在特性和关键。虽然有些地方开发了有着悠久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土特产”,但是如何打造独树一帜的“土特产”品牌文化,拥有自己的“文化卖点”,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和市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销售方面
  1.销售渠道单一
相较于之前传统线下销售,现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渠道销售”模式日益广泛。许多乡村也顺应市场变化积极开展了线上销售活动,但这些活动更多的集中在电商或直播卖货渠道,社交媒体和口碑营销、社群等销售渠道的利用还相对匮乏,销售渠道单一问题仍然存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前,通常会先通过这些渠道查看其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和反馈,再决定是否购买,因此将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广放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这一块也应该纳入丰富“土特产”线上销售渠道的考虑范围。
  2.销售范围狭窄
导致“土特产”销售范围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地域性偏向和销售信息流通性、公开性差。由于外地食客的传统习惯、地方口味偏好、保鲜运输等原因,再加上企业可能出于销售成本和对外地市场信心不足等原因,部分“土特产”产品的销售范围往往局限于本地及周边地区,对外扩展销售的情况很少甚至没有。而最近网上非常火的“网友互换土特产”活动,也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在一个地大物博、物产丰饶的国度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产,虽然网购日益便利,但外地人难免会存在一些“信息差”,难以买到更受当地人青睐的特产。如何有效拓展本地特色产品的销售范围、对外销售该何去何从,已成为本地“土特产”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做优“土特产”产业的路径探索
  (一)优化产业振兴外部环境
  1.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型”干部队伍
(1)培养一支“懂市场”的干部队伍。“土特产”产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及信息意识不强,造成农户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控性,这就需要一支“懂市场”的干部队伍动态掌握和检测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为农户提供权威可靠的“一手”信息,积极引导农户做好市场研判和价格变动预警,增强农户的理性思维和风险意识,尽可能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


…………………………………………………………………………………………………………………………………
 
  (作者李银汁系中共栾川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王茜系伏牛山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中心讲师)
(责任编校 李小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