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乡村文化振兴新活力 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作者: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20编辑时间:2024-08-12 10:10浏览次数:
释放乡村文化振兴新活力 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2024年春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9调研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承担着“塑形”“铸魂”的重要任务,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
根据教学安排,3月27-29日,2024年市委党校春季主体班中青班第九调研组先后赴灵宝市、卢氏县,实地调研了灵宝市函谷关镇、函谷关东寨村、尹庄镇唐窑村、故县镇冯家塬村、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杜关镇民湾村、沙河乡留书村等地的文化企业和示范项目,通过现场察看、集中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市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工作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先后研究制定《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方案》《三门峡市精准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五年行动方案》《三门峡市2024年乡村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工作要点》等制度方案。各县(市、区)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蓝图科学合理,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以优良党风带动乡风民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农民精神面貌和乡村文明程度明显改善,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一)思想政治引领凝聚人心
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坚持党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夯实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我市组建“新时代宣讲师”志愿服务队,深入全市乡村开展理论政策、文化文艺、移风易俗、公民道德等宣传宣讲志愿服务活动301场,受益农民群众3.5万人次,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2023年,围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卫生健康、农技服务、法律援助等16个方面内容深入乡村基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3万场次,参加志愿者19万人次;开展“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5300余场次,受益农民群众92万余人次;开展“文化惠民乐融融”优质文化进基层活动7400余场次,累计参加志愿者7.5万余人次,受益农民群众达57万人次。有力有效地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普及化,让理论宣讲有滋味、有实效,赢得广大农村干群好评。
(二)传统文化保护见行见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和“魂”,乡村是孕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制作了详细的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被河南省文化厅树为典型并在全省推广。
2023年,虢州石砚、十碗席、卢氏烙画等11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市新增市级非遗项目17个,认定非遗展示馆、传习所21个。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上,陕州锣鼓书、灵宝面塑、捶草印花技艺、陕州十碗席等非遗项目纷纷亮相,通过融合创新,把非遗项目与自然风光、游船游客相结合,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
灵宝尹庄镇唐窑村建立农耕书院,先后举办灵卢古道徒步游、农耕文化研学游、姥家唐窑摄影展等活动,接待游客12000余人次,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弘扬崇德文明、用乡愁记忆助推人气回归;灵宝川塬古枣林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正在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努力展示人类农业发展历程;陕州区西张村镇人马寨村、卢氏县沙河乡留书村等传统村落在持续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注重探索自身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公共文化服务走深走实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乡村文化的 “火车头”,乡村文化建设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2023年,我市加强农村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村史馆、村史文化墙等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提高综合使用效益,农体健身工程达到全覆盖,全市共建成乡风文明建设示范街57个,乡风文明建设示范园82个,乡风文明建设示范广场45个,村史馆58个。全市1445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部完成,包含新型文化空间118个、乡村文化合作社874个等,其中4个被命名为2023年省级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中,我市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等次,继续位列全省第一梯队,获省政府奖补资金380万元。
(四)文化惠民活动出新出彩
坚持以文艺润乡,用文化赋能,着力探索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道路。2023年共开展“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政府采购百场戏”“村BA”等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群众文化活动1.9万余次,各村组建秧歌、合唱、广场舞、篮球等文体队伍1628支,全市共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874个,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乡土文化留得住、传下去。灵宝市尹庄镇孟村的函关战鼓文化合作社,先后参加了灵宝苹果花节,中国农民丰收节、金城果会,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等大型活动的迎宾节目,增加农民收入20余万元;岸底村老年文化合作社,自行编排的老年秧歌、摇滚等节目获得广泛好评,被三门峡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争相报道。
(五)文旅融合发展蹄疾步稳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品牌为抓手,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研学旅游,推出了一批精品民宿和休闲观光园区,将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业打造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生态优、文化兴、人才强的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官道口镇新坪村依托卢氏绿水青山自然资源,借助豫西大峡谷、百草园和山水隐庐民宿的发展基础,融合健康、教育、旅游、文化等产业,推出康养地产项目“中州自在谷”,2023年8月全面建成运营后,新坪村一跃成为河南省文旅康养示范村;灵宝东寨村坚持“一切围绕旅游转”的理念,以黄河观景台为核心,配套对接生态停车场、大风车游乐场、观光小火车、乡村集市、特色农产品采摘园等文旅项目,变省级贫困村为乡村旅游特色村,2023年“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创收13.3万元;灵宝故县镇依托黄河生态廊道,通过举办系列赏花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将万亩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春有花,秋有果,一年四季赏花采果”不间断的生态旅游观光基地,切实推进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振兴文化旅游产业。
(六)文明风尚建设焕发新颜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整治解决重点问题为抓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023年,共选树市、县、乡、村“乡村光荣榜”先进人物9995人次,以典型引领凝聚力量,以精神文明教育弘扬新风。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家园”活动深入开展,在全市选取重点乡镇19个,重点村83个作为示范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卢氏县五里川镇在靖华故里深入挖掘,打造河南村乡风文明一条街,曹靖华家风家训别具一格;官道口镇以移风易俗为突破点,以新坪村“红白理事会”引领各村全面推进文明新风;朱阳关镇立足民国小镇特色,着力打造“朱阳雄关·水甜菇鲜”亮丽名片,提升吸引力和招徕力。
二、存在的问题差距
从调研和基层反映情况看,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紧扣立根铸魂中心任务,坚持系统思维、精准施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课题组成员:张鹏、李娟、王阳)
(责任编校 任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