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浅析
作者:刘瑞涛编辑时间:2024-11-06 10:38浏览次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浅析
刘瑞涛
任何社会问题都难以越过国家治理的层面,以国家治理的价值为突破,处理好了核心的国家治理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社会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目前各种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对国家社会治理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治理转型也势在必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庞大战略使命和当前社会现实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度概括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治理结构体系的显著优势,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应该“坚持、巩固、完善、发展”的问题,以长远的眼光,展示了我们党坚定的制度信心,开辟了中国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把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这是一个里程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说明中,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第二条中指出:“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
在世界各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有些国家取得了成功,有些国家则失败了。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未能将别国的国家治理经验的普遍性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选择取决于该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因此,只有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普遍原理、世界各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功的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的治理结构+高效的治理绩效”的模式,才能不断推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认识和发掘有着超越历史时期局限的长远认知,指导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大历史性飞跃,对于国家治理模式和规律有着自己的认知规律和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处理国家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的科学的方法与理论。自我们党成立以来,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保障,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一切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把党的领导置于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最高位置,是推进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项主张得以贯彻落实的组织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的目标或措施,必须在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而不能另起炉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执政能力的发展,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把党方针政策贯彻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
(作者系中共清丰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校 黄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