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作者:曹贺椋编辑时间:2024-11-06 10:44浏览次数:
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曹贺椋
曹贺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全会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的说明以及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之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 历史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件标题中的“进一步”三个字,集中而清晰地表达了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至今的三个划时代意义的“三中全会”在历史方位上不断演进的逻辑轨迹。《决定》开篇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这是党中央总结前两个三中全会之间逻辑关系的重要判断和权威表述。对于二十届三中全会,虽然没有同样用“划时代”这一战略定位,但“进一步”三个字,却非常清晰慎重地表明了全会的重要方位,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划时代意义上的进一步推进。处于不同历史方位上的三个三中全会,历史地表现为贯穿着相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和改革开放的主线。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和逻辑主线。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高扬着主旋律,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表述,蕴含着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意蕴,具有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的进取性、开创性和久久为功的坚韧性的重要特征。这一表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的坚定决心,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信、战略定力和历史主动。
二、 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是确定全会议题的出发点。他在关于全会《决定》说明的第一个问题,即“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中开宗明义地强调指出,“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这深刻体现了改革必须回应新的实践的呼唤,体现了对实践逻辑的高度重视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迫切需要”,阐明了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定》对现实需要的深刻考量。一是回应“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以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回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以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三是回应“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以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四是回应“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以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达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目标。由此,《决定》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立足现实,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紧紧抓住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实操性、针对性、协同性,体现了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鲜明特点,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校 刘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