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文明在“古蜀之眼”中闪耀
【内容导读】 7月27日,正值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首日试运行,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为设计理念的博物馆,如何通过新技术加持考古文博事业多元立体化发展?如何依靠科技助力文保、研究、修复,并兼顾新的展陈方式?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进... [点击查看详细]
为9A工位打造“超级大脑”
【内容导读】 夏日的余晖洒向晋西北高原静谧的山谷,晕染了墨色的山峦。 从山腰向下望,一座高耸的发射架矗立在山坳,足有几十层楼房高,直插云天。这就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9A工位我国首个智慧发射... [点击查看详细]
“中国天眼”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
【内容导读】 记者7月25日从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获悉,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已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介绍,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点击查看详细]
超级电容器多孔炭首个国际标准发布
【内容导读】 记者7月24日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获悉,日前由该所主持,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同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电化学电容器多孔炭(简称电容炭)空白详细规范,经国际电工委... [点击查看详细]
深海质谱仪研制成功并海试
【内容导读】 7月2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获悉,该院智能所陈池来团队成功研制深海质谱仪,并在南海某海域成功完成多次海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中国分析化学》。该项工作成果不仅为我国深海、深渊探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点击查看详细]
绿进沙退 科技助力
【内容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 [点击查看详细]
科技力量筑牢“黑土粮仓”
【内容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吸睛无数7颗金色大豆组成的北斗七星,让人怦然心动。 这些金豆子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的耐盐碱大豆,也是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