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建议

作者:金乾月编辑时间:2023-11-21 16:35浏览次数:

三门峡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建议
 
金乾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仅事关“三农”工作,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作开展成效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仍有5.0979亿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36.11%。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涉及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更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三门峡全市现有涉农乡镇62个,行政村1296个,农村户数45万户,农业人口171万,乡村从业人员95万,这为三门峡“三农”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无废城市”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三门峡市立足实际,把“无废城市”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全过程,以农业农村废弃物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和处理无害化为目标,加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工作,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水平开展
制定出台了“12+3”一揽子政策体系,培育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53个,建成“村口五有”“村内五园”“庭院五美”示范村388个。在农村生活垃圾方面,以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等4个试点村,初步探索尝试农村生活垃圾“二次四分法”,乡村生活垃圾利用率达到75%以上。在污水治理方面,涉农乡镇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接入城镇管网覆盖率达到47%。在农村户厕改造方面,全市已完成改造29.8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2022年度,三门峡市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高标准实施
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积极推广“果沼畜”“菜沼畜”“药沼畜”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等技术模式。全市16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已全部配套建设了粪污综合处理利用设施,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基本实现全市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全覆盖。
  (三)病死畜禽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工作高质量完成
加强无害化处理监管,引导企业积极搭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信息化平台,提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效率和质量。2022年1-10月份,全市共处理病死猪13978头,其中集中专业无害化处理12700头,专业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高效率推进
以秸秆的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为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小麦秸秆深耕翻机械还田肥料化利用技术和打捆离田饲料化利用技术,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通过以用促禁,实现由“禁”到“用”转变,引导大型养殖企业建立秸秆饲料利用体系,202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3%以上。
  (五)农田白色污染治理工作高要求推广
加强源头管控,将超薄地膜等不达标产品列入农资打假范围,采取宣传引导、市场监管、回收利用等措施,在全市推广应用国标加厚地膜,禁止使用厚度低于0.01毫米的地膜。开展全市农用地膜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在全市建立农田地膜残留量观测点13个,2022年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95%以上。
  (六)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高强度实施
2022年全市化学农药使用量1308吨(按有效成分折百计490吨),全年化学农药使用量低于去年3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实现减量化。
  (七)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高起点谋划
开展“千名农业农村干部进基层活动”,宣传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危害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群众对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危害性的认识。组织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实现对农药销售及包装回收、贮存、转运及处置的有效监管,提升农药管理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制度,目前全市共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21.46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51%。
  (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高站位统筹
2022年,三门峡市新获得绿色食品证书19个,还有14个产品已经通过中国绿色食品专家组评审待颁证,20余个绿色食品材料已上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待审核。新认证名特优新产品7个。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达到103个,名特优新产品17个、地理标志产品20个,总数达到140个。绿色食品总面积从8.3万亩增长到10.32万亩。全市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部创建成功。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三门峡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三门峡模式”,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评价。但在具体实践中,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当前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一部分人包括广大的农民群众和一些基层工作者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存在片面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对这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二)工作进展不平衡
三门峡地形多丘陵,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市内各县(市、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进展存在较大差异,不平衡性凸显。
  (三)主体作用不明显
部分群众主体意识不强,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影响缺乏认识;主动性不够,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甚至个别群众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因此成了环境整治工作的旁观者、局外人。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校   李小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