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杜沛根

作者:杜沛根编辑时间:2024-11-06 10:19浏览次数:

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杜沛根

  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阶段的迈进,夯基础、促振兴,推进乡村全面发展,已然成为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关键。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落实者,对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
  一、驻村第一书记具有“领头雁”的作用
  驻村第一书记不仅是基层战斗堡垒的夯实者,是人民的服务员,也是产业兴旺的助推者,更是实施乡村战略的“领头雁”,驻村第一书记在助推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驻村第一书记是基层战斗堡垒的夯实者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驻村第一书记作为“领头羊”“排头雁”,首要任务是建强村党支部。因此,驻村第一书记首先要做好基层战斗堡垒的夯实者,大力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阵地建设。帮助村党组织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干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把乡村党组织队伍的治理能力提起来,把“堡垒”的战斗力激出来,让村党组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主心骨”。
  (二)驻村第一书记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
  作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主体和重要纽带,驻村第一书记能否服务好群众,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满意度。因此,驻村第一书记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和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作为基本遵循,能够把党的先进性贯穿于为民服务的全过程,扎实推动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在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驻村第一书记是产业振兴的助推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而第一书记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难题,如一些村集体、村干部带头创办合作社,依然存在着村组干部、群众农业产业知识匮乏、对国家政策不了解、获取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困难等现实问题。而驻村第一书记多数是从各级机关单位中选拔出的优秀干部,思想活跃,熟悉国家政策,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善于发掘各类政策信息,准确找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在这些方面的长处,有利于补齐乡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的短板,带领农民培植特色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二、 当前驻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驻村第一书记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十分复杂,当前驻村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第一书记思想存在偏差,出现“松气歇脚”的想法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阶段,由于任务明确、针对性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能够迅速把握工作和任务的重点,从而高效开展工作。然而,当前由于具体规划、目标相对模糊,加之缺乏有效的探索和可供借鉴的具体成功经验。乡村两级甚至包括县直有关部门,对此普遍认识模糊,导致第一书记在谋划、行动的过程中,观望多、行动少,甚至个别驻村第一书记在谈起下步工作时,往往缺乏明确的思路,一些驻村第一书记甚至主要是等待上级安排或看别村,部分第一书记出现“坐等靠”的思想。同时,部分软弱涣散村驻村第一书记因任期到期或即将到期,往往心态容易出现浮动,出现倦怠感和厌战情绪,影响到驻村整体工作的开展。此外,受衔接期进入尾声和乡村振兴局与农业局合并等因素影响,个别驻村第一书记对政策连续性存疑,导致个别驻村第一书记在具体工作积极不足、主动性不强,甚至个别驻村第一书记产生“松口有气”“歇歇脚”的想法,出现工作应付交差现象。
  (二)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存在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需要各驻村第一书记引导各村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村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便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此,驻村第一书记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实的效果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然而,由于部分驻村第一书记,正处于事业起步初期,社会阅历、实践历练相对不足;有的驻村第一书记缺乏农业专业技能;还有的驻村第一书记所学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况无法有效契合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出现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够,进而在面对基层繁杂且紧急的工作任务时出现产生“本领恐慌”和“畏难情绪”,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校 吕亚楠)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