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千万工程” 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刘韶华编辑时间:2024-11-06 10:22浏览次数:

深学“千万工程” 推进乡村振兴
 
刘韶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实施“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深化了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典型示范,创造形成并被实践证明了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理念、科学方法和实践经验。河南省三门峡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能。
  一、三门峡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主要做法
  (一)注重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引领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在深入调研发现问题、了解群众意愿、总结提升以前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千万工程”。“千万工程”心系人民的心愿和期盼,着眼于人民关心的生态环境、乡村治理等民生问题,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从长远处谋划、从全局观出发、从整体性布局,立足乡村发展的演进趋势和发展业态,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为指引,坚持规划先行,实现村庄系统综合整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引领乡村发展。
  三门峡市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注重调查研究,致力于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影响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破除墨守成规的解决方案,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发展方式的变革,把现代农业发展融入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盘子,以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为契机,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突出打造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带,引领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黄河入豫进峡后的流向为基础,对全市黄河流经的六个县市区16个乡镇进行深入摸底,按照“一带四区”架构进行详细规划。“四区”就是根据区域功能布局,依托灵宝市黄河南岸土地肥沃的优势和高效农业种植基础好的特点,规划发展灵宝黄河特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依托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陕州区为主体,规划建设沿廊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区;依托湖滨区近郊农业相对发达的良好基础,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为目标,规划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景观区;依托境内黄河大坝下游生态廊道建设,丰富廊道南侧土地高效利用,以陕州区和渑池县为主体,规划建设绿色高效旱作农业示范区,形成黄河南岸现代农业特色纷呈、点面结合的高效农业示范带,配套推动沿线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相响应,打造以美丽乡村为珠,以现代农业为景象,以黄河生态廊道为线的串珠成线生动画卷。
  (二)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千万工程”经验注重掌握村庄实际情况,找准村庄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健全补齐短板机制。
  三门峡市着眼于地方发展实际,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推进“三农”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13561”工作布局,提出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文章,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为引领,顶格谋划、顶格推动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成为打造乡村振兴三门峡样板的关键抓手。在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依托厚重的黄河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着重突出了融合发展、绿色发展两大元素,推动沿黄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融合发展方面,沿黄区域在充分培育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业的同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以农业为核心,将文化和旅游引入农村经济中,依托现有特色资源和闲置资源,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多功能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发展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功能的综合产业,促进农民收益共享。借鉴“千万工程”的主要经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需要科学理解和把握不同村庄的变迁趋势,尊重乡村产业发展禀赋差异;要求注重产业规划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将产业发展规律与乡村发展要求有效结合。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校 黄春红)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