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作者:xk编辑时间:2024-11-06 10:33浏览次数: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体会
李树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为在新形势下如何识人选人用人指明了方向,也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充分说明,在新形势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迫在眉睫。具体讲,就是在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的前提下,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责任感,把深化改革创新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关键性的工作岗位,以此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要增强识人用人能力
人以才治,国以才兴;为政之道,惟在选人。人才资源是最宝贵和具有活力的资源。领导者只有慧眼识人,才能选贤任能,只有选贤任能,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立党、兴国、富民、安邦。选好一个人,暖一片人心,调动一片积极性;用坏一个人,寒一片人心,挫伤一片积极性。一个马蹄钉,可以失去一匹战马,一匹战马可以失去一个将军,一个将军可以失去一场战争,一场战争可以失去一个国家。事业成败在于识人,千秋大业在于选人,政权巩固发展在于用人。我国儒家先哲孟子说:“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苏轼有言:“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自古以来就有“人心难测,海水难量”之说。识别人才是一个“剖石为玉,淘沙为金”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选用人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如王安石说:“人才难得亦难识”。这是因为人的复杂性很大,有些人的言与行不一致,表象与本质不一致。有的“大奸似忠”,有的“大诈似信”,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大巧若拙”,有的“大辩若讷”,有的“大勇若怯”。高山顶立,深海底行。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中,提高识人选人的能力十分重要、十分迫切。在识人选人才上,往往真假难分、德才难辨。对此,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中,要研究识人选人用人的标准、方式、方法。这就是说,领导者应具有洞察入微的识人选人之能力。若是不独具慧眼,人才虽在眼前,也会失之交臂。
(一)把握识人用人标准,以德量人
识人选人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是什么?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并身体力行,他一贯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在新形势下,什么是德才兼备的标准?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状况;我们所说的才,既指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是指胜任岗位职责的领导才能。实践证明,这条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是正确的。在今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中,我们仍然要把握好这条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古人说:“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笃”。物以“正品”为珍贵,人以“正派”为崇高,心以“正大”为光明,行以“道德”为高尚。在讲德时,不能否定才。德与才是统一的。在德与才方面,德是基础,才是条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有才无德,他的才越大,给革命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如果有德无才,尽管他想把工作干好,也难干成尽善尽美的事业。“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在识人用人上,我们要用“德行过关,本事过人,政绩过硬”的人。要善于用“广角镜”,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德才的内涵和标准,做到全面的谋人,谋人全面;要善于用“望远镜”,立足长远,看潜能,看发展,量才使用;要善于用“变焦镜”,在实践中验证德才,从动态的工作实践中去选人。从而认清、分清,哪些是德才兼备的良才、哪些是有德无才的庸才、哪些是有才无德的佞才、哪些是无德无才的废才。坚决反对那些“当面讲人话,背后说‘鬼话’的”无德之人,那些“事成功归己、事败归罪他人”的缺德之人,那些“左右逢源、吹牛拍马”的失德之人。工作中,支持求真务实的、亲近大公无私的、器重改革创新的、推荐年轻有为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遏制跑官要官的、疏远弄虚作假的、冷淡平庸无为的、监督少廉寡耻的。唯有这样,才能大得人心、才能凝聚人心、感召人心,真正做到思想上与党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前进上同策、发展上同力。
……………………………………………………………………………………………………………………………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郑州郑港支行行长助理)
(责任编校 葛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