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薛彦宁编辑时间:2024-11-06 10:37浏览次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薛彦宁
2024年7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按照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调“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一)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
2023年7月起,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调研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年底,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与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迅猛发展的世界背景先适应,与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导向先印证,充分彰显了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创新驱动,带动新产业、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又能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带动传统行业产能提升与整体产业链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现代经济体系发展水平。
(二)新质生产力属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范畴
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所谓“生产力质态”指各生产要素在构成生产力系统时,在物质技术属性上彼此互相适应、互相关联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个稳定的生产力系统,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新质生产力是新形成的、更高水平的、状态稳定的生产力系统,包含:其一劳动力和自然力相结合形成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其二劳动力和劳动力相结合形成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其三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力相结合形成劳动的技术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是要素质量革命性提升的过程,又是要素资源配置体系化完善的过程,还是要素使用绿色化集约化的过程。推动产业实现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校 吕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