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研究

作者:杨 琼 霍振伟编辑时间:2025-03-11 17:18浏览次数: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研究
 
杨   琼   霍振伟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先导性的新质态,区别于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有助于加快技术进步速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法治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经济规律地向前发展。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现有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变革生产关系成为必然。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尤其需要与之匹配的科学机制、相适应的发展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都会出现革命性的变革,对现有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方面,要求有新的用工形式、人才激励机制和企业管理方式;在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生产、运用和保护方面,需要探索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政策举措、法律法规,加快构建成熟稳定、可靠安全、运行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要对生产要素进一步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为此,必须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们不断创造性地突破体制机制藩篱、调整完善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继续运用这一宝贵经验,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变不适应新动能释放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和创新的内生动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五个方面精辟概括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通过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低端的供给,增加中高端的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和调整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高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体制机制,通过增强组织执行力、完善协作机制以及调整市场准入政策等方式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创造环境,释放和激发每一个人、每一个市场主体、每一个组织机构的创新创造活力,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变革,实现法治引领创新至关重要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因法治保障而更具生命力和穿透力。“新”是指发展涉及的领域新,法治要紧跟新经济的演化,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质”是指生产要素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是法治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加强智能化法律服务供给引领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生产力”是指生产模式告别传统路径,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跃升的生产力,通过法律引领创新驱动,法律成为带动技术、资本发展市场经济的强大生产力。
  (二)法治是把稳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舵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飞跃,急需以激励、促进型法治稳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做大做强基于数字经济的新型经济体系,摆脱“后发劣势”对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陷阱。近年来,以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基点的新型举国体制与科技创新项目运行深度回应了“卡脖子”难题和实现供应链安全的迫切需要,有序地促进型法律规范设计为我国科技高精尖领域重大创新成果频现提供了重要依托。如果仅仅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法治环境还远远不够,更要破除法律制度落后于科技发展的藩篱,着力于如何促进发展、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解决争议,真正实现法律保障科技发展。要统筹把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梳理分析科技活动的技术规律和法律逻辑,使法律规范符合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科技治理等规律,让法治为科技发展标识方向,提供争议解决方案。
  


…………………………………………………………………………………………………………………………


 
  (作者杨琼系渑池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三级高级检察官;霍振伟系渑池县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
 
(责任编校   刘韶华)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