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作者:杨沐春编辑时间:2025-03-11 17:20浏览次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杨沐春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样一个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里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我们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来讲,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一个最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为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引领。面向新征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将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提供保障。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需要中国加强法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清朝末期,中华民族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旧中国从万国来贺的东方大国一落成为多国侵略的对象,国际地位飞速跌入谷底。一战和二战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舞台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则处于中心以外的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格局再次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的催化下,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化。立足世界,放眼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出场的次数越来越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政治交往等也更加深入,这些都需要我国提高涉外法治水平。而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逆时代潮流,仍企图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发起各类国际经贸争端,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攻击和谩骂不减反增。这些机遇和挑战都对中国的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中国以法治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应对世界之变。而习近平法治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大变局、大背景下形成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不难看出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是依法治理。鸦片战争后,历经百年的砥砺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加强法治建设既具备了一定条件,又有现实的推动因素。一方面我国于2010年建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基础。同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法治意识日益增强,这些都为新时代的法治建设在物质和思想层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越来越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对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提高,党越来越强调通过法治保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但是,经济领域的法治建设还存在缺位现象、民主制度建设仍需要进一步法律化、社会上非传统安全因素逐渐增多;生态上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等情况的客观存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都要求我们要推行全面依法治国。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萌芽阶段
  梁家河插队期间的规则思考。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习近平同志完成了由一名青年知青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蜕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选择背负行囊,到条件最苦的梁家河插队,开始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在那里,习近平更加坚定了“功崇惟志,业广为勤”的信念,并于1973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艰苦的岁月锻炼了习近平同志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催生了他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最朴素的规则意识。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为民所思、为民所想、为民解忧,以实干精神带头担当作为。
  正定任职期间的法治思考。在正定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已经初步认识到法治对县域治理的重要作用,并着重探索如何以法治保障人民权益、整顿党风党纪、促进经济发展,这表明其法治思想已开始萌芽。例如他严查违纪案件,治沉疴、刹歪风,并且制定了改进领导作风“六项规定”,表明了在抓作风建设上的坚强决心与遒劲气势。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校   吕亚楠)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