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现实启示

作者: 李小凤编辑时间:2025-08-28 10:07浏览次数:

 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现实启示
 
李小凤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80年后的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擘画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胸怀千秋伟业,历经百年风华。然而,复兴之路上,各种风险考验日趋复杂严峻,各种困难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征途漫漫,使命艰巨,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激发全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凝聚攻坚克难实现伟大梦想的雄浑伟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抗战精神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彰显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一环。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升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广泛、更强烈、更持久。这一时期,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即爱国就是抗日,抗日就是爱国。一切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战的大旗,从民族大义出发,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侮。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超越民族、阶级、党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为着繁衍生息的土地、为着根脉相连的祖国,广大中华儿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积极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无论是国民党所领导的正面战场,还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无数的爱国将士以血肉之躯铸就中华民族的坚固城墙。中华儿女浴血奋斗、视死抗敌,正所谓“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共同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的壮丽诗篇。为了祖国,“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的战友,这是中国绝不会亡国的基础”;为了祖国,“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为了祖国,儿童捐出零花钱、老人献上养老金,就连乞丐也拿出自己微薄的所有;为了祖国,海外侨胞积极捐款捐物,成为中国战时经济的支撑,华侨青年纷纷回国参军参战,南侨机工战斗在滇缅公路上,华侨飞行员血洒祖国长空。
  (二)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就是民族的志气和情操,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气节,崇尚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企图完全征服中国、变全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战争。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中国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国奴”。为了国家民族独立、为了不做亡国奴,中华儿女赴汤蹈火、殊死奋战,涌现了许许多多宁死不屈的抗战英烈。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忍受压迫和奴役的民族,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民族自强精神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基因。这种浩然之气概、不屈之气节,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生死关头,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直至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三)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和残暴杀戮,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无所畏惧、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枪林弹雨,以血肉之躯保卫神圣的家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武装以及解放区人民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杀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100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和五分之二的日本海空军力量。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成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自强抗争的爱国主义新篇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弱国。日本是一个小国,但又是一个强国。因此,在同日本帝国主义的较量中,中国没有力量取得速胜。在14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以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同侵略者战斗到底。必胜信念是照亮艰苦漫长抗战岁月的明灯,指引着曲折历史过程中前进的方向。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直到将侵略者驱逐出去。
  以上这四个方面既有国家层面、民族层面,也有个人层面、信念层面,是统一的整体。国家层面讲“责”,民族层面讲“义”,个人层面讲“勇”,信念层面讲“韧”。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始终的表现,也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凸显。抗战精神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
  二、 抗战精神的现实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抗战精神早已融人中国共产党的血脉深处,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伟大的抗战精神蕴藏着民族的巨大凝聚力、战斗力,不仅是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和推动世界和平进步的永恒动力,值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校 黄春红)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