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 “两高四着力”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作者:王满富编辑时间:2025-08-28 10:12浏览次数:
深刻理解 “两高四着力”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王满富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我省考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总书记这次在河南的系列讲话,核心内容就是“两高四着力”。“两高”即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四着力”即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两高四着力”为河南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 充分把握“两高四着力”的丰富内涵
习总书记提出的“两高四着力”,是一个目标明确、逻辑严密、路径清晰的有机统一体。
(一)目标明确
“两高四着力”以“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为总目标、总归宿,明确了“两高四着力”的最终指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具体实践。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高效能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两高四着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球变局、站位全国大局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结合河南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优势,就中原大地如何从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层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部署与要求。
(二)逻辑严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高四着力”的指示要求,既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又各有侧重、各有指向。“两高”方向性、指导性较强,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标准和水平;“四着力”针对性、实践性较强,明确了河南工作的主要任务。
首先,“两高”是战略引领和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四着力”的目标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指向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必然体现在更坚实的产业基础、更殷实的民生福祉、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上。因此,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四着力”的灵魂主线,是引领河南现代化航船破浪前行的战略罗盘。高效能治理是关键棋眼与重要保障。高效能治理解决了“如何实现、如何保障”的核心机制问题。面对经济波动、社会矛盾、生态压力、文化冲击等潜在风险,亟须通过高效能治理以系统性应对复杂性、以敏捷性对冲不确定性、以协同性化解多元性、以长效性应对长期性,为“四着力”排除干扰因素,从根本上塑造发展与稳定良性互动格局,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在中原大地稳定有序持续推进。
其次,“四着力”是系统路径与发力重点。“四着力”是河南彰显发展特色、放大发展优势、弥补发展短板、强化发展支撑的系统路径,是落实“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总体任务的发力重点:
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建设是发展基础与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河南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方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最基础的物质保障。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是发展的落脚点与关键保障。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治理,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社会需求,更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制度环境与安全保障,是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纽带。只有将改善民生作为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以高效能治理破解民生难题,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底色和持久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当前,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实施,绿色已经成为河南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力、新引擎,在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中的作用越来越强。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精神引领与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通过文化的浸润和赋能,筑牢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基础,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效化解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校 葛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