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作者:薛彦宁编辑时间:2023-07-13 15:42浏览次数: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薛彦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了到二〇三五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重申科教兴国,顺应了国内外大形势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在1995年首次提出来的,到如今已近30年了。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科教兴国战略,意义深远。这是我们党在当下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我们的发展主题而作出的重大决定。
  (一)统筹“两个大局”的必然要求
  要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国家对科技的需求、对人才的需求、对创新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少数国家在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打压,要想打破其封锁,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其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只有把教育、科技发展好,把人才培养好,才能够在将来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此基础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同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而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变局中保持主动、取得话语权,就必须向科技前沿发力,向新一次技术革命寻机遇,落脚在科技进步、人才提质、教育强基上。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以来,十八大报告中,科技与教育分别在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以论述。十九大报告中则分别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以阐述,也就是说,科技与创新驱动是作为经济问题,教育是作为民生问题加以考虑的。但是,二十大报告把教育与科技单列,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进行讨论,而且位置前移到第五部分,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重大问题单独论述,有着特别的深意。
  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指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使命。在我们面临经济发展转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等问题的背景下,再次强调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强调劳动教育,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
  十九大报告中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十大报告增加了一个“劳”字,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劳动教育回归
  劳动教育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导向。培育新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导向,不仅重视劳动技能的掌握,还将引导劳动精神、劳动文化的传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厚植人才之基。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此外,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劳动教育有助于塑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技术人才,以适应新的产业革命的时代之变,实现我国由大到强的发展需求。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校 吕亚楠)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