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实现国家现代化

作者:聂爱军编辑时间:2023-07-13 15:45浏览次数: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实现国家现代化

 
聂爱军

  通过国家的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梦想,但中国真正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超越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时,能够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通过与时俱进,用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现代化实践,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辉煌的百年历程,当回眸这历经风雨和坎坷、饱尝喜悦与艰辛的百年时,中国共产党以辉煌的历史向世界充分展示了这样一个铁的逻辑:理论创新是一个严肃的负有重要历史责任的政党成长壮大的根本,也是党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的根本。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推进现代化事业“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一、大力加强理论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在长达百年的自身建设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把理论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理论建设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任何对理论建设的轻视,都可能影响政治上的坚定和成熟,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理论建设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都曾作过明确的论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讲到:“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1989年9月,邓小平也讲到:“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在党的理论建设中,理论创新处于尤为重要的位置。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伟大斗争的行动指南,而不是亘古不变的僵化的教条。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直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实践是鲜活的、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过去的理论不曾遇到过也不可能作出回答的新情况新问题。而社会实践本身又非常需要得到理论的正确指导,这就必然要求理论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已经告诉人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而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保持了旺盛的理论生命力,才不断发挥着对社会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其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当前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大力加强理论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全国人民。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其先进性,才能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完成党所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和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是最讲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力加强理论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以来,就十分重视理论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就是理论建设的一百年,就是理论创新的一百年。正是因为理论的不断创新,党才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取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胜利。
  


………………………………………………………………………………………………………………………………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政治学副教授)
 
(责任编校 李小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联系电话:0398-2529666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