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刊第3期(11)

作者:三门峡市委党校编辑时间:2019-05-29 15:15浏览次数:


  (二)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突出表现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决心。为此,要对“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所谓“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民族复兴的科学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支撑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把坚持“四个自信”作为前进的动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初心”和“使命”。在“四个自信”里“文化自信”又是根本的、最长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特别强调理想信念,特别强调补“钙”,还特别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并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自信为践行“初心”和“使命”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三)要按照党的“初心”和“使命”来审视自己的入党动机和工作动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整体性要求,也要落实到每个党员干部心中。和平年代不需要每时每刻做出重大牺牲。但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曾经面对党旗宣誓,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这是庄严的承诺。现在要思考的是,当初我们的入党动机是否完全与党的“初心”和“使命”契合呢?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工作究竟为什么?是增加人民的福祉还是为个人私利?在认识上、在思想深处解决这个问题,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作为价值追求,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把对“初心”和“使命”的认识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外化为行动。防止理论脱离实际,坚决杜绝口是心非的“两面人”现象。只有这样,才算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
  “初心”和“使命”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更是一 种实实在在的行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化对“初心”和“使命”的理解,把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定、执着和热情融入到完成现阶段的具体任务中,融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说过,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就告诉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把远大理想同完成现阶段的任务统一起来。共产党人不是空谈家,而是实践者。所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重要的是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初心”转化为决胜全面小康的决心和意志,把“使命”转化为完成党的现阶段任务的高度责任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新贡献。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校   黄春红)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黄春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论所处历史方位和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如何变化,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根本立场。新中国70年的奋斗历程,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历程。新中国70年,就是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的70年,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正稳步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新中国70年的发展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945年,党的七大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新中国70年的历史,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据世界银行测算,按照人均每天支出1.9美元的国际标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8.5亿,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同样来自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对于中国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去6年多来,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每年都有1000万以上的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壮举。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所以不论是深化改革,还是推进法治;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治理社会,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民群众是不是有了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敬畏人民,有权不任性、掌权不迷失、用权不逾矩,办事有原则、起止有分寸,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为了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