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刊第3期(17)
作者:三门峡市委党校编辑时间:2019-05-29 15:15浏览次数:
(作者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校 黄春红)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卫 光
卫 光
家风家训作为传统的教育形式和家庭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岁月流逝,时代更迭,但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会淹没、消失,而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也首次写入党内法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解读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基因”、传承优秀家风里的廉训箴言,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包孝肃公家训》启示——一身正气传后世
包拯素有“包青天”的美誉,以廉洁著称。晚年曾写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以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为后世子孙为官立了规矩,明了戒律。如若“有犯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不准许放回老家,就是死亡了,也不能埋葬在祖坟上”;并且强调“如不继承他的志向,就不被承认为他的子孙”。短短37字,可谓中国最严厉的家训制度、最早的家庭反贪宣言。为防止诫训落空,包拯特地要求儿子将家训刻于石碑上,立于堂屋东墙壁旁,以昭示后代子孙。
在包氏家训的熏陶和影响下,长媳崔氏侍婆婆,抚幼子,育长孙(长子包繶英年早逝),尽志孝养40余载,朝廷特赐永嘉郡君;包拯次子包绶时刻谨记父亲遗言,任职濠州取得“廉洁通判”好美名;长孙包永年为官廉洁,从不贪求苟得,去世时家境贫困,后事由两个堂弟出钱料理。包氏家族三代的丰碑建树,铸就了闻名于世、传颂千古的“孝肃家风”。
《陆游家训诗》——甘淡泊以守清贫
陆游成长于两宋交替之际,从小目睹家国不幸,百姓流离,虽身处乱世,却不愿同流合污;两个哥哥陆淞和陆浚为官一任,勤政为民,颇得民心和朝廷赏识。陆氏三兄弟出身名门望族,祖上“出入朝廷四十年”,却“终身未尝为越产”。
陆放翁一生所作近200首家训诗,无不体现对淡薄名利的人生追求。其中100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中,反复告诫其要清廉为官,切勿贪念高官厚禄,要为民办实事,为百姓谋福祉。在《放翁家训》中说,“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晚年,他评价儿子说,吾儿虽然愚笨,但清廉业绩尚存,也像我一样吃苦。
当官发财“两条道”,这是古往今来的为官做人之道。反观一些落马官员,有的只想当官不想干事,有的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守不住清贫,抵不住诱惑,人生观、价值观错位,责任缺失,直至人生轨迹“跑偏”。静以修身,俭以养廉。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以案为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常思富民之策、谨防贪欲之害。
《林则徐家训》——慎独慎微,慎始慎终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生坚贞爱国,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其精神激励无数后辈。1838年,林则徐奉命南下禁烟,按当时律例,所到之处, 当地官员需给予隆重的接待和丰盛的供应,而林则徐要求下属:“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 该州县亦不必另雇轿夫迎接”。禁烟期间,面对“开支甚巨,恒虑入不敷出”和外商、烟贩的贿赂与腐蚀,林则徐清正廉洁、坚拒受贿。在给夫人的信中提到:“当官不易,做大官更难,我自己是毕恭毕敬,奉命唯谨”;并劝告他的儿子:“一定要千万务须谨慎,不可仰仗乃父的势力,到官府走动,或干预地方上的事情”。
林则徐为官一任,政声甚好;任职一方,分毫不敢妄取。官至钦差,一贯廉正;广州禁烟,烟销瘴海;新疆赐环, 清廉如初。他为子女撰写的“家训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现在一些党员干部目无法纪、心无敬畏,善小不为、恶小不戒,公权私用、与民争利,既贻害社会,也殃及子孙、败坏家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醒。
《曾国藩家训》——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曾国藩作为晚清政府最显赫的政治人物之一,虽身处高位,却牢记家训,一生廉洁自律,其廉政思想核心可归纳为“廉、谦、劳”三字。自28岁入仕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坚守“当官不以发财为本”的信条。为官30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一生谨遵祖父教诲,深受家风滋养,成就其为官路上“勤恕廉明,盖二十有余年”的坚守与执着,被世人封为廉政典范。
在给家人的家书中,曾国藩要求子弟及幕僚戒奢戒欲,自我收敛。在信中提到,“我家方在鼎盛之际,此等处总宜收敛”“不宜过于张扬”;凡诸家人,“概愿俭于自奉,不可倚势骄人”;告诫家人不可倚仗族势,骄横无礼;办事不可过于张扬、铺张浪费,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曾国藩以此为戒,治家律己,其子孙很好地继承了他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