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刊第3期(13)

作者:三门峡市委党校编辑时间:2019-05-29 15:15浏览次数:



(责任编校   刘韶华)


 
70年唱响现代化建设最强音
李宁霞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
  一、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70年来不懈追求
  现代化作为一股世界潮流,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确立的奋斗目标。早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探索和寻求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在洋枪洋炮的震撼下,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治夷”和 “ 学习西方,拯救中华 ”的口号。“戊戌变法”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其实质都是寻找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把探索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从1921到1949年这28年里,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走上了一条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并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尤其是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全方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
  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实现现代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既定目标。70年来,围绕着如何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改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和阐释也延续了70年。梳理各个时期现代化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是在历史的进步中不断升华的。
     (一)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形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过要为中国的工业化而斗争的战略目标。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富强。”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放初期毛泽东继续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确定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代名词。当时毛主席说:“什么时候我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前面全都是烟筒,我就高兴了”。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还对现代化进程作了初步的设想,那就是用大约10到15年的时间,进行工业化建设,完成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之后,在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同时,新中国领导人开始把工业化奋斗目标的提法逐步改变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由此,毛泽东首次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
  1960年2月中旬,周恩来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称,“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於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63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同年11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向全国人民发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号召。
  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4日,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向全国人民正式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曾经是那个时候中国的最强音。1975年1月,四届人大会议上,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已身染沉疴、身形憔悴,但仍然目光如炬、意志坚韧的周恩来总理,在历史上时间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宣告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四化,使我国走在世界前列。讲话引发了全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催人泪崩的掌声,使在“文革”这个非常年代中已经压在人们心头太重太久的共同愿望,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二)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继续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指出必须紧紧扭住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放。“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此后,他一再强调搞好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那个时候,中国亟需解决的是物质匮乏等问题,因此,四个现代化更侧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层面。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三步走”战略步骤的提出和逐步实施,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四个现代化”这一提法的局限性,即对现代化的理解仍然比较狭窄,只涉及到经济、文化的层面而未涉及到政治、社会层面,只涉及到物质文明层面而未涉及到思想和体制层面,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没有考虑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齐头并进和协调发展。因此,从十三大以后,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