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刊第3期(9)

作者:三门峡市委党校编辑时间:2019-05-29 15:15浏览次数:


      领导干部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思考之二:“斗则得、服则失”,坚持斗争是实现真理、正义、公平、正气的手段、武器,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这是一种英勇无畏的气概,更在于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的伟大命题。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没有斗争,就没有前进;没有斗争,就没有发展。斗争的品格、态度、立场、原则、雄心、壮志,行动至高无上。斗争是一种革命精神。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斗争精神能使人昂扬进取,做成不一般的事,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一个国家要强大、一个民族要兴盛,需要斗争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在克服艰难困苦、战胜挫折挑战中创造了伟大民族斗争精神,为中华儿女营建了精神家园,起到了巨大凝聚力和激励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我们党开展各项斗争实践并获得必胜的“精神刀刃”,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大厦的重要支柱与核心组成。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斗争精神的宝贵财富。忆往昔,“怅月席茵刀枪枕”是斗争精神,“路见不平一声吼”是斗争精神,“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斗争精神。在历史的长卷上“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的行为就是最直面、最坚决、最顽强的斗争精神;越王勾践身处险境卧薪尝胆、自苦自励的奋发图强,及司马迁身遭腐刑之后写下不朽巨著《史记》,都诠释着中华民族的斗争壮志。近代以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艰苦转战,在卢沟桥畔苦撑危局,在大江南北顽强抗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句话,与敌人斗的伟大胜利,就是斗争的写真、结晶、凯歌!在井冈山时期,如果离开了斗争精神,就没有古田会议的“炭火”,革命的曙光就升腾不起来;长征路上,没有斗争,就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就难以实现红军的北上;延安时期,没有斗争,就难以消除“王明路线”的毒害和错误思想的影响,也就难以使我们的党、军队空前统一、强大。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不是吗?创造出 “两弹一星”,勘探出大庆油田,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国家;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嬗变,中国人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从自我反思中杀出一条血路,创造出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发展奇迹,这一切胜利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共产党人斗争哲学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增强斗争精神,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这是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客观要求。要看到,我们的改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在前进、奋斗中,既有“雪山”,又要“草地”,既有“大渡河”,又有“腊子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发扬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领导干部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思考之三:从规律的高度看待斗争,就不会陷于盲目斗争;从斗争高度看待规律,就不会消极无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这是共产党人遵循规律开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斗争,这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结合。规律、策略和方法。是完成任务的“桥”和“船”,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也称作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这一规律揭示,无论是在自然、社会,还是在思维领域,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斗争,具有规律性。正是事物矛盾双方的斗争与统一,才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一矛盾分析法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矛盾对立相互斗争而统一的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存在的客观辩证法运动规律,这为人类全面、系统、联系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按照辩证法办事,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我们才有主动权、胜利权。对我们来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注重从规律层面把握和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有勇无谋,大事难成。仅靠斗争意志而不懂斗争规律、不讲斗争艺术,那是匹夫之勇,一上场就会败下阵来。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善于斗争就要掌握斗争规律,讲究斗争策略。我们所说的讲规律就是联系,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社会问题的产生、出现,以及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受相关事物发展规律决定的。表面看,人们对问题可以这样解决,也可以那样解决,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背后”的规律。把“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这一矛盾对立统一性的规律加以科学运用,则是解决一切问题之本。所以说,在开展伟大斗争中,把握住规律进行斗争显得尤为重要。不难看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困难、阻力、矛盾,这就需要弘扬斗争精神。但我们要进行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的盲目“好斗”,而是符合客观规律、推动中国和世界进步发展的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但这里的斗争绝对不是盲目的服从,它是在客观规律指导下对人的能动性的高度发挥,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也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情。但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一样,其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革命是基于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又无法解决所产生的规律现象,但它何时发生、以何种方式发生、斗争的结局如何,都与人们在实践中对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密不可分。我们用规律指导实践,开展斗争,以斗争总结规律,认识规律、强化规律,使之这种以规律性认识为指引成为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就无往而不胜。在今天,把凝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就包括对规律性的认识结出的丰硕的革命文化之果。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98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使中国共产人认识到,只要我们的斗争符合规律,就能转危为安、夺取胜利;如果违背规律,就会招致挫折、由主动变为被动,这经验和教训,我们要切切汲取。习近平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今天,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就必须深化对新时代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做到对党的“三大规律”科学把握,才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硬仗,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关乎民族复兴的生死战。对我们党而言,一直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这都有可能成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风险和挑战,必须有效应对。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狠抓工作落实,善于攻坚克难,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这告诉我们,必须注重解决和排除前进中的困难阻力、和障碍。把握斗争规律要始终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这样才有主动权、胜利性。我们只有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只有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只有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只有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才能坚守初心与担当使命。离开了伟大斗争,丢掉了规律,抛弃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放弃了伟大斗争,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党员干部队伍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完成历史使命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最大的危机是缺乏危机意识,最大的忧患是缺乏忧患意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问题意识,最大的品格是缺乏斗争意识。对此,我们在伟大斗争中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冲锋,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碰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以党的自身革命精神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所以说,领导干部勇于积极主动参与伟大斗争,在伟大斗争中做合格党员,当改革尖兵,在“越是艰险越向前中展示”英雄气概;在“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中彰显顽强意志,应胜于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行稳致远。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三门峡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电化教育中心制作
地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 邮编:472511
豫ICP备14010148号-1